全国人大代表邢青松:强化农业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大力支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9 09:36 2

摘要:邢青松,全国人大代表,退伍军人,曾参加战争并荣立三等功。现任江苏固城湖青松水产专业合作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南京市高淳区砖墙镇茅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十佳农民”等荣誉称号。1992年,邢青松辞去银行的工作,投

邢青松,全国人大代表,退伍军人,曾参加战争并荣立三等功。现任江苏固城湖青松水产专业合作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南京市高淳区砖墙镇茅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十佳农民”等荣誉称号。1992年,邢青松辞去银行的工作,投身螃蟹产业,是南京市第一个成功申领水生动物自营出口证的农民;2008年,牵头成立青松水产专业合作社;2010年,牵头成立江苏固城湖青松水产专业合作联社,覆盖20多家成员合作社,是全省首家跨市域水产联合社。如今,螃蟹成为高淳区的地理标志产业,养殖面积20万亩以上,全链条年产值近100亿元,惠及农户10多万户。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邢青松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表示,应进一步强化农业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继续大力支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进一步强化农业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邢青松表示,强化农业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支持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瞄准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农业科研资源力量统筹,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农业农村部落实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实施意见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培育一批龙头型和高速成长型农业科技领军企业、潜力型农业科技企业。可以说,农业企业作为连接科技与产业的重要纽带,强化其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有助于加快提升农业产业链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

邢青松认为,近年来,我国农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学研合作力度不断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不断提升,整体发展呈向好趋势,但还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一是科技创新意识不足。农业企业主要聚焦大田作物、瓜果蔬菜、花卉、水产、畜禽等第一产业开展经营活动,缺乏整体长远规划,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存在“重生产、轻研发”现象。

二是科技研发能力薄弱。 农业企业研发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布局分散,普遍存在研发场所简陋、专业仪器设备配置率低、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等问题,自主创新和提质增效能力亟待加强。

三是产学研合作效能欠佳。农业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已成普遍趋势,但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高校、科研院所的部分研发内容与企业、产业实际需求脱节或无法有效转化应用,存在科研与生产“两张皮”问题,有效合作机制还需完善。

四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针对农业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还不完善,如科技创新资金、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用地等要素保障不足,企业的部分有效合理诉求难以满足。

为进一步强化农业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结合自身工作实际,邢青松提出以下4个建议。

一是强化企业创新意识,营造良好创新氛围。通过政策解读、典型案例宣传等方式,提高企业对科技创新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培育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示范带动作用大的标杆型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引领作用。鼓励企业大胆创新,宽容失败,营造勇于探索、敢于突破的创新氛围 。

二是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夯实科技创新基础。支持企业自建或与科研院所、高校共建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专业技术人才向企业流动,服务企业的相关业绩作为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聘用及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鼓励企业设立研发准备金,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提升平台实力和水平。

三是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建设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机制,保障各方合法权益,激发合作积极性。

四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科技创新环境。设立农业企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引导地方财政资金向农业科技型企业倾斜。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农业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产品,提供信贷、保险等多元化金融服务。优先保障农业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用地需求,简化审批流程,提高服务效率。

邢青松还强调,强化农业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等各方共同努力,以有效提升农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二、继续大力支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对此,邢青松表示,就近年来南京市高淳区的探索实践来看,依托资源禀赋和地域特点,“螃蟹+”全产业成为高淳区支柱产业、标志产业,茶叶、早园竹、油菜等产业在南京地区优势明显,形成了产业特色鲜明、产业深度融合、联农带农紧密的特点,但对照现代农业强区建设来看,还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和不足。

一是现代农业基础依然薄弱。目前,高淳区仍有2.1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未建成高标准农田,农业生产条件较差。部分基础条件薄弱的老圩区,养殖尾水治理任务依然艰巨。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发达地区仍有差距,用工成本居高不下。“国字号”龙头企业数量偏少,产业协同发展的聚集性、带动性还不够,综合效益有待提升。

二是特色主导产业过于单一。除固城湖螃蟹“一枝独秀”外,茶叶、水稻等特色产业规模不大、市场占有率不高。近年来,灾害天气频发、消费市场饱和,单一产品抵御风险能力低的问题愈加严峻,实现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三是产业发展保障略显不足。农业项目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部分经营主体信心不足、安于现状,不愿意投入资金。高淳区远离主城区,在吸引人才和社会资本上先天不足,自主创新研发、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能力仍有欠缺,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后劲仍显不足。

邢青松认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必由之路,建议相关部门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更好地服务乡村特色产业、赋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加快农业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促进“望天田”变身“吨粮田”、“高产田”变身“高效田”,着力提升高质量生产、现代化运营和机械化耕作水平。重点支持特色种养基地等核心产区的水利设施改造,增强防洪抗旱能力。坚持把汇聚优质要素、搭建高效平台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动能,全力做好国家、省、市特色示范园区建设,高标准建设集绿色循环、高效生产、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品牌营销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

二是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积极推进农产品商品化、标准化,支持建设区域性冷链物流中心,完善农产品初加工、仓储保鲜设施,不断提升农产品商品化处理水平。建议农业农村、商务、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对下指导,引导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下沉服务,改造提升基层供销合作社,优化乡村物流服务网络,解决鲜活农产品“出村难”问题。增强产业思维、商机意识,发展更多契合都市消费需求、从田间直供餐桌的农产品“短链”流通模式。打造一批农业特色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历史经典产品、乡村新业态产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保障品牌信誉度。

三是加强乡村人才引进和培育。加强科技特派员、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探索构建“科技+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健全公益性和经营性相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持续开展“乡土专家”和农业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育,建立一支高素质农业经营者队伍,培育一批特色产业“链主”团队。制定“乡村产业人才专项计划”,对内筛选致力于从事农业生产的“新农人”,联合高校建立乡村振兴实训基地,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重点培养电商主播、技术能手等实用型人才;对外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吸引农业科技、电商运营等领域人才落户,给予租住房、创业补贴等政策倾斜。

《中国农民合作社》期刊

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