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占修院长团队运用可吸收支架帮助心梗患者重获原生血管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9 08:47 2

摘要:咳嗽、胸闷、濒死感——当58岁的杜先生(化名)被推进市二院心脏急诊时,监护仪上跳动的数字正诉说着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博弈。张占修院长带领的心脏中心团队在血管迷宫中完成高难度手术,一枚会“消失”的支架再次创造了医学奇迹......

咳嗽、胸闷、濒死感——当58岁的杜先生(化名)被推进市二院心脏急诊时,监护仪上跳动的数字正诉说着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博弈。张占修院长带领的心脏中心团队在血管迷宫中完成高难度手术,一枚会“消失”的支架再次创造了医学奇迹......

急性心梗危及生命

新型支架助力新生

入院后,杜先生被诊断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KILLIP IV级 心源性休克”,这是心脏血管严重堵塞导致的危急重症。市二院常务副院长、心脏中心主任张占修带领的专家团队当机立断:必须立即进行介入治疗开通堵塞血管!

术前,在支架的选择上给予家属两个建议:一种是传统金属支架,能救命但会永久留在血管里;另一种是新型生物可吸收支架,它就像“会消失的桥梁”,完成使命后逐渐被人体吸收。考虑到患者正值壮年,全家一致选择了可吸收支架。

在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后,手术顺利开展。术中行冠脉造影提示:LAD近段50%狭窄,中段局部60%狭窄,血流TIMI 3级弱;LCX近段100%闭塞,血流TIMI 0级;RCA中段50%狭窄,远段-PL近段80%~90%狭窄,血流TIMI 3级。面对如此严重的闭塞情况,张占修院长、赵永富主任与团队全力配合,在血管内超声(IVUS)精准导航下,犹如“拆弹部队”,先后完成血栓抽吸、冠脉内溶栓、球囊扩张,最终成功植入可吸收支架。术后检查显示支架扩张满意,血管恢复畅通。

“传统金属支架如同血管里的钢筋,而可吸收支架是智能降解的‘脚手架’。”张占修院长用两个比喻道破技术玄机。这种由聚乳酸材料打造的支架,在完成6个月支撑使命后,3年内将完全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让血管恢复自然弹性。

市二院心脏中心始终致力于高精尖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综合实力位于全市领先、省内前列,多项技术填补空白。心脏中心无论是手术规模、质量还是微创程度均居全市首位,为葫芦岛市心血管患者提供了高水平、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此次手术中多种先进技术的联合应用以及生物可降解支架的创新使用,不仅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效果,也为心血管介入治疗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生物可吸收支架的优势

✅ 避免永久异物存留

消除金属支架长期存留导致的潜在风险(如慢性炎症、晚期血栓等),尤其适合年轻患者或预期寿命较长的群体。

✅ 恢复血管生理功能

支架降解后,血管恢复自然弹性和舒缩能力,避免金属支架对血管壁的机械性束缚。

临床意义:降低血管僵硬度,可能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再进展的风险。

✅ 降低长期并发症风险

减少血栓形成:支架完全降解后,无金属骨架暴露,降低晚期血栓风险。

避免内膜增生:短期支撑后降解,减少长期刺激导致的内膜过度增生和再狭窄(但需注意早期血栓风险仍需药物控制)。

✅ 生物相容性更优

可降解材料(如PLA)与人体组织相容性高,减少异物排斥反应。

代谢产物(如乳酸)可通过三羧酸循环排出,无毒性积累。

✅ 对影像学检查无干扰

支架降解后,不影响MRI、CT等影像检查,避免金属伪影,便于长期随访观察血管状态。

✅ 促进血管修复与再生

部分支架可载药(如抗增殖药物)或结合生物活性涂层,在支撑期内持续抑制增生,同时促进内皮细胞再生。

✅ 适用特殊患者群体

儿童患者:适应血管生长需求,避免金属支架限制发育(如先天性心脏病治疗)。

来源:东宫聊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