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无论是在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路的实验室,还是在海南岛的玉米田间,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巫永睿与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文琴的科研生涯,始终与“玉米”二字紧密相连。
无论是在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路的实验室,还是在海南岛的玉米田间,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巫永睿与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文琴的科研生涯,始终与“玉米”二字紧密相连。
作为世界最高产的农作物之一,玉米全球年产量高达12亿吨,我国年产玉米2.9亿吨。其中,70%的玉米都用作饲料。但由于不少杂交种玉米籽粒的蛋白质含量不足8%,饲料中还需补充大豆蛋白。如果能让玉米的蛋白质含量提升一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减少800万吨大豆的进口,这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畜产养殖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如何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巫永睿和王文琴这对科学家夫妻十年磨一剑,从野生玉米中克隆了控制玉米高蛋白品质形成和氮素高效利用的关键变异基因Teosinte High Protein 9(THP9),将玉米籽粒的蛋白质含量从8%提升至12%,并有望在不影响产量的情况下突破14%。2022年,这一成果登上《自然》杂志,成为中国科学家在该期刊发表的首篇玉米研究论文。
实验室之外,巫永睿和王文琴还拥有一个可爱的“玉米之家”,两个女儿经过七年的体操训练,双双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儿子即将进入美国伯克利大学攻读神经生物学。巫永睿家庭获得了全国妇联评选的2023年全国“最美家庭”称号。
“家国万里 时光故事会”上海市弘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主题活动
5月14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虹口区委宣传部、上海广播电视台协办的“家国万里 时光故事会”上海市弘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主题活动,在位于苏州河畔的上海邮政博物馆温情启幕。多组受邀家庭陆续登台,现场讲述属于他们跨越年代的家风故事和家国情怀,“玉米之家”巫永睿家庭也在受邀之列。
活动前,巫永睿向澎湃新闻记者讲述了自己与妻子王文琴这些年来的科研之路以及写在玉米地里的家风家训。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科研长征
从大西北同窗到黄浦江畔的科研启航,巫永睿与王文琴的学术与研究轨迹始终紧密交织。
这对科学伉俪在兰州大学完成生物学本科学习后,携手赴上海开启研究生涯,巫永睿聚焦植物基因组研究,王文琴则从事免疫学领域。在浙江湖州的两年科研实践中,他们将对理论知识的探索延伸至田间地头,为日后转向玉米研究埋下伏笔。
2007年,怀着对前沿科学的追求,两人远渡重洋进入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Waksman研究所深造,巧的是,夫妻俩进入了同一个实验室,一位攻读博士后,一位攻读博士。
巫永睿讲述,当时美国研究最好的就是玉米,而国内对玉米的研究还远远比不上美国。2012年,在夫妻俩考虑要不要回国的节点上,我国玉米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超过了水稻,成为我国第一大作物,夫妻俩毅然决定回国,一头扎进对玉米的研究中。
玉米是联系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纽带,是中国人吃饱、吃好的重要保障。在巫永睿与王文琴的心中,“玉米”不仅是研究对象,更是一场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的战役。“我们的目标是将玉米杂交种蛋白含量提高到13% ~14%,这意味着可以减少几千万吨的大豆的进口。这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非常有意义的。”巫永睿告诉记者。
回国后,巫永睿与王文琴团队瞄准野生玉米中潜藏的高蛋白基因,试图通过遗传改良,让国产玉米扛起饲料蛋白供给的重任。
为加快玉米繁育周期,他们采用了“南北穿梭”模式,即每年3月在上海播种,7月收获,接着在上海再种1季,10月底收获,然后立即转战海南,利用热带气候实现“一年三季”轮作,巫永睿形容,这是“用空间抢时间”。
2022年,团队终于从野生玉米中克隆了控制玉米高蛋白品质形成和氮素高效利用的关键变异基因Teosinte High Protein 9 (THP9),将玉米籽粒的蛋白质含量从8%提升至12%。随着更多野生玉米高蛋白基因的克隆,未来团队有望在不影响产量的情况下实现杂交种玉米籽粒蛋白含量突破14%。
巫永睿与王文琴的科研长征,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终以沉甸甸的科研成果,书写了科技报国的辉煌篇章。
“体育是刻进骨子里的家风”
巫永睿与王文琴不仅是科研搭档,更是一对将家国情怀融入血脉的夫妻。
在巫永睿的家中,“体育”二字不仅是强身健体的方式,更是根植于血脉的家风。“我们家三个孩子都没近视,这都是体育的功劳。”巫永睿的语气中带着小自豪。在他眼中,体育不仅是强健体魄的手段,更是塑造独立性格的“必修课”。
“玉米之家”。受访者供图
他们的双胞胎女儿从幼儿园起就接受专业体操训练,每天雷打不动练习3小时,四年级时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大儿子则是学校篮球队队员,运动会千米年级冠军,即将赴美国伯克利攻读神经生物学。即使科研任务繁重,巫永睿仍坚持每月跑步超100公里,并将运动记录“打卡”分享给住校的儿子。
在“玉米之家”,孩子们从小就被赋予高度的自主权。巫永睿讲述,儿子申请国外大学全程自己操办,从来没给他请过任何一个机构辅导,也没帮他做任何的事情,全程都是儿子自己写文书,自己搞定。而双胞胎女儿的作业他们也从不检查,“我们不会替孩子解决问题,被老师批评也是一种成长。”巫永睿说,儿子上高中之前,家里有五张书桌,每天晚上每个人都有很多自己的事情要做,互不干扰。他坦言,科研家庭的忙碌反而成了教育优势,“父母没时间过度关注,孩子只能学会自我驱动。”
他举例,在海南田间工作时,三个孩子就在地里疯跑,在玉米地里头观察。当时妻子每天下午都要去观察玉米,晚上必须记录和分析玉米的生长数据,孩子们就学着母亲的样子也把自己见到的植物画下来,学习植物的特点、结构,每个人在晚上各干各的,互不打扰。巫永睿回忆,孩子们每年冬天在海南玉米地自学了多种热带植物,还经常向父母“显摆”。
他们的团队以“能下田、能吃苦”著称,团队成员在上海夏天经常顶着大棚中40℃高温取样、收获时背着50斤玉米挤地铁,团队成员的皮肤颜色,普遍比其他研究方向的科研人员要深上2至3个色度,因此也被称为“最黑科研天团”。巫永睿认为,体育与科研共享同一内核:“坚持、独立、抗压、突破极限,没有这些,其他都是空谈。”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巫永睿和王文琴用十年坚守,诠释了何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他们的家风也在田间地头“长”出来。他们的故事,是科教兴国的生动注脚,更是家国情怀与科学精神交织的星火之光。
除“玉米之家”巫永睿之外,在“家国万里 时光故事会”上,徐光启、黄炎培等名人后代分享先辈精神;航空等领域的家庭展现了几代人投身国家建设的奉献精神;新上海人、外国友人及海归家庭也分享了他们在沪安家立业的故事,体现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品格。
这场“时光故事会”不仅是一次家风文化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关于传承与创新的对话。从历史名人的家训到普通家庭的坚守,从传统文化的守护到现代都市的融合,上海正以家庭文明建设为纽带,凝聚城市精神,书写新时代的家国篇章。
澎湃新闻记者 丁珏汭
来源:米西说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