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同频 青陇共兴——青岛•陇南东西协作高质量发展纪实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9 10:09 3

摘要:如果将陇南近10年的发展故事浓缩为一部书籍,无论翻开产业篇、消费篇,还是民生篇……浸润在字里行间,定能时刻感受到浓浓的含“青”量。

潮起胶州湾,云涌陇之南。

开展东西部协作,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

如果将陇南近10年的发展故事浓缩为一部书籍,无论翻开产业篇、消费篇,还是民生篇……浸润在字里行间,定能时刻感受到浓浓的含“青”量。

2016年以来,在区域协作的宏大版图中,青岛与陇南在东西部协作框架下双向奔赴,推动两地协作走深走实。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青陇协作机制在总体稳定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聚焦特色产业提升、人才交流拓宽、消费帮扶助农、劳务协作提质等领域持续发力。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同者,共以初心为链。

如今,在陇南2.79万平方公里沃土之上,一批批项目结硕果、展新姿,青陇两地实现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协作”的跨越发展,并努力打造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协作新模式,陇南大地处处都有青岛印记。

挖资源,兴产业:凝聚发展新活力

初夏时节,走进文县即墨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映入眼帘的是整齐排列的一座座大棚,棚内蔬菜瓜果长势喜人,草莓、黄瓜等果蔬采摘区人流络绎不绝。

这一产业园是陇南抢抓东西部协作帮扶机遇,建起的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和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配备有日光温室、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等先进配套设施。

产业是地区发展的基础。像这样在青陇协作平台下结出的产业硕果在陇南不止一处。

陇南自然资源富集、生态环境良好,已探明铅、锌、金、锑、重晶石等金属和非金属矿34种,油橄榄、花椒、核桃产量产值居全国前列,中药材达1200多种。

立足于此,陇南通过产业合作、区域共建、招商引企等方式,持续加强与青岛的双向协作、资源互补,不断拓宽东西合作之路。

依托陇南市丰富的资源和青岛市的产业优势,两市把产业合作作为核心任务,积极开展“引企入陇”行动,每年在青岛召开招商推介大会,累计引导154家企业赴陇南投资兴业,累计投资金额32.9亿元。

同时,积极推进“一县一园”建设,大力引导东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向共建园区集中,目前共建产业园区16个。

康大肉兔带动万户增收;文县即墨产业园孕育现代农业典范;康县黑木耳走进青岛人的餐桌;陇南茶香氤氲八大关庭院……9年来,青岛累计援助陇南协作资金42.3亿元,实施项目1900多个支持陇南发展。

2024年,在产业合作方面,新引进48家企业落户陇南,实际到位投资额6.46亿元,其中投资额超过1000万的企业46家,实现每个县区至少引进5家投资1000万元以上企业的目标。

如今,西和县艾迪森生物医药产业园、康县工业园区产业孵化园、莱西两当创业创新示范园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已投产运营。

以“东部智慧”激活“陇南资源”,一个接一个的项目聚合成了一个个新的增长极,也给陇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去年来,结合陇南农产品绿色有机的突出特点,青岛在培育特色产业模式上下了一番苦功夫,创新性提出“一红二白三紫”发展思路。

“一红”即辣椒,在前期徽县引入胶州辣椒制种、育苗、种植技术基础上,重点发展深加工环节,提高附加值;

“二白”即白菜和茭白,重点推进徽县百亩胶州大白菜试种示范项目;实施成县茭白种植园项目,改造330亩高标准水田种植茭白,通过青岛大宗商品交易渠道进行销售;

“三紫”即蓝莓、车厘子和茄子,将西海岸蓝莓、泰安车厘子、即墨紫茄子等高端品种在陇南进行试种推广。

一个个品牌在陇南应运而生,一项项产业在陇南落地开花。

在两地干部群众的努力下,陇南市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并配套探索出多条有效路子,开启了更多元的帮扶协作。

▲青陇现代农业产业园。

强筋骨,找出路:消费帮扶促增收

花椒,能“变幻”出多少产品?

走进陇南利和萃取科技有限公司,其展厅货架上摆出了答案:花椒油、花椒香薰、花椒护肤品……

作为全国最大的优质花椒种植基地,陇南花椒历史悠久,种植面积达301.67万亩,产量6.12万吨,但一直以来,都是初级产品销售为主。

以问题为导向,陇南利和萃取科技有限公司作为青岛市与陇南市首个签约、首个建成投产的东西协作重点项目,运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萃取花椒等农产品精华,开发调味产品100余种,在生产链上创新升级产品特色,带动消费帮扶实现“端口前移”。

目前,陇南利和萃取项目以推动陇南地区农业产业化提升,以产业为基础带动更多农民致富,实现了“产地直销+订单式种植+产业链协同”三位一体的集群式发展,带动了数万农户增收。

消费协作,一头连着陇南的农产品,一头连着青岛的大市场。

除“前端”带动消费理念升级,青岛还搭平台、推品牌,创新打造“青陇优品 山海同享”消费帮扶品牌,组织农特产品进直播、进商超、进企业、进高校,建成了陇南电商青岛配送中心和配送点,青岛直接采购和帮助销售陇南农特产品累计达40.3亿元,广拓陇南产品“后端”销售渠道。

与团中央青年发展部联合开展“青耘中国”直播助农活动陇南专场;开展“东西协作 供销行动”高校行活动,先后在青岛、济南两地13所高校举办农特产品展销;

借助青岛第34届国际啤酒节契机,举办“青陇协作 山海情深”陇南文化旅游宣传推介展销活动;

今年1月份,青陇消费协作2025新春年货节活动在青岛市市北区拉开帷幕,来自陇南的十大系列300余种优质“甘味”农品喜迎岛城宾客……

数据显示,2024年建立线上线下农产品域外门店和“直采直供”基地19个,培育消费帮扶品牌23个,实现陇南农特产品直送东部市场。

去年,青岛市直接采购和帮助销售农特产品9.59亿元,同比增长7.9%,让“陇南味道”融入了青岛的万家灯火。

据介绍,青岛将持续打造“青陇优品 山海同享”消费帮扶品牌,通过组织100家内贸外贸企业到陇南实地考察,充分利用“高原甄选”等网络直播平台,推动青陇优品进驻青岛机场等进行展销。

▲陇南利和萃取生产车间。

解民忧,暖民心:优势互补谋共赢

东西协作将青岛与陇南紧紧连在一起,这浓浓的情谊里,不只是经济发展上亮眼的“成绩单”,还有民生“润物无声”的转变。

针对陇南市教育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实际,教育“组团式”帮扶团队制定“一校一策”帮扶方案,打造一支“带不走、管长久”的本土教师队伍,全方位提升教学质量,5所帮扶普高本科录取率均创历史新高,西和县一中实现清北录取率零突破。

医疗“组团式”帮扶团队实施“一院一策”,重点加强科室建设,提升科室医疗水平,武都区第一人民医院针对当地口腔多发病和大骨节病地方病的实际创设口腔专家工作站,试点实施大骨节病救治项目,邀请青岛医疗专家到陇南开展义诊和免费手术……

在劳务协作方面,两市签署《青岛·陇南东西部劳务协作协议》《青岛·陇南技工院校结对帮扶共建协议》,累计帮助劳动力在山东省就业2.3万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0.9万人次,在甘肃省内就近就业5.03万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2.3万人次。

同时,依托“鲁甘人力”东西部劳务协作品牌,做大做强“礼贤妹”“阶州巧姐”等陇南劳务品牌,培训2.4万人次,让她们从“出苦力”变成“有技术”。

帮扶,要扶“智”,更要扶“志”。

让山海相连的,还有一群远道而来、不遗余力帮扶陇南的有志之士。

在人才交流方面,双方共互派干部159名,选派4478名专业技术人员赴青岛跟岗学习,引导2161名青岛专家到陇南开展“传帮带”教学,累计培训各级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才9.5万人次,他们不仅学习到先进的知识技术,也将更开放的理念带回陇南。

值得一提的是,两地共同打造“青陇协作 山海情深”东西部协作党建品牌,目前已开展各类培训班148次、11107人次,切实以党建统领产业、消费、劳务、专技等各项工作。

你来我往中,青陇两地感情日笃。

捐资助学、慈善募捐、医疗救助、扶残助残……青岛组织实力较强的街道、社区、学校、医院、企业和社会组织,与陇南的乡村、学校、医院分别建立了一对一或多对一的结对帮扶关系,累计捐款捐物5.1亿元。

2024年陇南“7.22”特大暴洪灾害过后,青岛各界捐款捐物共计810万元;引入青岛慈明慈善基金,投入100万元在武都区建成2000亩“青岛公益橄榄林”……

▲青岛医疗专家在武都区第一人民医院开展医疗帮扶工作。

时间的沉淀,实践的检验,往往更能彰显决策的光芒。

当青岛的科创基因注入陇南的绿水青山,当秦巴的坚韧精神反哺胶东的改革热土,东西协作早已超越了其本身的意义。

这是产业的共振,是观念的共鸣,更是人心的相融。

毫无疑问,思想观念的撞击、社会治理方法的交汇、产业发展路径的碰撞,给陇南带来的新理念、新观念,比单纯的项目、投资,更有长远意义。

当大山深处的陇南迎来了青岛企业家、技术员、医疗专家,东西协作不仅成为缩短差距的加速器,更激活了陇南自身的内生动力,奋起直追。

扶贫协作升级全面合作,优势互补生成新的优势。今后,青陇两地将持续在资金支持、产业合作、人才交流、劳务对接等方面开展协作,推动东西协作由单向向共赢转变。

山水相携,未来可期。当胶州湾的海风再次吹过陇南的山间,我们相信,这曲“青陇和鸣”,必将奏响更动人的乐章。

来源:陇南文县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