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野战史39 和平解放北平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7 21:08 3

摘要:北平是华北第一大城市,拥有人口200余万,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 城市和古都之一。为了使这座驰名世界的文化古城免遭战火破坏,中共 中央和中共中央军委指示总前委,继续加紧与傅作义谈判,力争以和平 方式解放北平。

、和平解放北平协议的达成

从1949年1月16日开始,平津战役进入第三阶段,即最后解决北 平国民党军阶段。

北平是华北第一大城市,拥有人口200余万,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 城市和古都之一。为了使这座驰名世界的文化古城免遭战火破坏,中共 中央和中共中央军委指示总前委,继续加紧与傅作义谈判,力争以和平 方式解放北平。

北平和谈从1948年11月即开始酝酿。辽沈战役结束后,华北“剿 总”傅作义集团受到强烈震撼。11月初,中共中央华北局城市工作部指 示北平地下党组织,通过多种渠道直接与傅作义及其周围的人员进行接 触,争取其走和平道路。面对即将到来的东北、华北人民解放军的联合 打击,傅作义为保存实力,也开始与中共联系,进行和谈试探。11月7 日,傅作义秘密致电毛泽东,表示已认识到追随蒋介石“戡乱”的错误, 决计将军队交毛泽东指挥,以达救国救民之目的,并要求中共方面派员 到北平商谈。14日,又致函毛泽东,表示愿意进行和谈。

此时,东北野战军主力尚在关外休整。11月18日,毛泽东在致林彪、 罗荣桓、刘亚楼的电报中指出:“傅作义经过彭泽湘及符定一和我们接洽 起义。据称傅起义大致已定,目前考虑者为起义时间、对付华北蒋军及 与我党联系等问题。”“我们拟利用此机会稳定傅作义不走,以便迅速解 决中央军。”电报要求东北野战军迅即向关内开进,使华北国民党军不致 逃跑,“争取使中央军不战投降(此种可能性很大)”。19日,毛泽东以聂 荣臻名义复电彭泽湘,指出:傅作义“有志于和平事业,希派可靠代表至 石家庄先作第一步之接洽”。

其实,这时傅作义只是试探中国共产党的和谈条件,尚非诚意和谈。 他对自己的力量估计过高,自信能抵挡一阵,以便讨价还价,保存实力。 在与中国共产党初步接触的同时,还在继续加紧军事部署。对此,11月 26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等的电报中 指出:“在尚未解决蒋系以前,假如傅真愿谈判,我们应当和他谈判,以便分化傅、蒋,首先解决蒋系,但不给傅以任何政治上的借口。这是我 们的第一个计划。同时我们也准备第二个计划,即在有某种确定需要时, 真正允许傅作义反正,但现时不作此项实际的决定。”

第一次谈判

12月上中旬,人民解放军已将傅作义的嫡系包围于张家口、新保安 等地,并向北平实行合围。在这种情况下,傅作义派《平明日报》社社 长崔载之,在《平明日报》社采编室主任李炳泉(中共党员)的陪同下,携带电台出城,于16日到达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驻地,要求进行和谈。 林、罗、刘将有关情况上报中共中央军委,同日,中共中央军委复电指出: 对傅作义代表谈判内容以争取敌人放下武器为基本原则,在这一原则下, 可考虑减轻对傅作义及其部属的惩处,允许他们保存私人财产。并强调: “我们第一个目的是解决中央军。你们应向傅的代表试探,傅是否有命令 中央军缴械的权力,如果他没有此种权力,则可向他提出让路给我军进 城解决中央军。"

12月19日,平津前线司令部的代表刘亚楼与傅作义的代表在蓟县 八里庄进行第一次正式谈判。

傅方的要求是:人民解放军停止一切攻击行动,两军后撤,通过谈判, 和平解决平、津、张、塘问题;傅作义在适当时机通电全国,宣布和平解 决;建立华北联合政府,傅作义参加联合政府,其军队交由联合政府指挥; 谈判期间,将被包围在新保安的第35军放回北平,以利制约城内蒋介石 系统的军队,解放军放弃对南苑机场的控制等。

刘亚楼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确定的方针,阐明了人民解放军对和平解 决平津问题的基本原则:对方必须放下武器,绝不允许保存反动武装力量; 不同意傅作义发通电,不同意成立华北联合政府;如对方同意我方条件, 我方可保障傅作义本人及其部属的生命安全和私人财产不受损失;可以 给傅作义留下两个军,将蒋系军、师头目逮捕起来,然后宣布起义。

傅方代表将谈判情况电告傅作义后,傅回电:北平城内蒋系兵力比 他的兵力大十几倍,逮捕其军官无把握,不宜实施。

这次谈判的根本分歧点在于,傅方试图保留军队,人民解放军方面 坚持解除其武装。双方条件相距太大,谈判未获结果。

第二次谈判

在刘亚楼与傅作义的代表进行和平谈判的同时,东北野战军各部队 继续向指定地域疾进。至12月20日,隔断了平张、平津、津塘间的联系, 傅作义东西退路均被堵死。22日和24日,人民解放军攻克新保安和张家 口,傅作义的嫡系主力基本被消灭,这就使傅作义不得不采取较为现实的态度去估量自己,估量人民解放军。

这时,蒋介石已察觉傅作义与人民解放军进行秘密谈判的迹象。12 月15日,蒋介石派前军令部长徐永昌飞抵北平,要傅作义将军队由陆海 两路撤向青岛。23日,又派蒋纬国携其亲笔信飞抵北平,诱劝傅作义由津、 塘海运南撤。

傅作义思想斗争激烈,处于矛盾之中。在声言与北平共存亡的同时, 于12月23日致电毛泽东,称:“今后治华建国之道,应交由贵方任之, 以达成共同政治目的。”并“拟即通电全国,停止战斗,促成全面和平统一”。 还提出,在过渡阶段,双方停止攻击行动,“在此转圜时期,盼勿以缴械 方式责余为难。过此阶段之后,军队如何处理,均由先生决定"。另外, 傅作义对蒋介石要他率部南撤的要求,以实际形势不可能为由予以拒绝; 蒋介石要他去南京参加军事会议,也表示不能前往。

12月25日,中共中央权威人士公布了蒋介石等“举国闻名”的头 等战争罪犯43人,傅作义也被列入名单之内。中共中央军委于12月27 日致电林彪,指出:我们已宣布头等战犯名单43名,傅作义要想减轻其 战犯的惩处,现在还有可能,那就是他命令全军缴械投诚。该电还指出: 傅部“在攻城紧急一切绝望之时,仍有缴械投降的某些可能。但你们不 应依靠这一点,而应依靠强攻"。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各部队加紧对 国民党军实施强攻的准备。

1949年1月1日,中共中央军委致电林彪,要求继续认真进行对傅 作义的工作,通过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直接告诉傅作义:目前不要发通 电,此电一发,他本人和他的部属都可能受到蒋系的压迫,甚至被解决; 傅作义如能与我方谈好,里应外合,和平地解放北平,或经过不很激烈 的战斗解放北平,立此一大功劳,就有理由赦免其战犯罪,并保存其部 属;北平城内全部傅系直属部队,均可不缴械,并可允许编为一个军;希 望傅氏派一个有地位的、能负责的代表来谈判。上述原则和意见,不仅 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方面的原则立场,而且体现了对傅作义本人及其部属 的关心。傅作义得知后表示,为保全北平文化古城,将继续谈判,以求和平解决。

1月6日,傅作义的代表、华北“剿总”处长周北峰和燕京大学教授、 民主同盟北平负责人张东荪,再次出城与人民解放军谈判。7日,中共 中央军委致电林彪、聂荣臻,要求向傅方代表严正表示下列诸点:和平 让出平、津;傅系军队以解放军名义编为一个军,不能有其他名义;其他 军队一律缴械;迅速解决,否则我军即将举行攻击。

1月8日至10日,林彪、聂荣臻与周北峰、张东荪举行第二次正式谈判。

傅方提出的要求是:平、津、塘、绥, 一齐解决;平、津等地允许 其他党派和报刊存在;政府中要有进步人士参加;军队不要用投降方式解 决,可调到城外用整编的方式解决;释放新保安、张家口被俘人员并不 作俘虏看待;对军队中的行政文职人员和政工人员,给予出路。

林彪、聂荣臻遵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向对方指出:平津绥塘均应 解决,但塘绥人民困难尚小,平津人民困难甚大,两军对峙,军民粮食 均有极大困难,故应迅速解决平津问题,平津两处办理完毕后,即可照 此办法解决塘绥问题;所有军队一律解放军化,所有地方一律解放区化, 为避免平津遭受破坏起见,人民解放军方面可照傅方代表提议,傅方军 队调出平津两城,遵照人民解放军命令开赴指定地点,用整编方式根据 人民解放军的制度改编为人民解放军,并由双方代表于3日内规定具体 办法,于1月12日下午1点开始实施;只要傅作义同意解放军和平接管 平津,对傅不作战犯看待,政治上给予一定地位,并保证其私人财产的 安全;释放被俘的傅部官兵, 一律不作战俘看待,凡愿继续工作的都可 以留下安排适当工作,愿还乡者,资遣返乡。并严正指出:傅作义除了 按此办法解决,还能为人民做件好事外,别无出路。希望傅早下决心。

经商谈,傅方代表同意解放军方面意见。就此拟成《会谈纪要》,双 方代表签字。并商定,1月14日午夜前为傅作义答复的最后时限。

傅作义得报后表示,《纪要》中所反映的问题还不够具体,有些条款 还需再商量,将再派负责代表前往商谈。中共中央军委电告平津前线领 导人:傅有拖延的想法,应向傅指明,北平可以拖延数日,天津守军须于1月13日出城接受改编,否则,14日即攻击天津。

第三次谈判

1948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 蒋介石在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于1949年元 旦发表“求和”声明。针对这一声明,1月14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 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指出:虽然中国人民解放军具有充足的力量和 充足的理由,确有把握,在不要很长的时间之内,全部地消灭国民党反 动政府的残余军事力量,但是,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实现真正的和平, 减少人民的痛苦,中国共产党愿意和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他国民党 地方政府和军事集团,在下列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和平谈判:惩办战争罪 犯;废除伪宪法;废除伪法统;依据民主的原则改编一切反动军队;没收 官僚资本;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卖国条约;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政治 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接收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所属各级 政府的一切权力。《声明》号召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挥员战斗员,对于任何 敢于反抗的反动派,必须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之。在此期间, 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对傅作义及其周围人员开 展争取工作,有力地配合了谈判。北平市工人、学生、市民和各界群众, 热烈拥护和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一致呼吁和平解决。许多进步人士, 纷纷劝说傅作义顺从民意,走和平道路。

1月13日,傅作义派华北“剿总”副总司令邓宝珊为其全权代表, 偕周北峰等人,到达通县五里桥,与人民解放军举行第三次正式谈判。

同日,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与邓宝珊、周北峰会谈。解放军方 面对邓的到来表示欢迎,同时指出:上次谈判规定14日为答复的最后时 限。现只剩下几小时。故此次谈判不再包括天津,仅谈北平问题。邓宝 珊再次提出要人民解放军让出南苑机场和成立联合政府等问题,为解放 军方面拒绝。解放军方面强调了北平国民党守军开到城外指定地点,接 收改编的原则立场。

1月14日至15日,人民解放军以29小时攻克天津,全歼守军。防守北平的华北“剿总”及其所属的两个兵团部、25个师,连同地方部队 共计25万人,在人民解放军的重重包围下,已完全陷入绝境。为敦促傅 作义早日放下武器,中共中央军委于16日以林、罗的名义起草了致傅作 义的公函。其中历数了傅作义追随蒋介石打内战的罪行,并就和平解决 北平问题向傅作义提出两项解决办法:“(一)自动放下武器,并保证不 破坏文化古迹,不杀戮革命人民,不破坏公私财产、武器弹药及公文案 卷。如贵将军及贵属能够做到这些,则本军保证贵部官兵生命财产之安 全。对于贵将军的战犯罪责,亦有理由向人民说明情况,取得人民谅解, 予以减轻或赦免。(二)如果贵将军及贵属不愿意自动放下武器,而愿意 离城改编,则本军为保全北平不受破坏起见,也可以允许这样做。本军 可以允许贵军离开北平,开入指定地点,按照人民解放军的制度改编为 人民解放军。”公函指出:“上述两项办法,任凭贵将军及贵属自由选择。 本军并愿再一次给予贵将军及贵属以考虑及准备之充分时间。此项时间, 规定由一九四九年一月十七日上午一时起,至一月二十日下午十二时止。 如果贵将军及贵属竟敢悍然不顾本军的提议,欲以此文化古城及二百万 市民生命财产为牺牲,坚决抵抗到底,则本军为挽救此古城免受贵将军 及贵属毁灭起见,将实行攻城。攻城时,本军将用精确战术,使最重的 打击落在敢于顽抗者身上;而对于不愿抵抗之贵属,则不给任何打击,并 予以宽待。城破之日,贵将军及贵属诸反动首领,必将从严惩办,决不 姑宽,勿谓言之不预。”

同日,林彪、罗荣桓、聂荣臻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指示精神,与邓宝珊、 周北峰再次会谈。解放军方面指出:整个形势都对我方有利,死守北平 是不可能的,但为保障北平居民及城市不受损害,仍希望和平解决,惟 不可再拖时间。同时,提出如下条件:(一)限本月21日,首先开出一 个军至北平城外15公里—30公里间地区(除宛平、通县两方面外,任 何方面均可),其余以后再陆续开出。(二)为指挥军队开出行动,可在 德胜门外设两方面参加的指挥所。(三)这一行动实现后,解放军可派军 政负责人入城。傅方表示可以完全照办。双方就和平解放北平达成了初步的协议,并对北平国民党军开出城外的时间、地点、进行改编的原则 及具体方法达成了一致意见。会谈结束时,解放军方面将16日致傅作义 的公函交邓宝珊转交傅作义。

同日18时,中共中央军委致电林彪、罗荣桓、聂荣臻,指出:傅方 要求军队出城,不要开得太远及各部驻地不要过于分散,这是惧怕缴械 的表示。第一步可以答应他们这样做,使他们放心出城。地点似可指定 通县、香河、三河区域。第二步再将彼军分散插驻我军各纵队之间,实 行整编。同时,也要积极准备攻城。“此次攻城,必须做出精密计划,力 求避免破坏故宫、大学及其他著名而有重大价值的文化古迹。”“要使每 一部队的首长完全明了,哪些地方可以攻击,哪些地方不能攻击,绘图 立说,人手一份,当作一项纪律去执行。”“战斗中每一个进展均须放在 你们的指挥和监督之下。”在总前委领导下,各部队充分做好了以军事或 政治手段解放北平的准备。

1月17日,东北野战军司令部参谋处长苏静,随邓宝珊等一同进入 北平城。根据第三次谈判所取得的结果,双方代表对和平解决北平的具 体实施方案进行了商讨。19日,草拟了《关于北平和平解决问题的协议书》, 21日,东北野战军前线司令部代表苏静和傅作义方面代表王克俊、崔载 之在《协议书》上签字。

《协议书》主要内容为:自本月22日上午10时起双方休战;过渡期间, 双方派员成立联合办事机构,处理有关军政事宜;城内部队兵团以下(含 兵团)原建制自22日开始移驻城外,于到达指定驻地约1月后实行整编; 城内秩序之维持,除原有警察及看护仓库部队外,根据需要暂留必要部 队维护治安,俟解放军警卫部队入城后,逐次接替之;北平行政机构及 所有中央、地方在平之公营公用企业、银行、仓库、文化机关、学校等 暂维持现状,不得损失遗失,听候前述联合办事机构处理,并保障其办 事人员之安全;保护在平各国领事馆、外交官员及外侨生命财产之安全; 人民各安生业,勿相惊扰。

《协议书》附件规定:联合办事机构以7人组织之,解放军方面4人,其中1人任主任;傅作义方面3人,其中1人任副主任;部队移驻城外后, 即着手整编为人民解放军;联合办事机构系临时性质,在接交期间归前 线司令部指挥,接收完结后则由前线司令部转交军事管制委员会管理。

《协议书》签字后即开始实行。对于不愿执行的蒋系军官如兵团司令 官李文、石觉等,傅作义允许他们在不影响部队执行协议的条件下离开 北平。22日,傅作义将协议要点在《平明日报》上公布。

北平的和平解放,对国内时局发生了深刻影响。1月22日,国民党 中央社以公告形式广播了协议部分内容。27日,中央社发表南京政府“国 防部"文告,称:“华北方面为了缩短战争,获致和平,借以保全北平故 都基础与文物古迹,傅总司令曾于22日发表文告,宣布自22日上午10 时起休战。”2月1日,新华社发表了毛泽东写的述评《和平解决北平问 题的基本原因》,其中戳破了国民党所谓“休战”的谎言,指出:“战败了, 一切希望都没有了,比较好的一条出路,是军队离城改编,让人民解放 军和人民政府和平地接收城防和市政,这是北平问题和平解决的基本原 因。”“北平和平解决的又一个原因,是近二十万的国民党军队除少数几 个死硬分子外,从兵士们到将军们,一概不愿打了。”述评指出:北平的 和平解决,“是全国革命高潮和国民党大崩溃的表现,他们不得不同意, 就像他们不得不同意以共产党的八个和平条件为谈判基础一样。在全国 人民的逼迫下,他们孤立了,他们的二十万军队已经这样做了,他们无 法不同意”。

为了迅速建立革命秩序,1月21日,中共中央军委命令东北野战军 第2兵团部兼北平卫戍区司令部(后改为警备司令部),程子华为司令员 兼政治委员;第1兵团部兼天津卫戍区司令部(后改为警备司令部),萧 劲光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月26日,东北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陶铸、华北人民政府财政部长 戎子和,即将就任北平市副市长的徐冰等,进入北平。

1月22日至31日,北平守军陆续开出城外听候改编。31日,东北 野战军第4纵队进入北平接管防务。至此,平津战役结束。

2月2日,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和北平市人民政府进入市内办公。 3日,人民解放军举行进驻北平盛大仪式,受到各界人民的热烈欢迎。

3月25日,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军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进驻北 平市。同日下午,在西苑机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毛泽东、朱德、刘少奇、 周恩来、任弼时检阅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原东北野战军第4纵 队)第121师第361团、第122师第364团、第123师第367团、炮兵团, 野战军所属炮兵部队、坦克部队、摩托化部队以及数百名英模代表接受 了检阅,使部队受到了极大鼓舞。

来源:3C捕快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