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加快成果推广,让作者的研究成果更快地被阅读和关注,《地质力学学报》采用预出版的形式,将已录用的文章第一时间从采编系统一键发布至预出版。本次推出5篇预出版文章,欢迎大家阅读、下载及转发。
编者按:为了加快成果推广,让作者的研究成果更快地被阅读和关注,《地质力学学报》采用预出版的形式,将已录用的文章第一时间从采编系统一键发布至预出版。本次推出5篇预出版文章,欢迎大家阅读、下载及转发。
01 基于小南海地震地质灾害的历史地震参数分析
作者:龚丽文, 张怀, 陈丽娟, 王赞军, 张秉诺, 孙益星, 柏昌云
DOI:10.12090/j.issn.1006-6616.2025001
摘要: 小南海地震作为重庆地区震级最大的历史地震事件,其地震学参数解析对区域地震危险性评价及抗震设防标准制定具有重要科学意义。针对历史地震研究受限于观测资料缺失的瓶颈问题,一种通过典型地震遗迹反演地震参数的方法被提出,系统重建了小南海历史地震参数。基于对地震地质灾害遗迹高精度遥感解译与现场调查,显示小南海地震触发的滑坡群具有显著近南北向优势展布特征,与历史记载的有感范围椭圆长轴方向近似一致,指示该地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NNW向仰头山断层。通过地质灾害体的高精度遥感解译,获得滑坡朝向、堆积物的滑动方向和展布特征,首次发现多个滑坡体的堆积物都具有向SE方向运动特征,据此推断地震动力学过程以SE向错动为主。进一步结合鲁甸地震的地质灾害分布特征与发震构造之间的关系,以及渝东南地震成因机理,论证地震学参数的合理性。研究创新性揭示该地震具有"岩溶-构造"复合致灾机制:在NW-SE向构造应力持续作用下,沿断裂带或优势节理方向发育的串珠状岩溶洞穴形成天然弱化带,导致应力集中,发生左旋走滑兼逆冲性质的错动,最终引发兼具构造地震与岩溶塌陷特征的特殊震例。该成果为历史地震参数重建提供了"地质遗迹-动力学反演"新方法,对岩溶地区地震危险性评估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引用格式:龚丽文, 张怀, 陈丽娟, 等, 2025. 基于小南海地震地质灾害的历史地震参数分析. 地质力学学报.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5001
GONG W L,ZHANG H,WANG Z J,et al., 2025. Analysis of historical seismic parameters based on geological hazards from the Xiaonanhai earthquake. Journal of Geomechanics.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5001
扫码阅读全文
02 安塞油田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优质储层成因机制研究
作者:刘雨航, 文志刚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5011
摘要: 延长组长7段作为安塞油田的关键开发层位,其储层的成因和孔隙结构控制着储层质量,进而对页岩油的产量有显著影响。安塞油田面临常规资源潜力匮乏,储量接替难度大的难题,目前增储的主要目标为页岩油储层,因此明确不同储层的孔隙结构与成因,对于油田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延长组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扫描电镜、铸体薄片、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等实验,明确不同尺寸孔隙对于储层品质的影响,并从沉积环境与成岩作用的角度揭示不同储层的成因。结果表明:(1):储层孔隙类型主要有长石溶孔、残余粒间孔、粒间溶孔、黏土晶间孔以及少量的微裂缝;其中长石溶孔主要发育微米级孔隙,而黏土晶间孔以纳米级孔隙为主。(2)储层整体排驱压力较高,进汞饱和度较低,吼道半径以纳米为主,储层孔径在500μm以下的孔隙多呈开放型的平行板状和狭缝形,同时发育少量的墨水瓶型孔隙。(3)储层孔径主要小于300μm,且随着样品物性变好,储层内较大尺寸的孔隙占比也在逐渐增大。(4)优质储层的成因主要划分为两类:东北方向靠近物源,水动力强,颗粒分选性好,容易发育绿泥石膜,而绿泥石膜保护了颗粒之间的原生粒间孔,在发生压实作用后保留了较多的残余粒间孔形成优质储层;西南方向远离物源方向,水体深度增加水动力弱,靠近烃源岩发育区,容易被烃源岩产生的有机酸溶蚀改造,发育较多溶蚀孔隙,也可以形成大量优质储层。
引用格式:刘雨航, 文志刚, 2025. 安塞油田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优质储层成因机制研究. 地质力学学报.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5011
LIU Y H,WEN Z G., 2025. Study on por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high quality shale oil reservoirs in Chang 7 Member of Ansai Oilfield. Journal of Geomechanics.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5011
03 拉脊山北缘断裂晚第四纪分段活动的构造地貌证据
作者:张梨君, 袁道阳, 李红强, 苏琦, 苏瑞欢, 陈艳文, 文亚猛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4125
摘要: 拉脊山-积石山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向北东方向挤压扩展的一条重要的弧形构造带,受拉脊山南缘断裂和拉脊山北缘断裂两条挤压逆冲断裂带控制。晚新生代以来,拉脊山地区构造活动强烈,形成了显著的盆山耦合构造地貌格局,是利用构造地貌学方法研究其地貌发育演化规律和构造活动的理想地区。本文使用30m分辨率的DEM数据,基于ArcGIS和MatLab平台以及插件工具和开源代码包,提取了拉脊山北缘出水口位于断裂之上的105条小微河道的河流陡峭指数(Ksn)值,以及沿该断裂提取的河头位于基岩区的54条小微河道的HI值,并计算了拉脊山-积石山地区的面积-高程积分值(HI)插值。从Ksn值分布结果来看,整个拉脊山北缘隆升速率呈自西向东总体升高的趋势,但在拉脊山北缘断裂中段向NE凸出段出现低值,推测与日月山右旋走滑断裂向东推挤的影响自西向东减弱有关,这也揭示出该区域构造活动的复杂性、差异性和分段性。根据Ksn值统计分段结果,其中拉脊山东-积石山段隆升速率最快,活动性最强,很可能也是2023年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在该段的重要原因。HI值显示,拉脊山北缘的西宁-民和盆地内部存在多处高值区,结合路线地质调查和石油勘探剖面综合解释结果,表明拉脊山北缘断裂带晚第四纪构造活动除了自身继续活动之外,已向北东延展到盆地内部,表现为逆断裂-褶皱变形特征,导致盆地内部十余次中强地震发生,这种构造活动的迁移特征及其地震活动值得关注。
引用格式:张梨君, 袁道阳, 李红强, 等, 2025. 拉脊山北缘断裂晚第四纪分段活动的构造地貌证据. 地质力学学报.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4125
ZHANG L J,YUAN D Y,LI H Q., et al., 2025. Tectonic geomorphological evidence of Late Quaternary segmental activity of North Lajishan Fault. Journal of Geomechanics.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4125
04 南秦岭佛坪穹隆南缘韧性剪切带构造变形及其年代学研究
作者:余坷成, 孙圣思, 董云鹏, 惠博, 程超, 张彬, 张一宁, 李欣雨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5008
摘要: 秦岭造山带的佛坪地区集中发育麻粒岩-混合岩-片麻岩穹窿,是研究大陆中下地壳流变机制和秦岭中生代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在佛坪穹窿南缘的秧田坝-十亩地韧性剪切带,记录了造山过程的中-深层次构造变形的丰富信息。多尺度构造解析以及运动学涡度分析指示该剪切带受控于纯剪为主的右旋韧性剪切变形。长英质糜棱岩中石英主要发育柱面滑移系与柱面滑移系,表明变形发生在约550-650 ℃的角闪岩相条件下。变质矿物组合特征及其石榴子石-黑云母-斜长石温压计结果指示顺时针的P-T路径,峰期变质条件为568 ℃-611 ℃/5.2-5.3 kbar,630-654 ℃/7.1-7.9 kbar,等温降压阶段M2的温压条件为590-616 ℃/3.5-4.5 kbar。剪切带中混合岩浅色体锆石U-Pb测年结果为 180.8±3.8 Ma,代表韧性剪切变形的下限。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研究区经历的变质变形作用如下,~210 Ma以前南秦岭构造带中段受碰撞造山作用控制,发生地壳增厚并在佛坪地区发育递进变质作用(M1)。210-200 Ma期间佛坪地区进入由碰撞造山作用向碰撞后伸展构造体制转换的过渡阶段,水平缩短与垂向垮塌的双向应力导致秧田坝-十亩地地区发育韧性剪切变形(D1),并开始发生等温降压变质事件M2。到180 Ma区域已完全进入碰撞后伸展阶段,在研究区北段发育一期减压部分熔融事件。在随后剪切带折返过程中糜棱面理与变质面理S1受到晚期褶皱与褶劈理改造发生面理置换(D2)。
引用格式:余坷成, 孙圣思, 董云鹏, 等, 2025. 南秦岭佛坪穹隆南缘韧性剪切带构造变形及其年代学研究. 地质力学学报.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5008
YU K C,SUN S S,DONG Y P., et al., 2025. Deformation and geochronology of a ductile shear zone on the south side of Foping Dome in the South Qinling. Journal of Geomechanics.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5008
05 粤北澜河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的成因: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约束
作者:王海洋, 钟福军, 潘家永, 夏菲, 陈正乐, 李文丽, 孙岳, 刘军港, 严杰, 祁家明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4137
摘要: 粤北澜河岩体位于诸广山岩体东南缘,主要岩石类型为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其岩石成因尚未厘定。[方法]因此,对澜河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结果]U-Pb定年结果显示澜河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的侵位年龄为427±2Ma,为加里东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SiO2含量为71.53%~75.41%,具有较高的全碱含量(K2O+Na2O=7.57%~8.23%)和A/CNK值(1.00~1.06),富集Rb、Th、U、K,亏损Ba、Y、Nb、Ta、Sr、Yb等元素,LREE/HREE为9.49~28.15,Eu负异常明显(δEu=0.21~0.76)。样品的锆石εHf(t)均为负值(-11.8~-5.2),对应的tDM2值为1806~2129 Ma。[结论]根据上述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表明澜河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主要由地壳变质砂岩和变质泥岩部分熔融形成,可能是古元古代基底在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多期改造后的产物。综合研究认为澜河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形成于华南早古生代的同碰撞构造环境。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澜河岩体可能是华南加里东期造山运动从挤压增厚向后碰撞伸展的转变的产物,这一转变可能与华南内部的构造重组或外部板块的俯冲碰撞有关。
引用格式:王海洋, 钟福军, 潘家永, 等, 2025. 粤北澜河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的成因: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约束. 地质力学学报.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4137
WANG H Y,ZHONG F J,PAN J Y., et al., 2025. Genesis of the Gneissic Biotite Granite in Lanhe, Northern Guangdong: Constraints from Zircon U-Pb Geochronology, Hf Isotopes, and Geochemistry. Journal of Geomechanics.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4137
来源:地质力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