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心桥”,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电影创作论坛在京举办

摘要:12月9日,“光影交织、筑梦未来——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电影创作论坛”在北京中国电影人之家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文学创作委员会承办。与会专家及电影主创人员围绕“澳门与内地电影产业融合发展之路”与“

12月9日,“光影交织、筑梦未来——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电影创作论坛”在北京中国电影人之家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文学创作委员会承办。与会专家及电影主创人员围绕“澳门与内地电影产业融合发展之路”与“澳门电影美学与现实题材电影创作”两大议题进行对谈,并展望澳门电影的广阔未来。

据悉,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由中影出品的两部电影《多想和你再见一面》《幸运阁》将分别于12月14日、19日全国公映。

《多想和你再见一面》海报

《多想和你再见一面》讲述了1999年,随着澳门回归的钟声即将敲响,一段命定的缘分悄然降临。澳门女孩姗蒂(何超莲 饰)与来自北京的大学生乔明庄(此沙 饰)偶然相遇,度过短暂而梦幻的甜蜜时光,青涩的情愫由此结下。随着乔明庄返回北京,两人跨越千里,努力维系着这份微妙的情感,然而距离与误会却让两人渐行渐远……岁月流转,2018年,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建成,两人的缘分再次连结。

《幸运阁》片名“幸运阁”来自澳门一座真实的建筑,是澳门最早期的高楼大厦,也是当地的地标性建筑。电影通过这个载体来表现澳门这几十年的变迁与隔代人的生活差异,对于故事中的两代人来说,幸运阁既是家园,也是几代人家庭情感的起点,更是包容一切成长和觉醒的港湾。

以《多想和你再见一面》和《幸运阁》两部影片为代表的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题材电影,是内地与澳门电影人共同探索时代主题,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的又一次积极尝试。其中,《多想和你再见一面》由“电影国家队”中影与澳门头部文旅美高梅共同出品,内地与澳门在电影上的强强联手,为大湾区电影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电影《多想和你再见一面》主创与领导、专家共探澳门电影创作未来

“内地和澳门文化交融、血浓于水的同胞亲情的写照”

两部电影的出品人、总监制、总制片人,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董事长傅若清在致辞时强调说,“这两部影片都由澳门导演执导,澳门电影团队深入参与创作。他们以澳门普通人的视角将回归后的进步与发展,用生活化的镜头和镜头语言娓娓道来,我们从中感受到了澳门人民朴质浓烈的情感,多元包容的性情,乐观积极的精神,以及跨越时间距离与内地人民一步一步不断靠近的温情写照。而这些都将通过大屏幕定格展现,并深情回应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这一重要历史节点和时代主题。”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也认为,这两部电影的诞生既是对澳门回归历程的深情礼赞,更是对时代精神的浓烈表达。尤其是论坛现场观摩的影片《多想和你再见一面》,以细腻的情感线索、深刻的人物塑造和温暖的叙事结构,展现了两地人民在文化交融之中血脉相连的情感联系。“影片通过普通人的视角回溯历史记忆,展现大时代下的人性光辉,无论是回归前后社会形态的转折,还是人与人之间穿越时空的相互凝望,都在光影交织中定格为了历久弥新的精神景观。”

回归祖国25年来,澳门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进程中发生了很多动人的故事。两部电影的总发行人,中影集团副总经理任月介绍说:“在很多剧本当中,这两部电影的剧本是最打动人的。一个是历经二十年不离不弃的爱情,一个是祖孙之间浓浓的亲情。这样的情感是中国观众最容易感受到的。更重要的是,这也是内地和澳门文化交融、血浓于水的同胞亲情的写照。”

作为主创代表,澳门影协理事长、《多想和你再见一面》导演徐欣羨在论坛中表示,这是她第一次与内地团队合作拍摄一部电影。“在创作过程中,我一直在调整影片节奏,想办法让影片更加靠近现在的观众,特别是靠近内地的观众,让作品更容易‘入口’。”于是我们选择了将爱情故事作为切口,何超莲饰演的澳门牛杂店女孩姗蒂,遇到了前来澳门游学的北京大学生乔明庄,他们一同走过澳门的大街小巷,共同度过了浪漫而梦幻的时光。”

《多想和你再见一面》导演徐欣羨

为了紧扣主题,《多想和你再见一面》使用了两个重要的意象,一个是烟花,另一个则是桥。这些意象为两人的爱情故事添加了浪漫的美学色彩,同时也寄寓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影片监制张嘉辉介绍说,片中烟花的场景经过了主创人员的用心设计。例如使用烟花的热闹环境来反衬女主角的孤独,还有让女主角在灯塔里、男主角在飞机里看烟花,都是为了营造两个人无法在一起的孤独和伤感。

剧本策划李晨毓也介绍说,烟花代表了女主人公的小心思,是十几岁的女孩子对爱情的浪漫期待。而男主人工作为桥梁工程师,与女主人公的每一次相遇都和桥有关。“桥不仅是他们两个人的连接,也象征了澳门和内地的连接。”

《多想和你再见一面》剧照

“以小见大,把澳门回归祖国宏大的时代背景写了进去”

在对谈环节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对《多想和你再见一面》的美学特色作出了高度肯定。“电影最大的特色就是能够彰显中华美学精神的基本特征,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虽然没有写多么宏大的事件,但以小见大,不动声色地把澳门回归祖国这个宏大的时代背景写了进去。”

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王海洲强调了《多想和你再见一面》中“桥”的深刻隐喻。“影片讲的虽然是爱情,但同时也是在讲家国。两个人的感情经历了曲曲折折终于团聚,这份爱情的艰难也隐喻了澳门回归的不易。港珠澳大桥看似是一座‘物质’的桥,但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座‘心桥’。‘心桥’建起来了,爱情的烟花绽放了,两地的发展也紧密相连了。”

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刘俊看来,《多想和你再见一面》还凸显了跨越历史和当下的时代感,帮助年轻人形成了连续性的历史记忆。“澳门回归、2008年的抗洪和雪灾,以及港珠澳大桥,这些都让剧情自然而然地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当下的青年人可能没有亲身经历过25年前的澳门回归,这样的电影作品能够帮助他们形成前后连贯的历史感和历史观,让青年观众看到曾经那个年代是怎样的,以及我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当代电影》杂志社主编皇甫宜川建议,澳门题材电影创作应当坚持现实主义原则。“从1995年《大辫子的诱惑》到今天这样的影片,现实题材成为未来澳门电影的主流应当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创作者可以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对澳门城市空间的挖掘,以及澳门和内地、澳门和整个世界的连接当中。挖掘出更多故事,呈现更多时代变迁大背景之下的各类人物。用他们的故事丰富澳门电影的世界,让澳门电影成为我们中国电影百花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弛表示,“对于影视创作来说,澳门是一个具有故事、资源、题材的丰富土壤,但如何挖掘还需要不断地去思考。例如澳门本土的作家,如果能够提供大量好的本土故事、本土素材,一定会对影视创作产生很大的帮助。”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的发言,为澳门电影的未来发展擘画了路径。“澳门的电影一定得依靠跟内地的密切合作,一方面开发本土资源,另一方面打开更大市场,汇入更多的创作资源。澳门电影不仅仅是澳门的电影,还应当发展成为中国的电影,华人的电影,甚至是世界的电影。此外,还要重视电影跟文旅业,时尚业,包括跟餐饮业方方面面的融合,通过电影打造澳门新的城市形象,助力澳门成为世界的时尚之都、会展之都和艺术之都。”

澎湃新闻记者 王诤

来源:米西说剧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