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佛山晚上七点的地铁,空得像凌晨三点一样。地铁门缓缓打开,冷风扑面,却没有一个乘客上车。地铁广播一遍遍播放着“请注意脚下安全”,而整节车厢里静得能听见窗外风声。
佛山晚上七点的地铁,空得像凌晨三点一样。地铁门缓缓打开,冷风扑面,却没有一个乘客上车。地铁广播一遍遍播放着“请注意脚下安全”,而整节车厢里静得能听见窗外风声。
素材源自网络
这不是午夜的末班车,是周五晚的高峰时段。在佛山锦龙站,这样的情景变得越来越常见。短短几站之后,到了广州南,车厢忽然被涌入的人潮挤得连呼吸都费劲。
广佛地铁的落差,就像一张裂开的城市地图,一头热闹非凡,一头冷清如水。这不是偶发现象,是城市心跳放缓后的体征反映。
素材源自网络
5月8日,佛山地铁开始了一场“自救行动”:全线提前半小时收车,不过22:30;站厅的灯光调暗,电梯轮换停运,车厢内的空调忽冷忽热,乘客坐久了直冒汗。
有网友笑称,“坐进佛山地铁,仿佛误入一间节能旅馆,连呼吸都得克制。”
这不是调侃,是现实的无奈。佛山财政已经很难继续为地铁的大胃口买单。曾经以为能带来万千繁华的“地下长龙”,如今却成了吃力不讨好的负担。
素材源自网络
一串冰冷的数字足以令人心头一紧,2024年,佛山地铁营收5.86亿元,运营成本却高达26.89亿元。即使政府出手补贴了20.81亿元,仍亏损近2亿。
人流量上不来,是致命的问题。全国标准是每公里0.7人次,佛山却只有0.27,不到一半。投入巨大,回报寥寥,哪怕是晚高峰,也常常等上一辆车十几分钟。
地铁变得不便捷了,这个曾经象征着现代都市效率的交通方式,反而像个慢性病患者,每一步都显得吃力。
素材源自网络
2010年,佛山广佛线开通,那会儿一片喝彩:“珠三角终于地铁互通了!”那一年,佛山还走在郑州、杭州前头,扬眉吐气。
十多年后,六条线路接连投入运营,未来规划甚至扩展至786公里,与广州对接17条线,几乎媲美省会城市。
可是,城市变了,时代也变了。地铁客流始终未见起色,财政却一天天吃紧。雄心壮志的地铁蓝图,在现实的账本前折翼。
“地铁一响,黄金万两”的神话,在佛山似乎从未响起,只有账本里那一行行红字在提醒:梦想再宏大,也得用脚丈量地面。
素材源自网络
佛山的财政,曾经靠“卖地”过日子,靠房地产撑门面。2024年财政收入767.1亿元,同比下降4.21%。地铁补贴支出就占了全年财政的2.2%,几乎把交通板块一口吞掉。
高明有轨电车停运,2号线二期、11号线被批却迟迟不开工,2025年在建项目里只剩4号线苦撑。
房地产像倒下的多米诺,连带城市的神经网络都跟着颤抖。原本是希望借地铁完成转型,如今却成了拖不动的行李箱,负重前行。
素材源自网络
不仅仅是佛山,全国大部分地铁都在“空跑”。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54个开通地铁的城市中,真正达标的不足20个。
就连南京、郑州、福州、沈阳这些省会,也难逃客流偏低、运营吃紧的局面。更别说一些地级市,有轨电车的客流强度低到不足0.1,仿佛一出场就是为停运而建。
黄石、红河、天水、三亚…有轨电车成了城市的“新鸡肋”,没人愿意坐,也没人敢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成了贴切的形容。
素材源自网络
你还坐佛山地铁吗?你是否在候车时望着轨道发呆?你是否在“昏暗模式”下心生不安?你是否也曾在空调停摆时默默摇扇子?
城市的交通系统从来不是冷冰冰的铁轨,而是千万个普通人通勤、生活、逐梦的日常。当它冷了,城市的温度也在下降。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所在城市的地铁现状,说说你对“地铁值不值得修”的看法。每一句分享,都是对未来城市更清醒的一次探索。
来源:小颖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