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患者版偏头痛诊治指南正式发布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9 10:39 2

摘要:每年5月是偏头痛关爱月,5月17日,在南京举办的2025头痛大会上,全国首部《中国偏头痛诊治指南(患者版)》(下文简称“指南”)正式发布,标志着中国偏头痛诊疗进入“医患共治”新阶段。

每年5月是偏头痛关爱月,5月17日,在南京举办的2025头痛大会上,全国首部《中国偏头痛诊治指南(患者版)》(下文简称“指南”)正式发布,标志着中国偏头痛诊疗进入“医患共治”新阶段。

“我国偏头痛的科学治疗和公众意识提升仍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全国首个面向偏头痛患者的诊疗指南孕育而生。”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头痛与感觉障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于生元介绍,指南从5000余名患者的调研中提炼出30个核心问题,经过国内100余位专家权威编写和审核,旨在切实解决患者需求。

全国首部《中国偏头痛诊治指南(患者版)》发布。 受访者供图

多方见证全国首个偏头痛诊治指南发布

据了解,偏头痛并非简单的头痛,而是可能引发脑梗、焦虑和抑郁的潜在推手,是全球第二大神经系统致残性疾病。

在大众印象当中,诊治指南一般是给医生使用的专业书籍,而在此次大会上发布的指南却是中国首部给患者使用的指南。对此,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医学部主任董钊解释说,这本指南从患者的视角出发,不仅在内容上基于患者最关心的问题进行编写,而且在行文上采用了更加通俗易懂的用词,是真正为患者服务的指南。并且,指南在临床诊疗上也具有一定价值,它一方面让患者更了解偏头痛,知道在诊疗过程中如何主动配合医生,主动防治偏头痛,另一方面促使医生能够更好地用患者理解的语言进行交流,站在患者的立场上进行沟通。

此外,指南在推动偏头痛学科建设、医生队伍打造上也具有重要价值。于生元认为,医生和病患在疾病面前是同一战壕的战友,因此医患的相互理解至关重要,指南能够帮助医患打造共同的基础,实现疾病的全程管理,增进医患沟通,为治疗调整提供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2025头痛大会还邀请了国际头痛学会主席、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Rami Burstein共同见证指南发布。据了解,全球多个国家都设立了偏头痛关爱月,在普及偏头痛疾病知识、提升公众认知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Rami欣喜地看到,中国的偏头痛关爱月活动也如火如荼地举行,尤其明星效应与互联网传播力量的融入,更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偏头痛关爱月成果显著

会上,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秘书长甄文正分享了偏头痛关爱月的成果:偏头痛相关话题全年曝光超8亿次,社交媒体阅读量达1.3亿,偏头痛正从“隐形角落”走向公共视野。

于生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两届偏头痛关爱月活动举办以来,最显著的成果就是更多患者对于偏头痛有了一定了解。此外,行业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比较大的成果,越来越多的医生迫切地想要了解规范诊疗的新知识,推动了头痛门诊的规范化建设。

据悉,截至2025年5月8日,中国头痛防控基地和体系建设项目已覆盖全国639家单位。其中,专家委员会单位21家,头痛中心146家,头痛中心建设单位22家,头痛门诊450家。

对于偏头痛关爱月的意义和价值,董钊从医生、患者以及偏头痛患者周围人群三种角度进行了诠释。他认为,关爱月可以唤起非头痛专业医生对于偏头痛的关注和重视,并呼吁他们更多地参与相关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从而为病人提供正确的诊断和规范化治疗;从患者角度来看,关爱月能够帮助病人客观认知偏头痛,避免不当处理方法,了解偏头痛发作时的应对方法和治疗手段,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减少偏头痛的发作等;从患者周围人群角度,关爱月能够提高患者的家人、同事、老师等身边人对于偏头痛的认识,从而起到支持、理解、维护的作用。

活动最后,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医学部主治医师张庆奎还向大家介绍了《偏头痛答案书》电子版和头痛门诊获取渠道。《偏头痛答案书》是在指南基础上的科普化版,目的是让更多患者读得懂、用得上。

《偏头痛答案书》。 受访者供图

“指南不是终点,而是行动的号角。”参与本次活动的一位医生感慨。据了解,未来,偏头痛关爱月还有更多行动计划,例如全国医院义诊、小红书科普专区上线、媒体深度报道以及户外广告持续投放等,指南将从纸面走向生活,惠及更多人群。

新京报记者 代文佳

编辑 彭冲 校对 赵琳

来源:上上默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