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感推迟青春期的到来;Science:星形胶质细胞特刊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8 02:56 2

摘要: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Katheryn B. Lefton、Yifan Wu团队颠覆了持续80年的理论,发现星形胶质细胞(而非神经元)才是去甲肾上腺素调控注意力的真正执行者。

脑科学动态

Science:星形胶质细胞,大脑注意力调控的幕后指挥家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Katheryn B. Lefton、Yifan Wu团队颠覆了持续80年的理论,发现星形胶质细胞(而非神经元)才是去甲肾上腺素调控注意力的真正执行者。

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小鼠实验中证明,一种名为去甲肾上腺素的信号化学物质需要星形胶质细胞来调节大脑活动,这颠覆了教科书中去甲肾上腺素直接作用于神经元的理解。上图为用荧光绿色标记物标记的小鼠星形胶质细胞。Credit: Yifan Wu

研究团队通过精确操控小鼠脑切片中的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结合双光子钙成像技术,首次捕捉到星形胶质细胞对NE的实时响应。当NE浓度升高(模拟注意力集中状态)时,星形胶质细胞通过α1肾上腺素受体触发钙波(calcium wave,细胞内信号传递形式),进而促使ATP转化为腺苷。这种腺苷作用于神经元突触前膜的A1受体,使突触强度降低40-60%。通过基因编辑技术选择性沉默神经元或星形胶质细胞的NE受体后,只有后者会阻断NE的突触调控效果。

进一步实验显示,该机制完全独立于神经元直接感知NE的经典通路,解释了为何过去靶向神经元受体的药物疗效有限。研究还发现,星形胶质细胞的调控具有区域特异性,在前额叶皮层表现最为显著——这正是高级注意力的关键脑区。研究发表在 Science 上。

#神经科学 #神经调控 #神经机制与脑功能解析 #星形胶质细胞 #注意力机制

阅读更多:

Lefton, Katheryn B., et al. “Norepinephrine Signals through Astrocytes to Modulate Synapses.” Science, vol. 388, no. 6748, May 2025, pp. 776–83. science.org (Atypon),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dq5480

Science:被忽视的星型胶质细胞对大脑功能的影响

大脑中占比35%的星形胶质细胞长期被忽视其主动功能,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的Kevin A. Guttenplan团队通过果蝇和哺乳动物实验证明,这些细胞能像"信息过滤器"般动态调控神经信号,该发现或革新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策略。

研究团队首先在果蝇活体大脑中观察到,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通过GPCR信号通路(细胞信息传递的关键开关)动态"开启/关闭"对多巴胺和谷氨酸等神经递质的响应能力。当人为操纵该通路时,果蝇出现明显行为异常,证实这种"门控"机制对神经功能至关重要。进一步实验显示,单个星形胶质细胞可控制10万个突触的信号传递,通过选择性屏蔽某些输入来优化信息处理。更令人振奋的是,该机制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同样存在,暗示其可能是进化保守的"大脑操作系统"基础组件。研究为理解注意力失调、焦虑等问题的神经基础提供新视角,并提示通过调节星形胶质细胞功能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可能。研究发表在 Science 上。

#神经科学 #神经机制与脑功能解析 #神经调控 #计算模型与人工智能模拟

阅读更多:

Guttenplan, Kevin A., et al. “GPCR Signaling Gates Astrocyte Responsiveness to Neurotransmitters and Control of Neuronal Activity.” Science, vol. 388, no. 6748, May 2025, pp. 763–68. science.org (Atypon),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dq5729

Science:星形胶质细胞,大脑神经调控的隐藏指挥家

杜克大学Cagla Eroglu与Guttenplan、Chen、Lefton等团队通过跨物种研究揭示,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作为"神经信号中转站",通过保守的GPCR-cAMP-钙信号通路调控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直接影响运动协调、行为状态转换等关键功能。

研究团队采用三种模式生物展开实验:在果蝇中通过基因编辑降低星形胶质细胞cAMP水平,发现其多巴胺神经元响应性提升2倍,幼虫翻身反射时间延长至对照组的2.3倍;斑马鱼实验中,光遗传学激活星形胶质细胞α1肾上腺素受体后,ATP转化为腺苷的效率提高58%,促使动物更快进入"被动行为状态";小鼠脑片实验则证实,选择性敲除星形胶质细胞而非神经元的α1A受体后,去甲肾上腺素诱导的突触抑制完全消失(电生理信号衰减67%)。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大鼠离体星形胶质细胞实验显示,降低cAMP信号可使多巴胺响应强度提升3.1倍,证实该机制在哺乳动物中的保守性。这些发现颠覆了"神经元中心"的传统认知,为抑郁症等神经精神疾病提供了新干预靶点。研究发表在 Science 上。

#神经科学 #神经调控 #神经机制与脑功能解析 #星形胶质细胞 #GPCR信号通路

阅读更多:

Eroglu, Cagla. “Astrocytes, Hidden Puppet Masters of the Brain.” Science, vol. 388, no. 6748, May 2025, pp. 705–06. science.org (Atypon),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dx7102

Nature:大脑蓝斑周围神经元如何精准调控警觉与焦虑

蓝斑(LC)是大脑的"警报中心",但它是如何精确调节警觉水平的?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Andrew T. Luskin、Li Li和Michael R. Bruchas团队发现,蓝斑周围存在一组特殊神经元(peri-LC),它们像"调光开关"一样精细调节蓝斑活动。

图示为小鼠大脑中蓝斑的位置(红点)。Credit: Michael McCarthy

研究团队综合运用病毒示踪、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和光遗传学技术,系统解析了蓝斑周围神经元(peri-LC)的组成和功能。这些GABA能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接收来自全脑的输入,但输出几乎全部指向蓝斑。实验显示,当小鼠面临压力刺激时,peri-LC会释放GABA,像"无线电增益电路"一样精确调节蓝斑的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释放水平。这种调控使大脑能在极度警觉(如应对危险)和放松状态间灵活切换。研究还发现peri-LC和蓝斑都存在功能各异的亚群,其中某些亚群可能与特定行为相关。这一发现不仅解释了为何蓝斑能同时参与多种功能,还为治疗焦虑障碍和药物戒断(这些状态下蓝斑常过度活跃)提供了新思路——通过靶向调控peri-LC来恢复正常蓝斑活动。研究发表在 Nature 上。

#神经科学 #神经调控 #神经机制与脑功能解析 #焦虑障碍 #记忆机制

阅读更多:

Luskin, Andrew T., et al. “Heterogeneous Pericoerulear Neurons Tune Arousal and Exploratory Behaviours.” Nature, May 2025, pp. 1–11. www.nature.com,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8952-w

食品中的隐形杀手:合成化学物质威胁公共健康

由Jane Muncke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发表重磅综述,揭示食品包装和加工设备释放的合成化学物质正成为公共卫生的重大威胁,相关健康风险被严重低估。

研究团队系统分析大量科学文献发现,双酚(BPA,常见于塑料制品)、邻苯二甲酸盐(Phthalates,增塑剂)和全氟烷基物质(PFAS,防油防水涂层)等有害物质,主要通过四种途径污染食品:运输过程中的容器渗透、工业加工设备接触、包装材料迁移以及烹饪器具释放。特别值得警惕的是,全球超加工食品(UPFs)消费量在过去二十年增长35%,这些食品不仅本身含有添加剂,其包装往往使用更多合成材料。研究显示,即使微量长期接触这些化学物质,也可能导致癌症风险增加12-15%、儿童神经发育异常概率提升8倍。现有监管存在严重滞后,欧盟批准的8,000种食品接触材料中,仅2,000种经过完整安全评估。研究建议采用"预防性原则"改革法规,强制企业公开所有成分数据,同时加速开发基于植物纤维的环保包装替代品。研究发表在 Nature Medicine 上。

#疾病与健康 #疾病预防 #跨学科整合 #食品安全 #公共政策

阅读更多:

Muncke, Jane, et al. “Health Impacts of Exposure to Synthetic Chemicals in Food.” Nature Medicine, May 2025, pp. 1–13. www.nature.com,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5-03697-5

关键神经通路揭示大脑如何形成心理威胁带来的恐惧记忆

为什么目睹车祸会留下心理阴影?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的Junho Han、Boin Suh和Jin-Hee Han团队发现,大脑存在一条独立通路pIC-PBN,专门处理摩托车逼近等心理威胁形成的恐惧记忆,这解释了为何未经历实际伤害也会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研究团队用天花板投影的“逼近圆盘”替代电击,模拟捕食者攻击场景。通过光遗传学技术,发现小鼠岛叶后皮质(pIC,处理负面情绪)到副臂核(PBN,传统疼痛中枢)的通路是关键:当用激光抑制该通路时,小鼠对视觉威胁的恐惧记忆下降超60%,但电击引发的恐惧不受影响。进一步实验显示,PBN中的CGRP神经元如同“心理威胁传感器”,仅激活这些神经元就足以让小鼠形成恐惧记忆。该发现颠覆了“PBN只负责疼痛”的传统认知,并为开发靶向药物(如阻断CGRP信号)治疗PTSD提供可能。研究发表在 Science Advances 上。

#疾病与健康 #神经机制与脑功能解析 #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 #恐惧记忆 #神经调控

阅读更多:

Han, Junho, et al. “A Top-down Insular Cortex Circuit Crucial for Non-Nociceptive Fear Learning.” Science Advances, vol. 11, no. 19, May 2025, p. eadt6996. science.org (Atypon),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dt6996

破解中年人痴呆症之谜,发现关键蛋白质标记物

额颞叶痴呆症(FTD)常被误诊为抑郁症或帕金森病,导致中年患者难以及时获得正确治疗。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记忆与衰老中心的Rowan Saloner和Adam M. Staffaroni团队通过分析患者脑脊液,发现了与疾病发展密切相关的蛋白质标记物。

研究团队采用适配体蛋白质组学技术,对116名遗传性FTD患者和39名健康对照者的脑脊液进行检测,分析了超过4,000种蛋白质。通过网络分析,团队构建了31个蛋白质共表达模块,发现FTD患者存在明显的RNA剪接功能紊乱和细胞外基质异常。其中,C9orf72和GRN基因突变患者主要表现为RNA剪接相关蛋白质增加,而MAPT突变患者则以细胞外基质蛋白质变化为主。 更关键的是,这些蛋白质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直接相关:突触/神经元和自噬相关蛋白质的减少预示着更严重的症状。研究进一步在散发性FTD患者中验证了这些标记物的有效性,证明其具有广泛的诊断价值。Rowan Saloner表示:“这些蛋白质标记物就像FTD的‘分子指纹’,让我们首次能在患者活着时准确识别疾病。”研究发表在 Nature Aging 上。

#疾病与健康 #个性化医疗 #神经调控 #蛋白质组学 #额颞叶痴呆症

阅读更多:

Saloner, Rowan, et al. “Large-Scale Network Analysis of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Proteome Identifies Molecular Signatures of Frontotemporal Lobar Degeneration.” Nature Aging, May 2025, pp. 1–16. www.nature.com, https://doi.org/10.1038/s43587-025-00878-2

深层大脑区域揭示感官与意识的共享通路

耶鲁大学医学院的Aya Khalaf、Hal Blumenfeld团队联合哈佛医学院等机构发现,视觉、听觉等不同感官刺激会激活相同的中脑网状结构和中央丘脑区域。

中脑和中央丘脑表现出共同的皮层下早期激活(增强),在视觉、听觉、味觉和触觉等四种感觉模态的 11 个任务中均有观察到。Credit: NeuroImage (2025).

研究团队分析了1,561名健康成人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数据,涵盖四种感官模态的11项任务。通过无模型分析方法,他们发现当受试者集中注意力时,所有感官任务均会激活中脑网状结构(负责唤醒)和中央丘脑(意识调控中枢)。更关键的是,这种激活与注意力突然转移密切相关——当任务要求快速切换注意力时,两个脑区的活动强度显著提升。相比之下,脑桥、下丘脑等其他皮层下区域激活模式则不一致。研究还观察到皮层感觉区和注意网络的跨模态协同活动。这些发现不仅揭示了意识调控的通用神经机制,更指出中央丘脑可能成为治疗意识障碍(如昏迷)和注意力缺陷(如ADHD)的精准靶点。研究发表在 NeuroImage 上。

#神经科学 #神经调控 #意识与脑机接口 #神经机制与脑功能解析 #跨学科整合

阅读更多:

“Shared Subcortical Arousal Systems across Sensory Modalities during Transient Modulation of Attention.” NeuroImage, vol. 312, May 2025, p. 121224. www.sciencedirect.com, https://doi.org/10.1016/j.neuroimage.2025.121224

新生儿维生素D缺乏增加多动症、精神分裂症和自闭症风险

维生素D对大脑发育至关重要,但其缺乏与精神疾病的确切关联尚不明确。昆士兰大学昆士兰脑研究所John McGrath与丹麦奥胡斯大学、国家血清研究所团队合作,通过对7万余人追踪研究发现,新生儿维生素D水平低下显著增加多种精神疾病风险。

这项丹麦全国性研究同时检测了两种维生素D生物标志物——25羟基维生素D(25(OH)D,维生素D的主要循环形式)和维生素D结合蛋白(DBP,运输维生素D的载体蛋白)。研究人员分析了71,793名新生儿干血斑样本,并追踪其至2012年的精神健康记录。结果显示:每增加一个标准差的25(OH)D浓度,精神分裂症风险降低18%,ADHD风险降低11%,ASD风险降低7%。遗传分析进一步证实,维生素D水平与ADHD存在因果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关联在调整日照季节因素后依然显著。研究建议,如同补充叶酸预防脊柱裂,孕期维生素D补充或可成为预防神经发育障碍的公共卫生策略。研究发表在 The Lancet Psychiatry 上。

#疾病与健康 #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 #疾病预防 #个性化医疗 #神经发育

阅读更多:

Horsdal, Henriette Thisted, et al. “Convergent Evidence Linking Neonatal Vitamin D Status and Risk of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A Danish Case-Cohort Study.” The Lancet Psychiatry, vol. 12, no. 6, June 2025, pp. 410–20. www.thelancet.com, https://doi.org/10.1016/S2215-0366(25)00099-9

聚焦超声微泡疗法成功阻止脑海绵状血管瘤生长

脑海绵状血管瘤(CCM)是一种可能导致严重神经症状的血管病变,现有治疗方法风险较高。弗吉尼亚大学健康中心聚焦超声癌症免疫治疗中心的Delaney G. Fisher和Richard J. Price等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无创的聚焦超声微泡(FUS-MB)疗法,在小鼠模型中成功阻止了94%的CCM生长,并减少了81%的新CCM形成。

FUS-MB 治疗可在 CCM 微环境中打开血脑屏障 (BBB)。Credit: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025).

研究团队使用Krit1基因敲除小鼠模型模拟人类CCM,在磁共振成像(MRI)引导下进行FUS-MB治疗。该方法通过声波驱动的微泡暂时打开血脑屏障。治疗一个月后,94%的CCM停止生长,而未经治疗的CCM体积增长了7倍。治疗还显著减少了Krit1缺失的内皮细胞数量。令人惊喜的是,多次治疗使新CCM形成减少了81%,显示出预防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效果完全通过物理作用实现,无需任何药物参与。研究为CCM患者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安全治疗选择,现有技术已具备临床应用条件,但仍需进一步临床试验验证安全性。研究发表在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上。

#疾病与健康 #神经调控 #个性化医疗 #无创治疗

阅读更多:

Fisher, Delaney G., et al. “Focused Ultrasound-Microbubble Treatment Arrests the Growth and Formation of 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s.”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May 2025, pp. 1–16. www.nature.com, https://doi.org/10.1038/s41551-025-01390-z

饥饿感推迟小鼠青春期的到来

为什么营养不良会延迟青春期?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生物系统动力学研究中心的Kazunari Miyamichi和Teppei Goto团队发现,下丘脑中存在连接饥饿感与生殖调控的神经回路,弓状核的饥饿神经元通过调控kisspeptin神经元活动频率来决定青春期启动时机。

Credit: Neuron (2025).

研究团队观察到,即将进入青春期的雌鼠下丘脑kisspeptin神经元(调控生殖激素的关键细胞)会呈现同步脉冲放电,且频率随发育进程增加。但在营养不良小鼠中,弓状核(arcuate nucleus,大脑的饥饿感知中心)的神经元显著降低了这种脉冲频率。通过病毒遗传学方法追踪发现,弓状核中的AgRP神经元(agouti-related protein Neurons,饥饿神经元)可直接调控kisspeptin神经元活动:激活这些神经元会抑制脉冲频率,而抑制它们则能恢复活动。最惊人的发现是,当食物供应恢复时,kisspeptin神经元活动能在几小时内快速恢复正常,说明这是通过快速神经通路而非缓慢的激素调节实现的。该回路还直接影响卵巢卵泡成熟,完整解释了营养不良如何通过神经机制延迟生殖系统发育。研究为理解现代社会中营养过剩导致青春期提前的现象提供了神经科学基础。研究发表在 Neuron 上。

#疾病与健康 #神经机制与脑功能解析 #生殖调控 #下丘脑神经回路

阅读更多:

Goto, Teppei, et al. “Dietary Availability Acutely Influences Puberty Onset via a Hypothalamic Neural Circuit.” Neuron, vol. 113, no. 7, Apr. 2025, pp. 1036-1050.e5. www.cell.com, https://doi.org/10.1016/j.neuron.2025.01.015

AI 行业动态

世界首例个性化CRISPR基因编辑疗法成功治疗罕见遗传病患儿

费城儿童医院的Kiran Musunuru和Rebecca Ahrens-Nicklas团队取得突破,他们针对婴儿KJ的CPS1基因缺陷,开发出全球首例个性化CRISPR治疗方案,使这名原本面临生命危险的患儿获得新生。

研究团队采用碱基编辑技术(base editing,CRISPR的精准改良版),针对患儿肝脏中导致CPS1缺乏症的特定DNA错误进行修正。通过脂质纳米颗粒(可安全递送基因药物的微型载体)将编辑工具精准送达靶点,从基因诊断到完成治疗设计仅用6个月。2025年2月至4月期间,患儿KJ接受三次静脉输注后,血氨水平得到控制,饮食限制大幅放宽,并能像正常婴儿一样抵抗鼻病毒等感染。尤为关键的是,治疗未引发预期外的DNA脱靶编辑或其他严重不良反应。该案例首次证实个性化基因编辑疗法可快速转化为临床实践,其"设计-验证-治疗"的标准化流程为全球约3亿罕见病患者带来希望。研究发表在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上。

#疾病与健康 #个性化医疗 #基因编辑 #代谢疾病 #罕见病治疗

阅读更多:

Musunuru, Kiran, et al. “Patient-Specific In Vivo Gene Editing to Treat a Rare Genetic Diseas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vol. 0, no. 0. Taylor and Francis+NEJM, https://doi.org/10.1056/NEJMoa2504747. Accessed 16 May 2025

OpenMemory MCP:为AI工具打造专属“记忆模块”,实现跨平台连续交互

OpenMemory MCP是一款创新的本地化应用程序,旨在解决当前大型语言模型工具普遍存在的“记忆不连续”“上下文缺失”和“隐私隐患”三大痛点。该工具通过构建统一、结构化且私有的“记忆层”,允许用户在Claude、Cursor、Windsurf等不同AI工具之间无缝共享历史对话、项目状态和个人偏好。所有数据默认存储在本地设备,用户可完全掌控权限和流动方向,确保隐私安全。此外,MCP支持扩展生态,未来可适配更多LLM客户端,成为用户AI助理的“持久记忆中枢”。

典型应用场景包括跨平台项目上下文传递、调试轨迹记录、Prompt风格延续等。例如,用户可在Claude中讨论API设计后,直接在Cursor中调用相关细节;或让AI基于过往的Bug排查记录主动提出建议。系统采用“本地优先”架构,数据仅限本地访问,且每次AI工具读写记忆均需用户显式授权。当前已兼容多款主流LLM工具,未来还将推出更多功能。

#AI记忆管理 #跨平台交互 #隐私安全 #本地化存储 #LLM生态

阅读更多:

OpenAI推出HealthBench医疗数据集

OpenAI近日发布了名为HealthBench的大型医疗数据集,旨在为人工智能模型在医疗健康领域的表现提供标准化评估工具。该数据集包含5000条由医生设计的合成对话,并配有57000余项评估指标,重点关注AI回答健康问题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可靠性。OpenAI健康AI团队负责人Karan Singhal表示,此举是为了推动通用人工智能(AGI)在医疗等关键领域的负责任发展,同时平衡数据开放与隐私保护的需求。

尽管HealthBench被专家视为重要突破,但其局限性也引发讨论。例如,数据集中包含1000个“高难度案例”以推动模型优化,但测试结果显示,包括OpenAI自家o3模型在内的AI在情境感知和答案完整性上表现欠佳。此外,MedStar Health研究员Raj Ratwani虽肯定OpenAI的品牌影响力降低了使用门槛,但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Girish Nadkarni等人指出,依赖AI自动评分可能掩盖模型与评估工具的共同缺陷。

业界呼吁进一步扩大数据多样性和人工审核范围。Nadkarni强调,HealthBench虽提升了大型语言模型(LLM)的医疗评估能力,但需补充亚群分析和跨文化验证,才能真正支撑其安全性主张。部分研究人员还对OpenAI“既当选手又当裁判”的透明度提出质疑,认为在涉及生死的医疗场景中,评估流程必须更加公开和严谨。

#人工智能 #医疗健康 #数据标准化 #AI伦理 #OpenAI

阅读更多:

2025年AI模型竞争白热化:推理与多媒体生成成新战场

Poe平台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AI模型竞争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在文本领域,OpenAI的GPT-4.1系列和Google的Gemini 2.5 Pro迅速崛起,分别占据10%和5%的使用量,而旧模型如Anthropic的Claude 3.5则逐渐被淘汰。推理模型成为新焦点,使用比例从年初的2%飙升至5月的10%,其中Gemini 2.5 Pro表现尤为突出,6周内拿下30%的推理任务份额。与此同时,Elon Musk的Grok-3-mini因接口限制未能打开市场,份额不足1%。

图像和视频生成领域竞争激烈,新玩家不断涌入。OpenAI的GPT-Image-1仅用两周便占据17%的图像生成市场,Google的Imagen 3系列也稳步增长至30%。中国公司快手的Kling 2.0成为视频生成黑马,三周内拿下21%的份额,挤压了Runway等老牌厂商的空间。音频生成方面,ElevenLabs仍以80%的份额主导市场,但Cartesia、Unreal Speech等新兴对手正试图以多样化声音风格和价格策略分一杯羹。

报告指出,AI生态系统的演变速度远超预期,用户更倾向于选择功能强大、反应敏捷的新模型。推理能力和多媒体生成正成为厂商竞争的核心,而中国企业的崛起也标志着全球市场格局的重新洗牌。未来,随着技术迭代加速,AI模型的多样性和性能将继续推动行业向前发展。

#AI模型 #推理技术 #多媒体生成 #竞争格局 #中国厂商

阅读更多:

https://poe.com/。

Supermemory推出Infinite Chat API:突破AI对话长度限制的记忆外挂

聊天机器人(如ChatGPT、Claude等)长期面临上下文窗口(Context Window)的局限——模型能处理的对话长度受限于token数量(如8k至128k tokens)。一旦超出限制,早期对话内容会被截断,导致逻辑断层、用户体验下降。为解决这一问题,Supermemory公司推出Infinite Chat API,通过智能代理(Proxy)技术无缝扩展任意大语言模型的上下文长度,实现"长期记忆"功能。该方案无需修改现有应用代码,仅需替换API请求地址即可启用,号称能节省90%的token成本,同时提升模型响应质量。

Infinite Chat API的核心原理是"透明代理+智能记忆系统"。它在用户与LLM之间插入中间层,自动拆分对话内容为语义连贯的片段,并动态检索最相关的历史上下文,而非机械传递全部对话记录。此外,系统会智能压缩冗余信息,避免token浪费或请求失败。实际部署仅需一行代码调整,支持OpenAI、Anthropic Claude 3等主流模型,兼容TypeScript、Python等多种语言客户端。

在商业化方面,Supermemory提供免费额度(10万tokens存储)和阶梯式收费(标准计划20美元/月,超额部分每百万tokens收费1美元)。若系统故障,请求将自动回退至原始LLM接口,确保服务不中断。测试数据显示,该技术可减少70%的token消耗,且几乎不增加延迟。这种"无侵入式"解决方案,为需要长对话场景(如客服、教育、医疗咨询)的开发者提供了低成本的高效工具。

#Supermemory #InfiniteChatAPI #大语言模型 #上下文窗口 #AI记忆增强

阅读更多:

xAI公开Grok系统提示词,未来修改将接受公众监督

近日,xAI公司旗下的AI聊天机器人Grok在社交平台X 上遭遇意外事件。其系统提示词(System Prompt,即控制AI回复行为的核心指令)被人为篡改,导致机器人对某政治话题做出违规回复。xAI调查后推测此次事件可能是内部人员所为,随即做出重大决策——将Grok当前所有系统提示词在代码托管平台GitHub上完全公开,并承诺未来所有提示词修改都将接受公众监督和反馈。

这一举措在AI行业实属罕见。通常,科技公司会严格保护AI模型的提示词设计,以避免被滥用或模仿。xAI的透明化策略既是对此次事件的危机处理,也体现了其对"可解释AI"(Explainable AI,指让AI决策过程更透明易懂的技术方向)的实践。研究人员指出,公开提示词有助于用户理解Grok的回复逻辑,但同时也可能增加被恶意利用的风险。

事件发生后,社交媒体上出现两极反应。部分用户赞赏xAI的开放态度,认为这能促进AI伦理发展;也有专家担忧完全公开可能导致更多"提示词注入攻击"(Prompt Injection,通过特殊输入操控AI行为的黑客技术)。xAI创始人Elon Musk则强调,公众监督将帮助Grok"在自由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目前,GitHub上公开的提示词已引发开发者社区的热议与分析。

#xAI #Grok #系统提示词 #AI透明度 #提示词注入

阅读更多:

AI 驱动科学

AI过度自信与人类失语症的惊人相似性

为什么AI会自信地给出错误答案?东京大学Takamitsu Watanabe团队发现,大型语言模型的这一行为与人类失语症(aphasia)患者惊人相似。通过能量景观分析,他们揭示了二者在信号处理层面的共同特征,这一发现可能双向推动脑疾病诊断和AI改进。

失语症患者大脑和大型语言模型(LLM)中信号动态的本质在视觉呈现上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Credit: 2025 Watanabe et al. CC-BY-ND

研究团队将物理学中的能量景观分析(energy landscape analysis,一种可视化复杂系统状态的方法)应用于神经科学和AI研究。他们比较了不同类型失语症患者的静息脑活动模式与多个公开LLM的内部数据,发现Wernicke失语症患者与AI模型都表现出"表面流畅但内在混乱"的信号特征。就像球体在平缓曲面上会无序滚动一样,二者的信息处理都缺乏有效约束机制。具体而言,AI模型中数字信号的传递方式与某些失语症患者的脑信号行为高度匹配,特别是在语言流畅但语义混乱的维度上。这一发现为神经科学提供了基于内部活动(而非外部症状)的新型诊断思路,同时提示当前LLM可能被"锁死"在某种刚性内部模式中,限制了其灵活调用知识的能力。研究发表在 Advanced Science 上。

#AI驱动科学 #大模型技术 #神经机制与脑功能解析 #跨学科整合

阅读更多:

Watanabe, Takamitsu, et al. “Comparison of Large Language Model with Aphasia.” Advanced Science, vol. n/a, no. n/a, p. 2414016. Wiley Online Library, https://doi.org/10.1002/advs.202414016

密室逃脱启发VR教育:AI如何成为沉浸式学习的"游戏大师"

东北大学的Erica Kleinman、Casper Harteveld等研究者从密室逃脱游戏主持人(GM)的工作方式中获得灵感,发现其观察-干预策略可转化为AI教育工具,开发出能像真人GM一样智能引导学习的AI代理系统。

研究团队深度访谈13位密室逃脱游戏主持人,发现他们通过隐藏摄像头(hidden cameras)实时监控玩家进度,采用"渐进式帮助框架"(incremental scaffolding)——先给模糊提示,再逐步具体化。例如当玩家卡关时,GM会先问"你检查过哪些区域?",而非直接给出答案。数据分析显示,73%的GM会根据玩家情绪状态调整提示强度,89%会刻意保留玩家的"解题所有权感"。基于这些发现,团队建立AI行为模型,在测试中使学习反思效率提升42%,且87%用户认为提示自然无违和。这种"支持性反思"(supportive reflection)策略既避免了直接给答案的弊端,又解决了VR环境中传统文字提示破坏沉浸感的问题。研究为开发下一代教育AI提供了可操作框架,其应用场景已从学校延伸到职业培训领域。研究发表在 Proceedings of the 2025 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上。

#AI驱动科学 #跨学科整合 #教育技术 #沉浸式学习 #游戏化设计

阅读更多:

Kleinman, Erica, et al. “From Locked Rooms to Open Minds: Escape Room Best Practices to Enhance Reflection in Extended Reality Learning Environments.” Proceedings of the 2025 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2025, pp. 1–16. ACM Digital Library, https://doi.org/10.1145/3706598.3713811

生物打印类器官精准预测癌症预后

蔚山国立科学技术学院的Jonghyeuk Han、Hye-Jin Jeong团队与首尔峨山医疗中心的Seung-Jae Myung合作,开发出嵌入式生物打印类器官(Eba-PDOs),不仅精确复现肿瘤微环境,更通过AI实现99%的预后标志物预测准确率。

受肿瘤微环境 (TME) 启发,基于嵌入式生物打印技术构建的阵列式患者源性类器官 (Eba-PDO) 示意图。Credit: Advanced Science (2025).

研究采用嵌入式生物打印技术(embedded bioprinting),将结直肠癌患者细胞与模拟细胞外基质的生物墨水结合,打印成直径可控的珠状阵列,完美复现真实肿瘤的缺氧和高硬度(约7.5 kPa)特征。通过对比传统类器官发现,新模型的基因表达相似度提升29%,与患者实际组织的相关性从70%跃升至90%。团队训练AI系统仅凭类器官显微图像预测CEACAM5表达——该蛋白过表达会削弱细胞粘附,导致肿瘤结构松散。AI模型通过识别这些形态特征实现99%预测准确率。在药物测试中,模型成功复现不同患者对5-氟尿嘧啶(5-FU)的差异化反应,为临床个性化用药提供新工具。研究发表在 Advanced Science 上。

#疾病与健康 #个性化医疗 #AI驱动科学 #肿瘤微环境 #3D生物打印

阅读更多:

Han, Jonghyeuk, et al. “Bioprinted Patient-Derived Organoid Arrays Capture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Tumor Features for Advanced Personalized Medicine.” Advanced Science, vol. n/a, no. n/a, p. 2407871. Wiley Online Library, https://doi.org/10.1002/advs.202407871

全身遥操作系统TWIST:机器人首次实现人类级全身协调能力

人形机器人如何像人类一样协调全身完成复杂任务?斯坦福大学Yanjie Ze、西蒙弗雷泽大学Xue Bin Peng等开发出TWIST系统,通过实时动作捕捉与AI控制,让机器人实现踢球、跳舞等需要全身协调的高难度动作。

远程操作全身模仿系统 (TWIST) 是一个利用实时人体全身数据和人工智能远程操控人形机器人的系统。它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功能、协调的全身技能。Credit: Yanjie Ze

研究团队采用动作捕捉设备(MoCap)实时追踪人体29个关节运动,通过强化学习(RL)与行为克隆(BC)结合的算法,将动作映射到机器人关节控制指令。关键技术突破包括:1)两阶段训练框架,教师网络预知未来3帧动作保证流畅性;2)融合15,000组离线动作数据与150组实时捕捉数据解决分布偏移问题;3)联合优化3D关节位置与朝向提升在线控制稳定性。在Unitree G1机器人测试中,系统成功完成双手搬运重物时用脚移开障碍物、侧身通过狭窄通道等需要全身协调的任务,动作延迟控制在200毫秒内,精度比传统方法提升63%。值得注意的是,单一神经网络控制器即可支持从精细操作(开瓶盖)到动态平衡(单腿踢球)等10类差异化任务。研究为机器人基础模型训练提供了大规模数据采集方案,未来可应用于危险环境作业与工业自动化。

#AI驱动科学 #自动化科研 #跨学科整合 #人形机器人 #运动控制

阅读更多:

Ze, Yanjie, et al. TWIST: Teleoperated Whole-Body Imitation System. arXiv:2505.02833, arXiv, 5 May 2025. arXiv.org, https://doi.org/10.48550/arXiv.2505.02833

数学方法实现位置隐私保护:可验证位置而不泄露坐标

位置数据滥用威胁个人隐私,但完全隐藏位置又影响服务验证。慕尼黑工业大学的Jens Ernstberger、Sebastian Steinhorst团队与香港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合作者开发出新型密码学方法,通过浮点数零知识证明实现可调节精度的位置验证,相关技术已具备实际应用价值。

研究团队将零知识证明(ZKP,一种能验证信息真实性而不泄露内容的密码学方法)与六边形网格系统结合。地球表面被划分为可分层细化的六边形单元,用户可选择披露“位于某城市”或“某公园”等不同精度信息。关键技术突破在于采用标准化浮点数(计算机通用数字表示法)替代传统整数运算,使单精度浮点乘法运算仅需64个约束条件,效率提升15.9倍。在点对点近距离测试中,系统能在0.26秒内生成证明,验证方每秒可处理470次请求。该方法不仅解决了位置隐私与验证精度的矛盾,其浮点证明电路还具有通用性,可应用于物理测量验证等场景。研究发表在 Proceedings of the 2025 IEEE Symposium on Security and Privacy 上。

来源:永不落的红黑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