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思极恐!25米外靠灯泡偷听你说话,成本仅千元!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7 15:53 5

摘要:拉上窗帘、关闭摄像头,私密空间就真的安全无虞了吗?答案恐怕令人脊背发凉——看似普通的照明灯泡,如今可能成为比传统窃听器更可怕的泄密源头。这项颠覆认知的光学窃听技术,正以难以察觉的方式,撕开我们对安全空间的固有认知。

拉上窗帘、关闭摄像头,私密空间就真的安全无虞了吗?答案恐怕令人脊背发凉——看似普通的照明灯泡,如今可能成为比传统窃听器更可怕的泄密源头。这项颠覆认知的光学窃听技术,正以难以察觉的方式,撕开我们对安全空间的固有认知。

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和魏兹曼科学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发现,日常使用的灯泡竟能成为窃听工具。当人们在室内说话时,声波会让灯泡表面产生肉眼难见的微小振动,幅度仅几百微米。而灯泡发光时,这些振动又会导致光线强度出现细微波动。利用名为“Lamphone”的技术,窃听者只需用望远镜对准灯泡,把光线变化通过传感器转化为电信号,再经过专门开发的算法处理,就能将音频信号和光信号分离,通过文本应用程序对音频信号进行转录识别,从而清晰还原出室内的声音,甚至能识别播放的音乐 。实验中,特朗普的演讲、披头士的《Let It Be》均被成功复原,连谷歌语音识别都能精准转录文字。并且,只要谈话离灯泡较近,第三方能在25米远的地方完成收听,而所需设备仅是一台望远镜、一个光电传感器和笔记本电脑,成本仅约1000美元(约7000元人民币)。

与臭名昭著的棱镜门事件中美国情报人员在海湾战争期间使用的激光窃听技术相比,灯泡窃听这种基于光学原理的新型窃听手段,有着极大不同。激光窃听是用激光发生器发射极细的激光到被窃听房间的玻璃上,当室内有人谈话,玻璃受声音影响产生轻微振动,反射回的激光就包含了声波振动信息,在室外用专门接收器接收,解调出声音信号实现监听。它需要主动发射激光,属于“主动监听”。而灯泡窃听技术属于“被动监听”,无需主动发射激光,只要灯泡可见,无需入侵房间或安装设备,更难被探测,隐蔽性极高。

从危害程度来看,棱镜门事件中,美国情报人员通过激光窃听掌握了伊拉克高级将领车内谈话信息,影响了军事行动决策。而灯泡窃听技术若被滥用,危害范围更广。在个人层面,家庭中的私密对话、财务规划等隐私泄露,可能引发信任危机与财产损失;企业里,商务谈判、技术研发讨论等机密泄露,会损害企业竞争力,导致经济利益受损;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政府机关、军事设施内的重要决策、战略部署等信息被窃听,后果不堪设想。

面对来势汹汹的灯泡窃听威胁,我们并非毫无招架之力。技术层面,一方面可以选用特制的防窃听灯具,通过特殊涂层或结构设计,让灯泡表面难以因声波产生振动,或者即使产生振动也不会影响光线变化,从而阻断声音对光线的传导效应;另一方面也可以开发能够发射干扰光线的设备,主动发射干扰光线,让窃听者的光电传感器难以获取有效的光线变化信号。从行为层面来说,养成良好的保密习惯也十分关键。比如在谈论敏感信息时,拉上厚实的窗帘,不仅能遮挡光线,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阻隔声波传播;还可以在房间内播放白噪音,干扰正常声波的传播与振动,让窃听者难以从光线变化中还原出有价值的声音内容 。

科技的发展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的隐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从灯泡窃听事件中,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在数字时代,守护隐私安全不能再停留在传统思维。唯有不断提升防范意识,掌握科学防护方法,构建起技术、制度、意识三位一体的防御体系,才能真正守护好我们的隐私空间。毕竟,谁愿意生活在被“偷听”的阴影之下呢?

来源:走进科技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