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出生在安徽第一家族,曾经是陈独秀的‘小迷弟’,鲁迅先生因为看不惯他,因此给他起了一个外号:“批着洋装的士大夫”,这8个字极具讽刺意味,但他却不当回事儿。
他出生安徽第一家族,曾经被鲁迅怒骂,生的儿子却在我国家喻户晓!那么他是谁?他的儿子又有什么过人之处?
他出生在安徽第一家族,曾经是陈独秀的‘小迷弟’,鲁迅先生因为看不惯他,因此给他起了一个外号:“批着洋装的士大夫”,这8个字极具讽刺意味,但他却不当回事儿。
在建筑大师林徽因去世之时,他亲自写下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足见此人才华横溢,而更让人拍手称道的是,在晚年之时,他的儿子研发出“护国利器”,被世人称赞,而他本人也完成了自己最后的心愿。
他就是一代美学大师,名叫邓以蛰。那么邓以蛰,背后又藏着怎样的传奇故事?今天咱们就来看一看他的故事。
邓以蛰出生在安徽怀宁,他的家族在当地乃是知名的“百年书香世家”,由于家族关系,从小邓以蛰便受家族文化濡染,而邓以蛰的父亲更是了得,他叫邓石如,是清代书法泰斗级别人物,因此家中藏有不少金石字画。
毫不夸张的说,在邓以蛰家中就连空气当中都浸透着“文化气息”。然而,年轻的邓以蛰并不喜欢,也不满足于这种传统文化的束缚,反而想逃离这个书香世家,想去外面闯一闯。
于是,在1907年的冬天,邓以蛰便踏上了开往日本的轮船之上,打算学习新的知识,拓宽视野。这一年邓以蛰刚好15岁,此时的他,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而邓以蛰之所以会选择前往日本,最大的原因就是他认为,背四书五经的日子已经过去了,毕竟这个时候大清朝都亡国了,还在背那些四书和五经,改变不了什么。
因此邓以蛰,才会不加思索的拿着姐夫“葛温仲买给他的船票”,毅然决然的上了前往日本的轮船。对于邓以蛰来说,这是涨见识,所迈出去的第一步。而邓以蛰的思维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转变,很大原因就是受到了“陈独秀”的影响。
邓以蛰和陈独秀相识于早稻田大学,当时陈独秀一身旧西装,但是逢人便说“民主科学思想”,并且在公众场合撕碎了《论语》,并且大声道:“我们新青年,岂能如此迂腐,我们要靠自己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出来!”
邓以蛰,当时听到陈独秀这样的言论,在心中已经认定了他,认为陈独秀就是他邓以蛰的大哥,必须要追随他,后来邓以蛰成为陈独秀的小迷弟。
陈独秀告诉邓以蛰:真正的革命,绝对不是藏在笔墨之间,而是在人心里面。后来,邓以蛰和陈独秀关系越走越近,如此一来邓以蛰便遭到了家族长辈位的指责与谩骂,除此之外,邓家长辈们骂陈独秀“数典忘祖”,殊不知,此时的邓以蛰却已经前去听陈独秀的社会主义讲座去了。
1911 年,武昌起义一爆发,陈独秀任安徽都督府的秘书长。由于关系要好,年仅19岁的邓以蛰也当上了省教育司长,只不过陈独秀建议邓以蛰要出去看看更大世界,日后才能更好的发展。
有了陈独秀的支持,邓以蛰选择去美国留学深造,到了美国之后,邓以蛰选择在哥伦比亚大学进修美学,完成他的梦想。
经过不懈的努力,邓以蛰终于学有所成,并且名气越来越大,和当时著名的美学家宗白华齐名,世人称他们为“南宗北邓”。
足见,邓以蛰的坚持确实得到了反馈。
1923年邓以蛰学成归国,此时的邓以蛰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了北大最为年轻的美学教授,平日穿着时髦西装和学生们讲着康德美学的课程,而邓以蛰也迅速成名,他深邃的思维、广阔视野,成功吸引了大批学子一起学习。
在旁人看来,以邓以蛰当时的成就,已经算是成功人士,然而邓以蛰却遭到了当时的文学大师鲁迅选择的怒骂,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鲁迅选择为何要怒骂邓以蛰呢?
原来,邓以蛰有一天穿着西装在中央公园里面漫步,恰巧遇到了鲁迅先生(当时鲁迅选择穿着长衫,二人从穿着来看,简直是不同时空的人),当时二人交谈至深夜。
邓以蛰开口道:“周先生,您是文学泰斗,而我是艺术药引子”,当时鲁迅先生可没有给邓以蛰面子,片刻这后鲁迅深深地吸了一口大烟,说道:“难怪陈独秀骂你是个,批着洋装士大夫”。
那么,“批着洋装的士大夫”又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早在1937年北平沦陷之时,北大、清华还有南开这三所高校,不得不迁往长沙。当时不少学子都不愿意,但受到大环境影响,不得不接受现实。
当时邓以蛰却疾病緾身,因此他被留在了北平,当时邓以蛰的日子并不好过,只不过邓以蛰却立下了这样一条规矩:宁愿饿死,也不要给日伪做事,更加不能卖掉祖传的字画。
就在邓以蛰立下家族规矩之后,一个曾经的旧友找上门来,说明来意之后却被邓以蛰轰了出去!原来邓以蛰的这个旧交,是想拉着邓以蛰一起去效力日本,这刚好是邓以蛰心中所坚守的“红线”。
邓以蛰怒骂道:“滚出去,再让我听到这样的话,打断你狗腿!”
当时邓以蛰的怒吼之声,吓坏了在书房读书的儿子,同时邓以蛰儿子也从父亲的这个坚决举动之中,读懂了:不管在什么时候,国人都必须要有自己的气节,一旦气节丢了,就离亡国不远了。
1940年之时,邓以蛰儿子看不惯日本的所做所为,因此在私下撕毁了日本国旗,因此遭到了日伪兵的追查,最后邓以蛰不得不让儿子远走他乡,以避免被追查,同时还能学习知识。
而在儿子离开之时,邓以蛰深情的拍打着儿子的肩膀,深沉的说:“去好好学习科学吧,科学一定会对国家有用!而正是因为父亲的话,改变了他的一生。”
功成名就在父亲的鼓励之下,邓以蛰的儿子成功考入了西南联大学习物理知识,后来邓以蛰的儿子研发了“护国重器”,不错邓以蛰的儿子就是后来家喻户晓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在求学苦读之时,父亲邓以蛰却旧病复发,但老父亲仍然不忘叮嘱儿子邓稼先要好好学习,争取日后做出成绩,成为国家有用之人,还特意告诉邓稼先,千万不要因为我生病而分心。
在父亲的鼓励之下,1948年邓稼先前往美国留学,当时邓以蛰在书信夹层里面给了儿子一本《诗经》,而在书本之中暗藏着邓以蛰亲手写的字条: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里仁》。当时邓稼先并不知道父亲这句话的意思。
只不过这并不影响邓稼先的学习态度,在前往美国的路上,邓稼先早暗自下定决心,不学有所成,坚决不回国!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0年之后,34岁的邓稼先接到了研发原子弹的绝密任务,足见此时的邓稼先已经学业成功。这个时候回想起来才明白了父亲字条之上的意思,邓稼先跪在了父亲的床榻之前,良久不愿意离开。
邓以蛰欣慰的抚摸着儿子的头,低声道:“去吧,去完成你的梦想,把时间放在有意义的事情之上!”
在离别之际,邓以蛰道:“你只管使劲去做,一定不要回头,结果就让老天来看吧!”,在和父亲道别之后,邓稼先踏上了戈壁滩制造原子弹的艰辛旅程。
邓稼先带领团队成员,每天演算的纸张都堆成了山,他的母亲病重之时,由于工作原因邓稼先无法抽身照料母亲。
终于,黄天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研发,终于有了结果。在1964年到67年之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相继引爆成功。当时躺在病床之上的邓以蛰听着收音机里面播放的声报,已经是老泪纵横,开心的给病友说道:我儿子,做到了!他真的做到了…
1973年,82岁的邓以蛰病情再一次加重,邓老,最终欣慰的闭上了眼睛…
在13年之后,邓稼先在病床之上写下了,对未来核发展的建议,只不过此时的邓稼先已经是癌细胞扩散至全身的阶段,由于常年的核研发,邓稼先不得不承受“核”带来的负面影响。
邓稼先,双手捧着略微泛黄的《诗经》,口中似乎真正读懂了父亲当年的用意,邓稼先低声道:“爸,您说的追求,我今天终于做到了”。
在新中国成立后,邓以蛰的书画早已经按照他的要求,尽数捐赠给了博物馆,而当年的那本《诗经》却一直留在了儿子邓稼先的心中,时刻鼓励着他一路前行。
邓以蛰和邓稼先这对父子,用不同的方式,告之世人做人一定要有脊梁,一定不能丢了气节,而正是在父亲的教导和影响之下,邓稼先的确做到了,研发出“国之重器”,让我国不再被小视,不再被欺负,最后让我们给这对父子点赞。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