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对话美的方洪波:我只是一个过客,不需要被任何人记住(上)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9 11:56 2

摘要:13 年前,70 岁的美的公司创始人何享健把公司交给了 45 岁的方洪波。在那场意义非凡的交班仪式上,方洪波仅说了两句话,他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第二句话是,“我只是美的发展历史中的一个过客”。

“企业想要生生不息,依靠的是完善的公司治理,而不是一个人。”

文丨宋玮

13 年前,70 岁的美的公司创始人何享健把公司交给了 45 岁的方洪波。在那场意义非凡的交班仪式上,方洪波仅说了两句话,他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第二句话是,“我只是美的发展历史中的一个过客”。

方洪波清晰知道自己是谁,一个过客。

正是这名过客,创造了中国商业史上罕见的增长奇迹。在他接任美的董事长这十三年,美的收入增长了 4 倍,从 1000 亿 到 4000 亿;市值翻了 8 倍,上涨了超过 5000 亿,目前位列 A 股民企市值第三,仅次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他重塑了美的,将其从传统的家电制造商转型成了一家科技驱动的多元化集团,产品卖向全球。

每一位优秀企业家,都是在独特的生存土壤中,生长出属于自己的路。方洪波的独特处境在于,他执掌着规模庞大的企业,手握极大权力,却既非创始人,也非所有者。在这样极具挑战性的环境中,他不仅实现了卓越成就,还守住了自我本真。这一切,都源于他对自我的清晰认知。

他始终将自己定位为继任者、交棒者,禁止公司悬挂自己的照片,摒弃口号式企业文化,甚至不允许员工称赞自己。但与此同时,他深知自己要成为大胆的改革者、真正的企业家,而非安于现状的守业者。正因如此,他敢于变革、敢于认输、敢于自我否定,带领美的一路向前。

企业家所处环境千差万别,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理论。一位接触过方洪波的企业家说,他认为方洪波是真正的管理大师,因为他选择顺应环境、尊重规律,探索出适配美的的发展路径与独特的管理方法,并高效的执行。最终,历史回报了他。

今年 4 月,在佛山阳光明媚的午后,方洪波向我们回忆起 33 年前他初来乍到时,还是尘土飞扬的佛山顺德北滘镇。时代已是沧桑巨变,当年如裕华、万家乐、春兰、新飞等明星企业,多数已经消失。方洪波说,每一个时代都有群星闪耀,随着时间推移,多数都星光暗淡。而企业想要生生不息,依靠的是完善的公司治理,而不是一个人。

谈话的最后,我们问他,假如有一天你退休,你希望人们如何记住你、定义你?

他回答,“过客,过去了人家就忘记了。” 当他描述自己是一名过客的时候,有点清醒,甚至有点潇洒。

方洪波很少接受访谈,这是他近十年来屈指可数的深度专访。我们的交谈从下午 4 点持续到了 6 点多——没错,他要准点下班了。

我不加班,也不鼓励员工加班

晚点:前阵子美的上了热搜,因为要求员工必须六点二十下班。这源于你今年 1 月签发的《关于简化工作方式的要求》,提出了 “六条禁令”,其中就包括 “严禁下班时间开会、形式主义加班”。为什么这么反感加班?作为一名 5800 亿市值企业的董事长,你自己加班吗?

方洪波:我从来不加班,没有说 6 点之后还上班,这绝对不可能,周末加班也从来没有,我过去 20 年都是这样。

晚点:那对你来说什么最重要,生活吗?

方洪波:把这个企业经营好最重要,表面上看我很轻松,但我的脑袋时刻都在思考,是累的。

自己的人生也很重要,你不能为了工作没有生活,那人还有什么意思。他们都很清楚,我从来没有 6 点钟之后开过会。

晚点:你一边鼓励高管和员工要无惧竞争,要敢于 “内卷”,一边又要求大家 6 点必须回家,这不是矛盾吗?

方洪波:我说的 “内卷”,是指企业经营策略、经营业务上要竞争,这里面就包括 “简化”。我们要简化多余的、不产生价值的经营活动,加班是其中一种,95% 以上的加班都是形式主义的加班,它是没有意义的。你守在工位、搞那么多报表,没有用。

晚点:你在今年初美的经营管理年会上讲,2025 美的经营思路是 “以简化促增长”。你说面对复杂变化,关键要简化大脑,我们简单,世界就简单;我们复杂,世界也会像迷宫一样复杂。

方洪波:以简化促增长什么意思?就是企业大了就会生病,跟人一样,层级越来越多,细分模块越来越多,出现了很多不必要的、多余的、没有价值的经营活动,哪怕一个动作也是活动。

比方说,小米做空调可能产品型号少一点,我们一上来就几百款产品,里面有很多是多余的。

晚点:为什么不一开始就限制,而是搞了几百款后才限制?这中间就是大量的浪费呀。

方洪波:企业一大了有些东西失控了。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是为增长而增长的,我们现在简化一些工作,说明过去有些过度的发展。但有任何问题、不足,没关系,我们去解决。

晚点:强调减少不必要的经营活动,会让员工不敢做动作么?这和你鼓励大家要勇于尝试、探索,矛盾吗?

方洪波:我觉得不矛盾。我们今年减少了那些亏损的、做不起来的、看不到希望的业务,就是你曾经豪情万丈想把它干起来,现在证明你没有这能力,那我们就把它砍掉。

包括小家电,2022 年我们关了一批,还不够,我们没能力搞那些小的。市场上有小熊、北鼎,他们公司小,成本低。我们体制性成本太高,搞不过这些新型企业。家电业务我们很多也在减 SKU,非核心业务更是要关停并转、出清冗余。

晚点:我感觉美的做业务的方式是,先内部赛马跑一段时间,隔一段时间再统一调整,大开大合。

方洪波:我们先发挥活力,不发挥活力那么多家电品类我们做不起来。同样我们现在做 To B 产业转型,我不知道哪一个是未来,会转型成功,也要试错、摸索,但到了一定的阶段,我们可能要关停并转。

晚点:怎么把握关停并转的节奏?如何确定这个时候就该收缩,该专注?

方洪波:就是企业家直觉。当然也不是瞎直觉,首先你要有知识框架,然后有商业实践,对环境的感知。春江水暖鸭先知,你要感受一切,然后再形成一种直觉。我忘记谁讲的,他说管理到一定阶段,科学只占 30%,直觉占 70%,商业直觉有时候就跟老艺人的手感一样,是一种艺术。

晚点:所以你做决策时会有一个 moment,一个直觉瞬间。

方洪波:我个人的体会是有。

晚点:这个瞬间往往如何到来,它有规律可循吗?

方洪波:我个人对洞察力的理解,前提是有基础知识框架,你对战略、对商业的理解;然后要保持学习,知识要跟上时代,要实时对各行各业关注,梳理出问题来;还有对一线的情况要了解。

我每年雷打不动去到乡镇、县城,前阵子刚去了江西赣州、吉安、新余、宜春,跟一线门店、客户、员工、渠道聊天,有时候还跟他们一块吃饭,公司内部的员工,我也会一对一访谈。

晚点:是访谈最一线的员工,还是每个层级都聊?

方洪波:公司 200 多中高层,每个都聊,一个不落,有时候落掉了一个,我可能出差了,还有人找我的秘书,他说方总怎么没找我?他以为是我对他有意见,后来马上补上。毕业生、社招的各种专业人士选一批,博士生选一批,加起来我估计三四百人是有的,基本上一年两次访谈周期。

晚点:怎么让下属对你说真话?

方洪波:取决于一把手自己是不是想听到真话。一个 CEO、董事长能听到什么,取决于你想听到什么。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企业家一定要对一线最真实情况有所掌握,这是洞察力的来源。大企业 CEO 往往是很难听到真实声音的,高管对下面层层阻隔、过滤,他们有天生这个倾向。

晚点:每人聊一个小时,那 400 人得 400 个小时,一年两次就是 800 个小时。

方洪波:嗯,花很多时间,整天整天,从早到晚干到 6 点多下班。

晚点:看来雷打不动 6 点要下班。

方洪波:扯远了。你要说我有哪一刻有灵感?我一些重大的思考往往不是在公司内部的日常忙碌中,一定是远离这个企业,把自己当作一个局外人的时候。比如长途飞行,在高空尽管缺氧,但那是一个很好的思考空间。

另外就是游泳的时候,因为游泳是孤独的,一个人在水里游,也是产生很多想法的时候,我个人的体会是这样。

往外走、往上走,也要往下走、直面竞争

晚点:这几年美的一直努力转型 to B,但家电领域也不是安枕无忧。小米就是个强大的对手,它什么都做。还有追觅,也做空调、洗衣机等大家电,这些都是来于其他赛道的竞争者。

方洪波:我觉得非常好。小米总裁卢伟冰去年来过一趟美的,给我们演示了一个 PPT,他们有宏大的愿景,大致是三年时间手机销量要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十年内要成为世界前五;大家电是三年之内成为中国头部。

晚点:大家电没说前几?

方洪波:前三。我当时差一点就想问,美的、格力、海尔,你想把哪一家挤下去?

晚点:你还挺有幽默感。

方洪波:我们所有的领域小米都进入了,空调、洗衣机全做了。战术上我重视小米,但战略上我并不害怕小米进来。

很长一段时间,家电行业的格局有点固化了,大家甘于现有格局,相安无事,小米进来对家电行业是好事。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应对,我们刚做了三份研究小米报告,加起来也有十几万字,我们一路不断地在学习它。

晚点:今天来看,小米品牌真正成功不是因为其他,而是因为雷军做了汽车,进而带动了高端手机的销量。这件事情有给你什么启发吗?

方洪波:不断也有汽车企业找我们,想合作来做汽车,我思考了很久,内部讨论过很多次,但后来还是推翻了,我认为美的没有这个能力。

晚点:这需要的是什么能力?

方洪波:你要对汽车这个行业有深刻理解,另外我们也没有孤注一掷的魄力、决心。

我们选择是否进入一个行业大概的逻辑是,劳动密集型肯定不做,因为没有附加价值;国内已经铺天盖地的不做,比如光伏、风电;本身不具备能力不做,比如说汽车、手机。1997 年美的就成立过一个团队做手机,后来解散了。

晚点:美的也一直不做彩电等黑电,为什么?

方洪波:因为它变化太快,我们作为一个新进入者,很难跟得上。

晚点:美的做扫地机器人,但排不进市场前三、前四,你觉得还要做吗?

方洪波:我们扫地机器人一直亏,去年亏了 2 亿多。但这个业务是全球性的,每个国家都需要,这是一个新兴产业。所以我们做得再差、亏损,也会一直在做。因为我们有能力、有实力,亏就亏,“卷” 到最后看看怎么样。

晚点:破局点是什么?

方洪波:我们就是等着、看着它,大企业做创业很难,有大企业病,有官僚气。破局点就是它的技术迭代升级相对稳定时。以前是扫地机器人,现在有扫拖一体,最新的又有一个手臂,还有两个手臂的版本。一旦变化稳定,就是破局的时候。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不做手机,同样的道理。

晚点: 9 年前美的就敢斥资 292 多亿收购德国库卡,进军工业机器人,那一年美的净利润才 147 亿。 为什么你觉得机器人可以做,但是手机、汽车不可以做?

方洪波:我们当时寻找的是中国还没有形成规模和格局,但在全世界比较成熟的行业,工业机器人就属于这类。

我们现在做楼宇科技,也是中国还没有企业做大,但美国、欧洲各有两家大企业。2021 年我们收购了万东医疗,进入医疗影像诊断,当时中国只有一个联影医疗,行业也是这两年起来了。

晚点:2016 年收购库卡是美的产业转型的关键时刻,当时这个决策是如何做出的?

方洪波:美的有一个 6- 8 人战略团队,专门做产业研究、产业变迁,直接向我汇报。当时我已经定了要通过并购进入这个领域,他们把全世界的工业机器人公司都梳理了一遍,分析下来就 “四大家族” 有价值。ABB、发那科不可能被收购,安川和库卡有机会。

我先去了安川,当年孙中山去日本就住在安川创始人的家里。我当时还用这个故事去打动他们,我说今天振兴中国,就要进入到工业化的进程中。但我们想搞合资企业,安川说不可能。

接着我去了库卡,第一次对方就派了个业务经理来接待,完全不把我们当回事,从德国回来后我们就在二级市场买它的股票,买到 5 个点的时候我们公告,一公告他的 CEO 就带着财务报表跟我们谈。

晚点:并购要付出很大代价,除了资金,还有很高的整合成本。15、16 年,中国家电市场还在继续增长,为什么不先在各个家电细分领域做到第一,把仗打完,而是要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

方洪波:我们当时转型的逻辑非常简单,一直做家电,肯定没希望。中国家电企业过去都是大规模、低成本的经营模式,只要不傻,不头脑发热,在中国做家电,没有不赚钱的。2012 年前,美的是个纯家电企业。2012 年我接手董事长,开始做 “效率驱动转型”。

当时我在内部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们要做西门子、飞利浦、三星、索尼,还是要做伊莱克斯和惠而浦?” 欧洲的伊莱克斯,100 多年前就是一个家电企业,今天还是。但西门子最早是做电报机的,后来转型了;飞利浦也把家电业务一个个都卖了;美国艾默生,最早做风扇,跟美的一样,后来转型了很多次,现在向软件转;索尼 2000 年一半收入是家电,利润主要来自家电,但去年它家电业务利润为 0。

做附加值高的产品是符合产业规律的,不论日本还是美国,那些穿越周期、基业长青的企业,一定是实现了产业升级。

晚点:美的是一家拥有 40 年出海经验的企业,你们有 3.5 万名海外员工,去年海外收入占比超过了 40%。美的的国际化能力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

方洪波:现在也不能说建立起来,还是在摸索,但我们的方法还是吸收日本韩国企业的一些教训,因为都是东亚国家。

我们提出全球化战略比较早,2010 年我还没有做董事长,就提出了 “全球经营” 战略,你最起码要把你产品服务搞到全世界去,是这样的阶段。真正全球突破,是 2020 年疫情之后,我们开始冷静地想一想过去的路走得怎么样?2020 年我们做了一些自我修正,真正开始全球铺货,做各种资源配置,真正下决心是 2023 年年底。

以前我们做代工比较多,从去年开始,我们把代工放在次要的地位,提出来真正的 OBM 优先,投入非常大,方法也变了。但这些方法,都是日韩企业已经走过的路,我们进行了借鉴。现在基本框架是搭建起来了,方向也是对的。

晚点:走过什么弯路,有了什么教训?

方洪波:教训就是我们不相信常识。

以前我们也说借鉴欧美,要摸着他们的石头过河。欧美企业的经验告诉我们一定要本地化,但我们还是派了很多中国人去搞,后来证明只要派中国人出去搞的,没有一个搞成功的,这些都是付出的代价。现在我们现在坚定的本土化,用本土人、本土团队来管本土业务。

晚点:怎么管理好这些本土团队?让他们相信美的想让他们相信的东西?

方洪波:这也是很重要的,即所谓加深理念的融合,解决文化冲突的问题。所有在海外进行本土化的公司,60 多个主体当中,只要一把手相信美的的这一套,基本上业绩都非常好。

他如果不相信你的这一套,简直一点办法都没有,后来没有办法就换人。

晚点:美的高管说,你在内部强调最多的是要 “自我颠覆、自我否定”。 今天你还会在哪些方面否定自己?

方洪波:今年我们以简化促成长,自我颠覆,这就是自我否定。你说企业家精神到底是啥?企业家精神是一种要素,它不是一个具象的人,这种要素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自我认知,就是你能不能自我否定。

晚点:我们和张维迎聊,他说企业家精神就是冒险和创造。勇于追求自己相信的事情,而不管手里有什么资源。

方洪波:创造的前提是要自我否定,没有自我否定成为不了一个企业家。

我给你个例子,GE 分拆后,很多声音开始否定韦尔奇。但我不这么看,韦尔奇在位 20 年,他每年都在变,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这是韦尔奇的经典论述——每年都自我否定。他不断做变革,你不能说他错,因为时代的语境不一样,我们不能因为今天的语境去否定当年的语境。

他的继任者伊梅尔特在位 16 年,没做过一次大的改革,他后来写了一本书《如坐针毡》,我看下来,很多问题都在找客观因素。

有一次我在美的公司年会上问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我说有什么客观问题、什么包袱, 16 年时间都没解决完?16 个月就可以解决!后来 GE 又换了几个 CEO ,现任 CEO Larry Culp 干的事情就是效率,几刀下来。拆分之前 GE 市值最低只有 800 亿美金,现在三家公司加起来超过 3000 亿美金了。

晚点:你是否认为企业家只要不断自我变革、自我否定,就没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

方洪波:那肯定它永远有问题,但最起码你不能躲避。

我认为看一个企业还是要看长远,一个企业持续性的成功非常重要,它要经过长时间跨度的检验。基业长青不说 50 年、100 年,最起码也得 20 年、30 年。今天我们看到有企业正如日中天,是最闪耀的那颗星,也有极少企业生生不息的,但更多企业还是会随着时代巨变、星光黯淡。

晚点:曾经的企业经营就像登山,目标明确、路径可循,但现在像冲浪,要和风浪博弈,动荡才是常态。家电是美的的主航道,你们要如何打今天这场仗?

方洪波:我现在的策略很简单,即第一条曲线,我要往上走,促进产业转型,找到附加值高的产品。同时我今年要改变策略,要往下走。我不能坐视小米蚕食这个市场而不反应,我要往下走,拼成本,要跟他们干。

以及我们要在第一条曲线上,建立一个新的优势,做产品和科技的投入研究,跑通第二曲线。但这个很难,需要漫长的周期。

晚点:那美的想成为谁?是 GE 、三星,还是索尼、飞利浦?

方洪波:今天我们不想成为谁,我们要跟着时代的变化,找到自己的业务结构、业务方向,走自己的路。

位于顺德的美的总部大楼。

混乱是阶梯,美的的两次关键转型

晚点:美的成立于 1968 年,比中国改革开放还早十年,同时期的公司绝大多数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美的则历经数次转型,成长为收入超 4000 亿的多元化集团,产品卖向全球。回看过去,美的的发展给我们哪些启示?

方洪波:美的是从顺德北滘镇起步的,我 1992 年来这儿的时候,镇上还没有水泥路,煤渣加灰,车辆驶过尘土飞扬。北滘镇很小,但涌现了很多家电企业,当年排名第一的叫裕华,也是做风扇的,创始人 1992 年就是全国人大代表。

1980 年代的美的风扇厂和美的空调厂

晚点:那个时候含金量很高是吧?

方洪波:非常高,空中有一颗星用的就是他的名字。当年我骑着摩托车每天路过他家,豪华的奔驰 600 停在门口,大家都是非常仰望在看。镇里第二名叫蚬华电器,领导人题写的厂名,可见当时的地位。第三名是南方电器,美的排第四。这还仅是北滘一个镇,另外一个镇上有万家乐——《繁花》里提到的热水器品牌。此外还有神州、容声、科龙、华宝等,当时都是声名显赫。以那时候美的位置,根本无法想象它的今天。

再看全国,1992 年中国最牛的家电企业是谁?是春兰、长虹。看向亚洲,如日中天的是日本家电,索尼、松下、东芝。一直到 2000 年,索尼的黑电还占它 50% 以上的业绩。后来我们目睹了松下、索尼转型成功,看到东芝的衰落,2016 年,美的还收购了东芝旗下的家用电器业务。

晚点:听闻你喜欢研究商业变迁,美国 200 年商业变迁,能找到的资料你基本都看了。你从中看到的规律是什么?

方洪波:摸着发达国家企业的发展经验过河。

今天中国大部分企业都是改革开放 40 多年,最多 1978 年开始创业,我们没有经历过周期,我们看自己成长的轨迹,觉得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以为我们理解了世界,但事实不是如此。

美的今天做的没有新鲜事,都是从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经历过的事情中总结出来的。比如 2010 年我提出了 “产品领先、效率驱动、全球经营” 这三个核心战略方向,尤其是效率,它成为了美的目前最有竞争力的优势。为什么效率有优势?管理学家泰勒 100 多年前提出的科学管理,核心就是效率,后来福特汽车起来,流水线是效率,到后来丰田、丹纳赫、特斯拉等企业,都是效率制胜。

这些企业发展的路径给了我们答案,答案都是现成的。我觉得很难超越这个规律,这就是常识——常识是跨越时间、空间,被检验证明不会变的。

晚点:效率是结果,那内核是什么?

方洪波:内核就是效率最重要。对企业来说,效率就是 “减少一分钱的占用”。什么意思?任何企业的成本最终体现为对资金的占用,一个产品、库存放那不动、卖不掉,一个人的多余,这都是资金的占用。把每一个多余的一分钱都纳入战略框架,这就是效率。

2010 年我们做的转型就是效率驱动转型,而且是看不见的效率。降本、降薪,这些都是看得见的效率。过去 13 年美的现金流增幅都是超过净利润的增幅,一是你得盈利能力强,第二就是效率要高。

举个例子,资产负债表第一行就是现金,十多年前同行企业有 1000 亿现金的时候我们羡慕的不行,当时我们账上 100 亿都不到。那年我在公司会上讲,如果哪一天账上有 500 亿现金,那我们的日子就好过的不得了,大家要努力。这么多年过去,现在我们账上有 3200 亿人民币。

晚点:你在年初的经营大会上说,世界规则被重写,范式被转移。什么规则被重写了?什么范式被转移了?美的现在找到新范式了吗?

方洪波:中国产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以前大家是模仿跟随,最早走大规模、低成本路线,因为市场太大,加上外资的退出,大家都活得很好。后来我们靠效率驱动,开始走效率创新路线,到后来再发展,又有应用式创新,应用式创新是中国企业的优势,还有重构式创新,本质都是别人做好的东西,我们去做应用、重构。

去年我去了一趟硅谷,去到的每个企业都在讲,微软、苹果、英伟达是在收割全世界,全世界都得给它们交服务费、各种软件费,因为他们实现了引领式的创新,它改变了一个范式,但中国现在还很少有这样的企业。

美的搞效率驱动,现在同行都在做,一样会跟上来。中国的应用创新也很强,但未来只做应用创新,很难和美国竞争。所以引领式的创新非常重要。但今天,美的还没有实现这种范式的转移。

晚点:新时代的秩序、规则和底层技术都在动态变化,那老公司的护城河到底是什么?

方洪波:我有两条自己非常信奉的理论,一是韦尔奇的做企业要做到数一数二,你做不到数一数二的地位,确实没有竞争力;第二是巴菲特的护城河理论,他的原话是他梦想投资一个企业,像一个城堡一样,周围有一条护城河,有一个忠诚的守门人,即职业经理人、企业家,把这个城堡看好。但现在我们还找不到这条护城河。

晚点:是美的找不到这条护城河,还是你认为根本就没有护城河?

方洪波:它在不断的动态变化当中。过去 10 年美的护城河是效率。我们的现金周期是负的,家电行业里我估计目前只有美的实现了——就是我们做生意,不用自己拿本钱,都是用别人的钱在做生意。我们去年现金周期是 -9 天——这就是我的护城河,但这个护城河在不断地被侵蚀。

我们要在这个护城河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优势,要做产品和科技的投入研究,实现引领式创新。

但这需要时间,建立第二曲线需要先建立能力框架,去年不管怎样,框架搭好了,To B 收入超过 1000 亿。如果简单定义 To B、To C 转型是否成功,简单来讲目的达到了。但是这个业务能否在中国、在全球站在数一数二的地位,这又是另外一个阶段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坚定国际化,我想延缓上一个曲线,让它尽量滑得平缓一点,国内没有增量,存量还在萎缩,同时还有很多新的竞争对手进来。所以我们一定要往外走。

晚点:引领式创新可以自上而下被规划吗?

方洪波:有些可以自上而下,但是不可能被管理出来的,还是要形成技术研究的环境。我 2014 年就提出要建集团基础研究院,内部全部反对,我们的财务总监直接问,怎么考核,KPI 定几个?我很少在公司发火的,但我当时真生气了。

我说我不相信这帮博士为了你这几个臭钱,把青春耗费在这里,我原话就是这样。

晚点:所以没有 KPI?

方洪波:每 3-5 年评价一次。

晚点:有发论文的要求吗,有冲榜的要求吗?

方洪波:都没有。研究院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硬件技术,我们还比较早就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院,但重心都是应用研究。2012 年整个美的博士生加起来不到 20 个,现在有上千个。我们附近有个 500 亩的园区-美的全球创新中心,这也是我的理想,它建设得和大学校园一模一样。

晚点:回头来看,是否应该让研究院把智能技术、底层技术提升作为唯一的主线,而不是应用。

方洪波:也有这样一条线,我 2020 年初从一个大厂挖来一位科学家,他提出做服务机器人,我们投了 3 个多亿,后来都打水漂了,因为研究方向搞错了。去年我们从硅谷找了一个新的院长过来,做人形机器人。

晚点:3 个亿投进去,你才意识到方向搞错了?

方洪波:我们做第二条曲线,投入很大,选了几条赛道,机器人、 to B 业务,到底哪一条能生存下来,很难讲。

但我们也不急于求成。机器人这个方向我很坚定,否则 2015 年也不会去收购库卡。那么细致、精密的工作,工业机器人都能把它做好,我们还有医疗机器人。家庭的、生产线上的事情,它不能做?这个趋势我是坚定的。但是不是人形,不见得。现在行业是有虚火和泡沫,跟一轮又一轮的产业一样,啤酒上面的泡沫是正常现象。

晚点:历史上能穿越周期的企业是极少数,《基业长青》里的很多标杆公司也失败了。你认为转型成功的企业有什么共性?转型失败的又有什么共性?

方洪波:1980 年代美国有一本著名的书叫《追求卓越》, 90 年代柯林斯写了《基业长青》,答案那两本书里都有,失败原因无外乎都是盲目自大,盲目多元化、盲目加杠杆。

任何一个企业转型都需要 10 年、20 年,松下 2010 年开始说要革新,我 2013 年去拜访他们,当时松下的社长叫津贺一宏,他说要进入电池、能源、环保产业。前几天我看他们承认转型遇到困难了。转型是需要一个周期的,但企业不转型不行,如果美的就是一个家电企业,10 年、20 年后就是今天的夏普和松下电器,很快会被淘汰,不见了、消失了。

美的 55 周年庆。方洪波在 2024 年 1 月的全员演讲中说,“伟大的企业之所以伟大,就等于把常识做到了极致。”

晚点:企业追求基业长青是对的吗?如果企业就像人一样,无法避免墒增、衰老,它一直存续真的有利于创新和社会发展吗?

方洪波:你问得很好,按照达尔文的理论,没有一个生物会永远活着,所有的都要死,企业也一样。

我认为对中国企业来说,今天还无法定义什么是基业长青,因为我们时间太短,从 1978 年开始不过 47 年。支撑企业基业长青的很多东西,我们没有共识,比如公司治理、股东利益,像前些年搞的 DEI(多元化、公平性、包容性),后来 ESG 一上来就把 DEI 全盘否定了,ESG (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 现在也在被否定的路上。我觉得这是好事。企业就是企业,就是要持续性地盈利成长。美国企业是有社会共识的——企业不应该承担太多的社会责任,企业追求的是股东利益最大化,持续性地盈利成长。

但这些在今天的中国还没有达成共识,我们时间太短。所以假如有企业不追求企业基业长青也是对的。但随着中国未来发展,基业长青还应该是我们的目的,企业就是要持续性地盈利、持续性地增长,这就你的价值。

晚点:日本的手工作坊,欧洲一些家族企业,他们似乎更容易实现基业长青。而多元化的大集团要维持规模和地位,看起来只能靠无限变大。

方洪波:从全球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对大的集团性企业的抛弃,是从美国率先开始的。2010 年之前,市场对大企业集团还是拥抱,估值、市值很高。但现在美国集体抛弃大集团企业,UTC、GE、霍尼韦尔、杜邦,那么多的公司都分拆了,丹纳赫也分拆了,很多都是一分为几,重新聚焦专业化。这些都是范式的转移。

另一个变化,过去的大型工业集团是基于资产优势来管理多元业务。但谷歌、亚马逊、微软,还有中国的阿里、字节,也做了很多产业,跨了多个领域,但他们是基于数据能力来统筹,这是新的范式。

所以基业长青的企业,一定要穿越周期,要转移范式。但中国到底适合什么样的企业形态来发展,我们也在摸索。

晚点:你一直追求不断变革,是为了攀登那个最高峰,还只是为了避免失败?

方洪波:我认为企业的意义就是不断地动态变革。你不变革,你一年、两年不变革,就会遇到挑战,这是一定的。

晚点:2023 年的美的年报,你引用了一句《权力的游戏》中的话,你说,“混乱不是深坑,而是一把梯子。”( Chaos isn't a pit, Chaos is a ladder)

方洪波:在这个混乱的局面里,每个人各怀鬼胎,这跟企业里面很多架构都是相似的。

晚点:这个梯子会被什么外作用力搬移吗?

方洪波:我觉得还是靠自我,你唯一也只能靠自己。在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曾被肆无忌惮地攻击,但不管对方怎么样,我就不动摇。我们叫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这是我在公司开会时候要求大家的。我的意思是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上。

我又扯远了。回到你最早的问题,2012 年的时候,我没有想象到今天,那一年我们收入 1027 亿,去年我们过了 4000 亿。2012 年,美的利润估计 50 亿不到,去年我们利润是 300 多亿。从北滘镇的美的自身,再到整个中国家电行业,再到整个东亚企业,你看这些变迁,见过了这些东西之后,你说还有什么东西如果我还没有想透,还看不开的话,那我觉得就有问题了。

来源:晚点LatePost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