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吴宪从 1924 年起连续十几年研究蛋白质变性,从最初沿用其他人的错误理解 ( 水解 ) ,到 1931 年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蛋白质变性的正确机理 ( 蛋白质空间构象改变 ) 。这一概念,早于美国著名化学家 Linus Pauling (1901-1994)
吴宪从 1924 年起连续十几年研究蛋白质变性,从最初沿用其他人的错误理解 ( 水解 ) ,到 1931 年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蛋白质变性的正确机理 ( 蛋白质空间构象改变 ) 。这一概念,早于美国著名化学家 Linus Pauling (1901-1994) (Mirsky and Pauling , 1936) 。 1995 年,美国学术杂志《蛋白质进展》重印吴宪 1931 发表在中国杂志的论文,并附哈佛大学生物化学系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蛋白质专家 John Edsall (1902-2002) 的简介,称:“吴宪是第一位把握天然和变性蛋白质分子根本关系的科学家” (Edsall , 1995) 。
在合成胰岛素的过程中,邹承鲁等在 1961 年报道可以将胰岛素的两条链分开,使之失去活性,之后又可以让 A 链和 B 链重组,成为有活性的胰岛素。 1963 年, 蒋荣庆、杜雨仓、邹承鲁明确 提出:“很可能胰岛素的高级结构即为其一级结构所决定”。
1966 年以 “ 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 ” 为作者的文章《从 A 链和 B 链重合成胰岛素》一文中再次提出, “ 完全由化学合成的胰岛素 A 链和 B 链可以通过二硫键结合而产生有生物活性的胰岛素结晶,提供了强烈证明,支持蛋白质空间结构很大程度由其一级结构所确定的概念 ” 。
1972 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的 Christian Anfinsen (1916-1995) 于 1961 至 1963 年研究 RNA 酶的变性和复性,并提出蛋白质一级结构决定高级结构,其中核心环节类似胰岛素是二硫键正确形成,而 RNA 酶是单链,比抗体、比双链的胰岛素都简单。这一工作的基本概念缘起吴宪,其最佳证明实际是我国合成胰岛素过程中邹承鲁领导的拆合工作、加上钮经义等的全合成工作。胰岛素双链拆合较 RNA 酶一条链的变性和复性工作更复杂,而全合成的胰岛素两条链有活性更是一级结构确定高级结构和功能的有力证明。所以吴宪、邹承鲁、钮经义的工作,无疑非常突出。
Wu H ( 吴宪 ) and Yen D ( 严彩韵 ) (1924) Studies of denaturation of proteins I some new observations concerning the effects of dilutee acids and alkalies on proteins.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4:345-384.
来源:东窗史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