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00后”青年为非遗古老艺术注入鲜活生命力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9 14:30 4

摘要:“00后”青年洪槟是汕头市潮阳区凤岗乡人,也是凤岗英歌队的队员,现在主要担任凤岗英歌在外执教的总策划和技术指导。他家中英歌血脉代代传承,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路上,他的故事宛如他钟爱的英歌舞,既有传统的韵律,又充满现代的活力,彰显了拼搏,舞出了精彩。5年里,

洪槟在大学美育课上教学

“00后”青年洪槟是汕头市潮阳区凤岗乡人,也是凤岗英歌队的队员,现在主要担任凤岗英歌在外执教的总策划和技术指导。他家中英歌血脉代代传承,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路上,他的故事宛如他钟爱的英歌舞,既有传统的韵律,又充满现代的活力,彰显了拼搏,舞出了精彩。5年里,洪槟把英歌舞这项非遗文化,从潮阳的街头巷尾带进了清远的大学校园,登上了国家级舞台,再拓展到校外的培训课堂和小学教室,最后又回归到家乡。他的“旅程”似乎画了一个圆,但踩着鼓点的每一步,又形成了一次次螺旋上升的传承与创新。这位“00后”青年,不仅让英歌舞在外地生根发芽,更通过一系列创新尝试,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他的故事,是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更是新时代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

英歌舞步迈入清远大学校园

“我的英歌舞是家族传承,爷爷传父亲,父亲传我。家中的亲戚好友也大多是英歌舞者。父亲是凤岗英歌队的教练,我年少时,他还是队伍的头槌,是我的偶像。”据洪槟介绍,他从小耳濡目染,对英歌舞有着浓厚兴趣和向往。他回忆道:“小时候,一到年尾,我和弟弟就会去柴火堆中寻找几根合适的柴火棍充当英歌槌,跟街坊邻居的小孩在巷子里假装自己是英歌队的队员。”

2014年,洪槟的父亲开始传授他英歌舞的技巧,2017年年底,他正式加入了凤岗英歌队后宫队。在父亲和师兄的指导下,他从体能训练逐步转向技巧训练,学习了脸谱绘画等技艺。2019年到2024年,洪槟担任队伍尾槌,学习了凤岗英歌的标志性动作,如莲花坐、三步踏、后开花等,后来他还创新了燕子翻身、三步踏叶问蹲、返马后开花等动作。

为了英歌舞,洪槟还修改了高考志愿。他告诉记者,他非常热爱英歌舞。高考结束后填志愿的时候,他原先填的专业是中药学,后来考虑到能和英歌舞进行更好的结合,他毅然改报传播与策划专业。

2021年9月,他进入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清远校区读大学后,抓住新生军训的机会,通过师兄师姐的帮助,找到了负责迎新晚会的老师,让英歌舞在舞台上精彩亮相。后来在老师的鼓励下,他决定在大学组建岭南英歌队。他回忆道:“组建英歌队是我在中学时期就有的想法,在大学终于可以实现,当时心里既紧张又兴奋,但更多的是对英歌舞的热爱和传承的使命感。”

然而,组建之初,人员招募不足、资金短缺、场地安排等问题接踵而至,洪槟面临诸多困难。但他凭借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逐步克服。面对资金短缺,前期他只能东借西凑,队员们自己凑钱购买外,他通过在家中队伍关系从四处借来服装道具。“最大的问题是人员招募,因为我们成立的时候已经错过了校内集体招新,所以效果并不理想。学校领导与清远潮汕商会均给予我们很大的帮助,在他们支持下我们开设了英歌舞与脸谱艺术美育课,既让同学们了解英歌舞,还在这个过程中招收了大量队员。”洪槟告诉记者,他与好友郑森一起开设的英歌舞美育课程,每周有两节课,共设8周,分为理论、历史、文化内涵和实操四个部分,“我们希望通过课程,让同学们不仅了解英歌舞的动作,更能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不仅打破了文化隔阂,还让许多同学从体验者转变为非遗文化的传播者。许多非潮汕地区的学员,如来自广东湛江、河南郑州的同学,在课程结束后加入了岭南英歌队,并在毕业后成为社区非遗文化活动的组织者或参与者。

洪槟还推动英歌舞与军训的融合。2022年,在英歌舞美育课程取得不错成绩后,他与校方合作,将英歌舞纳入军训文训系列。他回忆道:“当军训融入英歌后,同学们的专注度和参与度明显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他们简化了潮阳英歌舞的动作,保留基本动作,并重新编排了适合军训的队形和动作。洪槟说:“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同学们在军训中感受英歌舞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这种创新的尝试,不仅让同学们在军训中磨砺了意志,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顽强拼搏的品质。

洪槟也非常感恩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和清远潮汕商会的帮助,他说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便不会有现在荣誉满墙、蓬勃发展的岭南英歌队。队伍发展他亦在成长,让他有了全新的方向、创新的理念、宝贵的经验以及更大的决心。

校外实践培育英歌文化土壤

在大学组建岭南英歌队的同时,洪槟和同学们也启动了“汉凌舞启-英歌舞实践工作坊”的建设,准备参加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洪槟表示,在老师指导下,他们在2021到2022年,有针对性地研究并确立了工作坊的课程体系,优化活动体验,组织与训练表演团队,组建拍摄小队到潮阳对家乡英歌进行拍摄并调研,整理英歌理论、脸谱、动作等归纳成教材,为后面的训练奠定了坚实基础。2023到2024年,他独立设计了诸多英歌舞元素的文创产品,还通过积极举办英歌舞文化节、邀请英歌舞传承人开设讲座、组织劳动集市、在活动表演时摆设英歌舞动作和脸谱体验等,为比赛积攒经验。

就这样,工作坊在2023年成立后,形成了以项目化教学为核心,围绕着英歌舞研究的新进展、实践发展的新经验、社会需求的新变化等内容进行教育教学研究,老师策划与驱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并与校外机构深度合作,形成了在校内外均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商旅融合,校产园互动”立体多元的项目平台,还先后参与校级、市级等十几场大型活动,推动英歌舞文化协同创新、传承、发展。

据了解,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是我国目前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2024年是第七届,主题为“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参加展演的“汉凌舞启-英歌舞实践工作坊”,将广东潮汕地区特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歌舞带到了国家级的“舞台”,凭借出色的表现,赢得了专家评委、观展观众的一致好评,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岭南英歌的热情在赛事举办地湖北襄阳燃动,英歌舞项目组在当地多个地标性场所表演时,大受欢迎。当时,CCTV、《人民日报》、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等各大主流媒体均对学校英歌舞项目组进行了报道。

回忆起备赛时的场景,洪槟表示他和团队成员均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分工明确,从课程体系的设计到文创产品的开发,从理论研究到实际表演,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洪槟在工作坊中担任领导者,特别注重理念和方式的创新。他回忆道:“我们希望通过比赛,让更多人了解英歌舞,提升其在艺术领域的地位。” 从2024年春节开始,英歌舞成为流量密码,风靡神州大地。这一年5月,即将毕业的洪槟,受珠海潮联会邀请入驻珠海潮联学校负责执教英歌舞。教学对象从大学生转变为小学生,洪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调整了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以二、三年级的为主,因此他把研习集中于潮阳英歌的慢板和快板风格。“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大学生有很大不同,教学方法需要更加简单直观。”他认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和有趣的教学内容,更利于激发学生对英歌舞的兴趣。他还组织了多次校园演出和文化交流活动,如儿童节表演、开学献演等。他笑道:“每次演出,孩子们都表现得非常出色,现场氛围热烈欢快。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英歌舞的魅力,还提升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和文化认同感。”

英歌回归家乡的坚守与展望

“英歌舞在我年少时便是鼓舞我不懈努力的动力。而且,回家创办英歌队是我一直以来的理想。”2025年,洪槟回到家乡潮阳,在双望巷尾尊敬社理事会的支持下,成立了双望凤悦英歌队。

“英歌舞火爆互联网后,潮汕当地队伍与队伍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招募新人、驻扎场地以及活动资金等,都是我面临的挑战。”洪槟介绍道,当时潮阳双望尊敬社理事会的姚桂创先生与姚炎顺先生向他们伸出了援手,不仅提供了训练场地、传承基地,还积极地为团队争取资源。

凭借对英歌舞的一腔热爱和对家乡的责任感,洪槟一一解决了面临的难题。他通过创新招新方式、严格管理团队、积极争取演出机会等方式,让双望凤悦英歌队逐渐发展壮大。

洪槟对潮阳双望凤悦英歌队的未来发展有着宏伟的规划。他希望通过挖掘英歌舞的文化内涵,结合潮阳当地的民俗风情,对表演形式和内容进行创新,将英歌队打造成当地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他计划扩大队伍的影响力,积极参加各类演出活动,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宣传推广。他还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希望通过与当地学校合作、组织专业培训等方式,培养更多优秀的英歌舞人才。

洪槟告诉记者,自己致力于探索英歌舞的多样性,在实践中形成的理念是以英歌舞为核心,结合其他文化和现代社会生活,创造出如英歌舞课程、文创产品等一系列顺应时代潮流的创新形式,从而更多元地去推动英歌舞的发展。无论是参与英歌队,还是在外地创办英歌队,他都希望通过实践积累更多经验,验证英歌舞多样性的可行性,并带着自己的实践经验与理念,回到家乡,让其成为壮大家乡英歌舞“根”的能量。而最重要的是,让英歌舞所蕴含的“英歌魂”——自信、自强、团结、拼搏等,可以得到传承和发扬,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艺术,为这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为英歌舞的传承者,洪槟认为青年人应积极学习英歌舞的传统技艺,结合现代元素进行创新,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传播英歌舞文化,增强大众对其的认知与热爱。他以自己的行动,展现了青年人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责任与担当。

本报记者 陈珊娜 摄影报道

来源:科普圈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