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驿站变身记:马嵬驿如何用“唐风+”玩转乡村振兴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9 15:43 2

摘要: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的马嵬驿,曾因唐代“马嵬之变”闻名史册。如今,这座沉寂千年的古驿通过文旅融合焕发新生,成为关中地区乡村旅游的标杆。马嵬驿以“文化+旅游+产业”的创新模式,成功破解了同质化困局,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的马嵬驿,曾因唐代“马嵬之变”闻名史册。如今,这座沉寂千年的古驿通过文旅融合焕发新生,成为关中地区乡村旅游的标杆。马嵬驿以“文化+旅游+产业”的创新模式,成功破解了同质化困局,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马嵬驿传统示范作坊街 (张绮云/摄)

历史为魂:从“杨贵妃墓”到全域景区
漫步马嵬驿景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千年前的唐代。景区核心区围绕唐代驿站文化精心打造,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对历史的尊重与还原。
景区入口处,复建的黄土夯筑驿墙与仿古旗亭瞬间将人拉入历史场景。据景区负责人介绍,这里的每一块青石板都严格按照唐代驿道规格铺设,宽度与史书记载完全一致。这种对历史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游客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唐代驿站的风貌。 杨贵妃墓纪念馆一直以来都是景区的文化核心,承载着人们对那段凄美爱情故事的无尽遐想。

马嵬驿夜景 (张绮云/摄)
新增的“唐驿文化体验区”通过全息投影技术,生动还原安史之乱中的历史场景,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年代。身着唐代服饰的专业讲解员为游客细致讲述唐代驿站的运作流程,使静态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可感。
在“唐代生活体验馆”,游客可以亲手尝试唐代的制茶、纺织等传统技艺。这种互动式体验不仅增强了游客的参与感,也让历史文化变得更加鲜活可触。景区还定期举办秦腔表演、皮影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让游客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产业造血:一根粉条带活一个村
与其他依赖门票经济的民俗村不同,马嵬驿将大部分面积划为免费开放区,把盈利重心转向产业链延伸,为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关中美食工坊街”,兴平本地农户现场制作辣子、粉条等特色农产品。村民刘婶感慨:“以前粉条卖到县城利润很低,现在景区包销还贴‘马嵬驿’品牌,利润翻了好几倍。”景区带动周边村庄发展订单农业,农产品加工销售额大幅提升,真正实现了“文旅兴农”。

马嵬驿仿古街民俗艺术墙 (许衙评/摄)
马嵬驿的夜间经济也成为了新的增长点。依托唐代“宵禁”文化开发的“夜游马嵬”项目,通过灯光秀与沉浸式演出,将游客平均停留时间显着延长。夜幕降临后,景区内灯火璀璨,唐风歌舞表演、古装巡游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驻足观赏。

马嵬驿关中民俗婚礼体验地(杨振民/摄)
景区还引入了文创产品开发。以唐代驿站文化为灵感设计的书签、折扇、手工艺品等,不仅深受游客喜爱,还成为传播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这种“文化+商业”的模式,既提升了景区的经济效益,又增强了文化影响力。

管理创新:刚柔并济的运营之道
马嵬驿对入驻商户实行高标准、严要求的动态管理制度,确保景区业态始终保持活力。景区在经营户中选出成员组成商会,负责统一采购原材料并对经营户进行管理,形成了良好的自治氛围。
景区将食品安全和卫生管理视为生命线,制定了极为严格的标准。与餐饮有关店员一律戴口罩,食物外形、餐饮人员指甲服装都有具体标准。这些看似严苛的措施实则体现了对食品安全的极端重视。

马嵬驿福门小吃街(许衙评/摄)

随着游客量的激增,景区创新性地建立了“三级联调”工作机制,确保矛盾纠纷及时化解。这种分层级、递进式的调解体系,确保了大大小小的纠纷都能得到妥善处理。

挑战与未来:流量如何变“留量”
尽管马嵬驿的火爆有目共睹,但在繁荣的背后,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工作日走访时发现,部分非遗摊位因游客稀少而提前收摊。非遗传承人坦言:“周末人挤人,周一到周四却闲得发慌。”这种客流量的季节性波动,成为景区运营的一大难题。

马嵬驿福门小吃街(许衙评/摄)

与此同时,同质化竞争的压力也不容忽视。距马嵬驿不远的另一个民俗村同样是关中地区着名的旅游目的地,且两地业态相似度较高。旅游专家指出:“关中民俗体验需进一步差异化,马嵬驿可深挖‘驿站’特色,开发邮驿主题研学产品,以独特内容吸引游客。” 针对这些问题,景区正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案。推出工作日特色活动吸引本地游客,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开发研学旅行项目,将历史文化教育与旅游相结合,打造更具深度的文旅体验。

马嵬驿休闲一隅(许衙评/摄)

暮色四合时,马嵬驿的灯笼次第亮起,将斑驳的驿墙染成琥珀色。游人的笑语与唐乐交织,恍若千年时光在此刻重叠——那些夯土墙里沉睡的故事,正通过一碗粉条的氤氲热气、一段全息投影的刀光剑影、一方桃木雕刻的细腻纹路逐渐苏醒,成为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

(文/杨海卿 李欢颜 责编/韩雪)

来源:西北建设杂志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