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残行动“加速跑” 民生温度“节节高”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9 15:47 2

摘要:5月18日,第三十五次全国助残日如约而至,今年助残日的主题为“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 凝聚团结奋进力量”。近年来,平凉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实推进“结对帮扶·爱心平凉”工程建设,着力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

(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佳玥)5月18日,第三十五次全国助残日如约而至,今年助残日的主题为“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 凝聚团结奋进力量”。近年来,平凉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实推进“结对帮扶·爱心平凉”工程建设,着力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全力书写残疾人民生答卷,让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共享幸福生活。

政策支持:强化残疾人民生保障

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残疾人各项保障政策体系。市政府印发《平凉市“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平凉市残疾预防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政策性文件,市残联与市直多部门联合出台了涵盖医疗保障、康复、救助、教育、就业、法治维权等与残疾人生活密切相关领域的系列专项文件,为全市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今年,我市将重度残疾人集中日间照料和上门居家照护、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列入市列民生实事,在居住相对集中的区域,为670名重度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在农村等居住相对分散的区域,为1480名重度残疾人提供每月不少于3次的上门居家照护服务;年内为14周岁以下脑瘫、智力障碍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实施康复训练或手术60例,每例补助标准2万元,训练时间不少于10个月……

“这里有专人照护,每天除了康复训练,还能打台球、下棋、做手工……生活充实又幸福。”在静宁县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肢体残疾的小吕(化名)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他对照料中心的服务连连称赞。

照料中心内设康复训练室、文体娱乐室、心理咨询和理疗按摩室及休息室、餐厅等功能室,工作人员每天在固定时间段为服务对象按摩、理疗、疏导心理,定时提供营养膳食。同时,组织残疾人进行掐丝画制作、手工编织、书法绘画等文娱活动,提高残疾人参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能力,帮助残疾人找到就业方向。

自2021年起,我市连续五年将残疾人日间照料等惠残项目纳入为民办实事范围,市县累计投入配套资金1813.3万元,为6442人次重度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和居家照护服务,结合省列实事建成残疾人日间照料省级示范中心2处,开展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2288户,有效减轻了残疾人家庭照护负担,帮助更多残疾人走出家门,充分融入社会。

为进一步深化对困难群体的关怀帮扶,全市积极纵深推进结对关爱行动。在此次行动中,全市1.2万名干部帮扶1.4万余名困难重度残疾人,今年累计开展联系交流1.25万人次,走访探视9880人次,落实政策2644个,帮办实事1490个,资助资金46.8万元,协调落实各项惠残政策,做残疾人的“爱心家人”。

康复救助:用爱守护“折翼天使”

辰辰(化名)是一名孤独症儿童,初次见到他时,他就像一个独自漂浮在宇宙中的小星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与外界保持着距离。

在市康复中心医院,脑瘫、智障、孤独症康复小组为辰辰进行了全面评估,并为他制定了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涵盖了语言、社交技能、认知、感觉统合训练等多个方面。

经过一年多的康复训练,辰辰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的语言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够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社交能力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能够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主动和人打招呼;认知能力有了很大提升,身体协调能力也有了很大改善。

随着儿童康复救助年龄范围的不断扩大,学龄期康复的大龄儿童逐渐增多,针对特殊儿童的差异化实际,医院开设了学龄期孩子课堂、残健融合课堂,家长培训课堂,医教康一体课堂,运用“医教结合、中西结合、家长参与、终身管理”等个性化的治疗方法,实施多层次、分年龄段的康复治疗,切实提高儿童康复效果,帮助他们尽早回归家庭。

近年来,市康复中心医院累计实施0至17岁脑瘫(智力、孤独症)、肢体、听力言语、低视力弱视四类残疾儿童免费康复救助项目3000余例,残疾评定3500多例,筛查全年龄段听力人员5400例,为1000余名困难残疾患儿家庭减轻了经济负担。

辰辰的故事只是我市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十四五”以来,我市不断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依托中省项目和市列为民办实事,开展残疾少年儿童开展康复训练治疗或手术1698人次,发放轮椅、助听器、定位手环等辅助器具2.24万台(件),提供心理疏导、功能恢复、减轻症状、辅具适配等基本康复服务5.94万人次,市县残疾人康复中心实现全覆盖,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率和辅具适配率均达到85%以上。

就业帮扶:助力残疾人实现自我价值

就业乃立身之本,能和健全人一样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丰衣足食,让自己活得更有尊严,是众多残疾人的企盼。近年来,我市持续开展残疾人就业促进、创业帮扶、稳企拓岗等活动。

26岁的贾艳来自崆峒区,此前,腿部残疾的她毕业后一直赋闲在家。今年5月,在区残联的帮助下,她入职一家挂有“爱心屋”标志的早餐店,每月能拿到1400元工资。

“爱心屋”是省残联发起的助残就业项目,由政府引导爱心企业托管、参与运营管理,在商业街区、居民小区、热门景区等地设置残疾人就业门店。目前全市已建成7个助残就业“爱心屋”。

近年来,我市各级残联会同人社部门举办残疾人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16场次,征集岗位5700多个,开展各类残疾人技能培训1276人。

今年,我市聚焦破解残疾人集中就业难题,加快推进集善乐业残健融合数字化就业培训中心建设,一期安置50名残疾人在中心开展电话客服、大数据标注等服务,承接企业订单增加收入。

同时,积极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和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推动残疾人在网络直播带货、居家就业、非遗传承等新业态新模式就业,“十四五”以来,累计建成残疾人就业省级示范基地48个,辅助性就业机构9个,规范化建设盲人按摩机构36家,为604人发放创业就业补贴,全市就业年龄段残疾人就业率达到80%以上,让更多残疾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来源:平凉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