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18 年寒冬,河北安国北娄村的郑氏针灸馆里,随着一声啼哭,一个男婴呱呱坠地。父亲郑毓琳望着襁褓中的孩子,轻轻抚摸着他的额头:“就叫福永吧,愿这孩子一生福泽绵长。” 谁也没想到,这个名叫郑魁山的男孩,日后会成为中国针灸史上的一代宗师。
1918 年寒冬,河北安国北娄村的郑氏针灸馆里,随着一声啼哭,一个男婴呱呱坠地。父亲郑毓琳望着襁褓中的孩子,轻轻抚摸着他的额头:“就叫福永吧,愿这孩子一生福泽绵长。” 谁也没想到,这个名叫郑魁山的男孩,日后会成为中国针灸史上的一代宗师。
一、少年淬炼:六载苦学承绝学
郑魁山 6 岁那年,父亲郑毓琳将他领到针灸馆后院的老槐树下。“看好了,这是足三里。” 父亲的银针在夕阳下泛着幽光,准确刺入穴位。从那天起,小魁山开始了艰苦的针灸基本功训练。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练习指力,用筷子夹黄豆、用细针扎米粒,一练就是几个时辰。寒冬腊月,他的手指被冻得通红,却依然坚持着。
16 岁时,郑魁山开始系统研读《内经》《难经》等经典医籍。父亲要求他不仅要背诵条文,还要理解其中的深意。“医者,仁术也。” 父亲的教诲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为了掌握烧山火、透天凉等传统针法,他在自己身上反复试验,常常一练就是一整天。
20 岁出师那天,父亲郑重地将一盏马灯和一把雨伞交到他手中:“今后行医,不论刮风下雨,天黑路远,病家有求必应。” 郑魁山含泪点头,从此踏上了行医济世的道路。
二、战火淬炼:银针化作报国心
1939 年,抗战的烽火蔓延到了河北安国。郑魁山父子毅然决定支持抗战,他们捐献财物资助八路军。然而,这一义举却招来了侵略者的报复。一天深夜,一群鬼子闯入郑氏针灸馆,将郑魁山逮捕。鬼子用刺刀挑伤了他的脚筋,逼他说出八路军的下落。但郑魁山咬紧牙关,宁死不屈。
在地下党的营救下,郑魁山终于脱险。伤愈后,他随父亲前往北平行医。在北平,他凭借精湛的医术很快声名鹊起。当时,北平城里有一位高官患了严重的眼疾,四处求医无果。郑魁山用 “过眼热” 手法为他治疗,仅用了半个月,患者的视力就明显好转。这件事很快传遍了北平城,郑氏针灸馆门前车水马龙,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三、银针济世:妙手仁心济苍生
1956 年,郑魁山与北京协和医院合作开展视网膜出血及视神经萎缩研究。在研究中,他运用 “热补法” 取得了良好效果,患者症状均获得显著改善。北京协和医院的眼科专家惊叹道:“用针灸热补法使患者眼底内发热,通络化瘀生新,既安全可靠又节省费用,应当肯定。”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链霉素中毒性耳聋成为医学界的难题。郑魁山采用 “温通针法” 针刺风池、耳门、听宫等穴位,帮助众多患者显著改善听力。1987 年,在世界针联第一届针灸学术大会上,他宣读的相关临床观察报告引起了轰动,让世界看到了中国针灸的神奇。
下放甘肃成县期间,郑魁山看到许多农村孩子患小儿麻痹症,心中十分悲痛。他深入研究,开创了穴位埋线疗法,使众多患儿症状得到显著改善,为贫困地区的医疗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金针度人:桃李芬芳满天下
1956 年,郑魁山在中医研究院开办了国际针灸班,培养了 500 多名国内外针灸人才。他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成为传播中国针灸文化的使者。1982 年,他调任甘肃中医学院(现甘肃中医药大学),创建了针灸系并担任系主任。他亲自编写教材,带教学生,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针灸人才。
郑魁山不仅注重理论教学,更强调实践操作。他要求学生每天练习指力,掌握各种针刺手法。他常说:“针灸是一门手艺,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在他的教导下,许多学生成为了针灸领域的专家。
他的著作《针灸集锦》《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等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国际上广泛传播。日本京都中医研究会将《针灸集锦》翻译成日文出版,在日本掀起了学习中医针灸的热潮。
他晚年编著的《郑氏针灸全集》,系统收录家传针法与毕生临床经验。该书被译为英文、法文等版本,在欧美中医界引发研究热潮,成为全球针灸学者研习传统针法的重要典籍,持续推动中医针灸的国际化传承。
此外,“郑魁山中医视频全套音频全集U盘教程”,系统收录烧山火、透天凉等核心手法演示及临床病案解析。这套数字化资源以动态影像还原 “气至病所” 的操作细节,不仅成为甘肃中医药大学针灸系的必修课教具,更通过国际针灸学会推广至 30 余国,让全球学习者可随时随地研习郑氏针法的精妙。
五、银针传奇:千古流芳耀杏林
1991 年 10 月,北京世界针联国际针法灸法现场交流会上,郑魁山现场演示了烧山火、透天凉针法。只见他手持银针,手法轻盈,患者身上瞬间出现了温热或凉爽的感觉。在场的国际同行无不为之惊叹,纷纷称赞中国针灸的神奇。
晚年的郑魁山依然坚持每周出诊三次,20 余年中帮助近 15 万患者缓解病痛。他的诊室里总是挤满了来自各地的患者,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 “西北针王”。2010 年 2 月 21 日,郑魁山在兰州逝世,享年 93 岁。他的离世让整个针灸界悲痛不已,但他的学术思想和医德风范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郑魁山的一生,是为针灸事业奋斗的一生。他用一根银针,书写了中国针灸的传奇;他用仁心仁术,诠释了医者的担当。他是中国针灸史上的一座丰碑,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医学而不懈努力。
来源:健康十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