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杨浦区新闻办介绍,在迎来建校120周年之际,复旦大学再添文化新地标。作为第八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复旦源”日前正式揭幕,以校园内相辉堂草坪为中心包括校史馆、科技成果馆、博物馆、艺术馆、校友馆、特藏档案馆在内的“一源六馆”正式启用并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参观。伴随
杨浦区新闻办介绍,在迎来建校120周年之际,复旦大学再添文化新地标。作为第八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复旦源”日前正式揭幕,以校园内相辉堂草坪为中心包括校史馆、科技成果馆、博物馆、艺术馆、校友馆、特藏档案馆在内的“一源六馆”正式启用并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参观。伴随着“一源六馆”的开放,一系列重磅文化展览及学术活动也面向公众同步推出。详见↓
珍稀史料、重磅展览悉数推出
何为“复旦源”?它坐落于复旦大学邯郸校区最西侧。
1918年,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的李登辉先生向社会募资并于1922年建成了复旦大学江湾校舍,史称“江湾校址”,即今日邯郸路校区相辉堂大草坪四周区域。此后历经百年,这片建筑群成为校园内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被认为是复旦精神的溯源地。
2023年,“复旦源”历史建筑群入选第八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当年年底,复旦大学就正式启动“复旦源”教育历史文化遗存区域的活化焕新与功能化建设。
焕新的“一源六馆”与国内顶尖博物馆、艺术馆合作,集聚了上海优势文化资源,同时也融入了复旦大学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成就,形成城市与大学文化软实力的叠加效应。
校史馆新馆中,复旦120年发展历程中的珍稀史料展示了中国高校教育救国、开拓创新、自立自强的奋斗历程。展品以“教育报国、自立自强”为主线, 有存世最早的复旦文凭、载有陈寅恪和竺可桢成绩的《考试等第名册》、毛主席亲笔题写的校名手迹复制件以及我国第一支医用封闭式热电子X光管实物等一批镇馆之宝。
毛主席为复旦大学题字
复旦公学《考试等第名册》(1908年)载有历史学家陈寅恪、气象学家竺可桢的考试成绩:“陈寅恪九十四分六,竺可桢八十六分六”。
100号相伯堂则是博物馆,开幕展览“多元一体:中华文明溯源展” 利用考古发掘成果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其灿烂成就,让公众充分感受中华文明之美,增强文化自信;艺术馆依托哲学学院和艺术研究院等院系,致力于打造学术、艺术融通的文化中心。开幕展“日月复光华”邀请观众沉浸朱东润先生书法的金石风骨,感受王蘧常先生章草的浩然之气。
校友馆前身则为1922年落成的“奕住堂”,是展示校友工作与校友成就,促进校友交流合作并承载校园文化传播与创新的综合空间,除了展览之外,还有不同规模的会议室和沙龙休闲区,包括咖啡吧和茶室,供校友来访和活动之用。
特藏档案馆收藏来自建校以来的丰富档案资源,包括书画、名人手稿、名人手札、珍贵书刊等,真实记载了几代复旦人坎坷办学、发愤图强的历史,也蕴含着丰富的学校文化和传统。
科技成果馆则展示了极宏观到极微观的基础研究创新,从信息技术到人工智能,从生命健康到科学装置的重大技术突破,生动诠释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
打破围墙,构建五维育人新空间
据介绍,优质资源不仅向校内学生开放,即日起也通过“复旦源”小程序面向社会公众定额开放每日预约参观。未来,“一源六馆”还将研发面向全市乃至全国中小学校的研学课程组合。“一源六馆”将成为校史育人、文化育人、艺术美育、榜样育人以及创新教育的五维育人新空间。
为给观众带来更加好的参观体验,每个场馆均配备了一定的志愿讲解队伍。讲解成员面向全校招募,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为参观增添互动性。
来源:上海发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