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线上不如网红酒,线下却能卖到年销百亿?”这大概是白酒行业最让人费解的“怪现象”之一。海之蓝作为洋河蓝色经典系列的“国民级白酒”,常年占据线下宴席、商超货架的C位,但打开各大平台,评论区却总被各种不和谐的声音包围。这种反差背后,藏着中国白酒消费市场的深层逻辑—
“线上不如网红酒,线下却能卖到年销百亿?”这大概是白酒行业最让人费解的“怪现象”之一。海之蓝作为洋河蓝色经典系列的“国民级白酒”,常年占据线下宴席、商超货架的C位,但打开各大平台,评论区却总被各种不和谐的声音包围。这种反差背后,藏着中国白酒消费市场的深层逻辑——有些酒,生来就是为“人间烟火”而存在的。
从数据上看,海之蓝并非线上弱者:礼盒装常年占据某猫回购榜TOP3,某东好评率超92%,年销量过亿瓶的业绩依然亮眼。但对比网红酒的爆发力,它显得“低调”许多。究其原因,有两大硬伤:
第一、好评不多:打开电商平台或者一些网络平台,海之蓝的评论区就像被施了“差评咒”,“档次太低”、“口感太柔,不够刺激”、“喝了不舒服”等吐槽时有出现。反观某些网红酒,评论区好评如潮,清一色“好喝到哭”“回购N次”的彩虹屁。
第二、价格透明,难造营销神话:线上比价方便,海之蓝常年稳定在100-200元区间,缺乏“限时折扣”“网红联名”等话题性操作,自然难敌那些靠“9.9元试饮”“大师手作”炒热度的新品牌。
这恰恰印证了白酒消费的“场景定律” :线上买酒的人追求新鲜感,而线下买酒的人更看重“稳妥”——宴请宾客、节日送礼时,没人敢拿陌生品牌冒险。
1. 绵柔口感:一场持续20年的“味觉驯化”
1999年,洋河率先提出“绵柔型白酒”概念,用“低醉酒度、饮后舒适”颠覆了传统白酒的辛辣风格。这种口感像“温水煮青蛙”——初饮平淡,却在一次次家庭聚餐、商务宴请中让消费者形成依赖。数据显示,超70%的购买者将其作为“日常口粮酒”。
洋河独创的“盘中盘”模式,从酒店、商超到婚庆渠道全面渗透。简单来说,你在三线城市婚宴上喝的每一瓶海之蓝,都是厂商与经销商“网格化运营”的结果——这种线下触达力,绝非靠直播间喊麦就能复制。
100-300元价位段,是普通人宴请的“心理安全线”。价格再低显得小气,再高则超出预算。海之蓝凭借“大品牌+适中价格”,成了不会出错的“社交货币”——毕竟请客时用网红酒翻车的风险,可比酒质本身重要得多。
源自:雪球网—高远远高兮
海之蓝的成功,折射出白酒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不需要天花乱坠的故事,只想要一瓶“靠谱”的酒。但毕竟是中低端酒,定位和风味具有局限性,难以解决喝酒人更高层次的需求问题。
比如想喝到八九百上千名酒,但囊中羞涩;想靠自身寻得名酒平替款,奈何精力有限。这时候,一款 “老厂直出、价格实在、口感对标名酒” 的产品就成了刚需——比如近期圈内热议的南池翠N9。它不走网红营销路线,却凭借硬核品质在酒友圈悄悄走红,复购率高达86%,堪称“低调实力派”。
当多数白酒在百元档拼价格战时,这酒另辟蹊径:以9年窖藏基酒为底,融入15年陈年老酒勾调,可对标千元档的五粮名酒口感。喝过的酒友惊叹:“这粮香、窖香、陈香的层次感,有七八分普五的神韵!”
当然了,能复刻名酒风味,全靠酒厂“家底”够厚。其核心窖池群与五粮液同批入选“中国金三角名优老窖池群”——30多位行业专家联合评审,历经微生物活性、窖泥年龄等多轮严苛检测,最终与五粮液共享这一荣誉。换句话说,你喝到的每一口南池翠N9,都带着与名酒同源的“老窖基因”。
不仅如此,该厂还是老八大原酒厂,常年为一二线名酒供应基酒,酿酒工艺早已历经市场检验。五种优质粮食固态发酵,无添加,纯粮酒的底气十足。更难得的是,它把成本都花在了酒体上:N9只是百元档的,还有N12、N15等更高年份产品线,满足自饮、家宴、送礼等多场景需求。
海之蓝的百亿神话,证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白酒的价值,在于经得起人间烟火的考验。而南池翠N9的出现,则给消费者多了一个理性选择——与其为营销噱头买单,不如相信老酒厂的匠心。
来源:柴米美食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