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感觉近期沈飞六代机试飞的频次比以前变多了。我周末休息在家刷抖音的时候,就看到了很多东北那嘎达的网友,拍摄到全新的沈飞六代机在空中飞行的视频。虽然视频画质没有达到枪毙级,但是每一个都让人印象深刻。
一、前言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感觉近期沈飞六代机试飞的频次比以前变多了。我周末休息在家刷抖音的时候,就看到了很多东北那嘎达的网友,拍摄到全新的沈飞六代机在空中飞行的视频。虽然视频画质没有达到枪毙级,但是每一个都让人印象深刻。
就比如某个沈飞六代机正在进行基本转向动作的视频,视频中沈飞六代机两侧的全动翼尖,会跟随机身转动幅度的变化而上下快速偏转,给人一种非常灵活的感觉。同时内心深处诞生了一个奇怪的想法,沈飞六代机除了上舰以外,似乎也能成为一款各方面都不逊色于歼20的空优隐身战斗机。今天咱们就依据最新的沈飞六代机试飞视频,来聊一聊其未来的战场定位。
二、沈飞六代机试飞视频展现超强机动性能
视频中正在做转向机动的沈飞六代机,动作丝滑顺畅,貌似拥有很好的航向稳定性。但是你说沈飞六代机又没有成飞六代机的开裂式襟翼,也没有全动垂尾,那它是如何确保航向稳定性的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沈飞六代机的全动翼尖以及其机腹的那条贯穿整个弹舱的沟槽,由于无尾飞翼式布局不存在垂直尾翼,所以航行稳定性的控制天生就是个难题。而咱们军工很早就开始了“提高无尾飞翼航向稳定性”的研究,并使用模型进行方式方法的模拟仿真,最终被我们找到了三种无需额外动力支持的纯气动舵面手段,分别为开裂式方向舵、嵌入式阻力方向舵以及全动翼尖。
沈飞六代机的全动翼尖位于机翼翼尖的位置,从外观上看是两片可以上下偏转的舵面,能够在沈飞六代机进行单侧偏转作动的时候,提供盘旋所需的偏航力矩,也可以两个舵面反向差动偏转,提供滚转力矩。
全动翼尖的加入可以给沈飞六代机带来极佳的偏航控制能力,增加飞机大攻角可控性以及尾旋改出的能力。同时沈飞六代机腹部贯穿弹舱的沟槽,也是一个能提高大过载机动时航向稳定的措施。
当沈飞六代机大过载转弯的时候,迎角中等偏上,此时机翼上表面和机身背部,都会产生多个脱体涡,整体都处于负压区。如果是一般战斗机,在这种情况下,垂尾以及凸起的发动机舱等一些用于增稳的措施,效率会大幅下降。如果脱体涡再发生破裂或者偏移的现象,还会进一步的降低飞机的方向稳定性。
而沈飞六代机的无尾飞翼式布局不存在垂直尾翼,咱们不可能说强行给其增添垂直尾翼来增隐增稳,这导致沈飞六代机只能将增稳措施放在“来流”较为干净的腹部,于是乎咱们就看到了那条长长的沟槽,在沈飞六代机做大迎角机动的时候,沟槽会带来极佳的方向稳定性。
三、沈飞与成飞六代机的设计差异
从这两点上多少也能看出沈飞的工程师,在设计六代机时的思路,与成飞的并不一致。如果说成飞六代机是一款兼具高机动性与强大攻击能力,既可以穿插绕侧攻击敌人弱点,也可以正面发起冲锋,打了就跑,装完导弹继续打,打完继续跑的歼轰机的话。
那么沈飞六代机则更像是空战当中与敌人短兵相接,缠斗在一起,发挥自身高机动、灵活多变的优势,占据极佳的攻击战位,只需付出极小代价就可击落敌机。
二者在体型上并没有拉开太大差距,机长以及翼展都差不多,只不过成飞六代机更接近一个大三角的形状,翼身高度融合,机翼面积巨大。而沈飞六代机则使用了兰姆达翼,相对来说翼面积要小于成飞六代机,再加上只有两台发动机,机体截面也比成飞六代机小,所以给人一种沈飞六代机比成飞六代机小的错觉,实际上二者体型差不太多。
此外气动构型上的差异,也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展弦比。成飞六代机展弦比大概在2.03左右,而沈飞六代机是2.62,作为对比歼20的展弦比为2.2左右。展弦比可以用于推测飞机在亚音速,超音速的升阻比,以及飞机不同巡航阶段的油耗。
咱们这里暂时将成飞六代机的起飞重量定为55吨,沈飞的在38吨,那么两者的作战半径都会在两千公里以上,沈飞甚至能飞的比成飞六代机更远一些。
另外沈飞六代机目前并没看到,主机翼的后边有存在后缘襟翼、副翼的迹象,也没有跟歼20一样的作动筒,那么这也就是说沈飞不追求全程超音速巡航接近目标,并在超音速状态下做大过载机动。其更倾向于先以亚音速飞行,等到接近战场的时候,再进入超音速状态,这也是为何沈飞六代机选择更大展弦比机翼的原因之一。亚超音速结合,令沈飞这样一个空重跟歼20相当的机型,却能飞出数倍于歼20的作战半径。
而成飞六代机明显追求的是极致的全向隐身性能,以及长时间的超音速巡航能力,整个翼面构型的优化方向,都是是朝着超音速巡航减阻以及增升的方向。更大的翼面积可以携带更多的燃油,三台大推力发动机进一步强化了空战推重比以及加速性能,并将作战半径做到了两千公里以上。这么一来成飞六代机的整体设计思路,多多少少有点像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NGAD战斗机项目,主打一个穿透性制空作战。
因此可以大致上得出结论,成飞六代机会以高效的超音速巡航能力以及超强的全向隐身能力,成为高强度对抗争夺制空权等任务的最佳选择,而沈飞六代机则会凭借超长的航程数据,成为一款主要负责长时间空中巡逻和掌握空域制空权的六代机。
四、沈飞六代机为何没有侧弹仓以及DSI进气道
但我还有个想不通的地方,那就是沈飞六代机为何没有侧弹仓,咱们熟练运用的DSI进气道也不存在,这就有点匪夷所思了。
没有侧弹仓,再加上机腹弹仓被沟槽一分为二,并且弹舱长度有限,仅能塞霹雳15空空导弹,霹雳17或者霹雳21空空导弹则太长了,放不进去。这么一整沈飞六代机,即便是适合长时间的空中巡逻,可一旦遭遇敌人的战斗机群,其只怕作战时间不会持续太久。导弹全都打光后,也没有机炮,只能是寻找时机返航补充弹药。
或许军工认为未来空战,发生狗斗的几率微乎其微,大家都依靠自己的空情态势感知体系,玩超视距作战,没有人甘愿冒着巨大风险逼近后再进行打击。而侧弹仓受限于深度长度等原因,只能塞一些近距格斗弹,既然未来空战都不用狗斗了,自然也就用不着近距空空导弹。大家都希望能给六代机多塞一些超远程空空导弹,咱们肯定也不例外。
至于沈飞六代机为何没有沿用歼20的那种两肋DSI进气道,恐怕是因为其进气表现最优的速度段是1.8到2.2马赫,如果超过这个速度段,进气效率则不如嘉莱特进气道。
沈飞六代机到底用的什么进气道目前还没一个定论,但基本上军迷圈子认为其没有采用DSI进气道,而从其V型的进气道唇口以及没有DSI进气道标志性的鼓包等特征来看,很可能沈飞六代机的进气道跟成飞六代机一样是嘉莱特进气道。
它的优点是在更高速度区间拥有更佳的进气效率,就比如说在3.5马赫的极端情况下,嘉莱特进气道依然可以确保沈飞六代机发动机的进气稳定,进气道双斜面的设计,可以通过激波压缩气流,更加适合高速截击以及战略侦查任务,综合来看嘉莱特进气道的高速性能优秀,结构并不复杂,可减轻机身重量,同时低/中速段总压恢复系数低于DSI,也就是说嘉莱特进气道比DIS进气道更加符合空军对沈飞六代机的使用定位。
一想到未来的人民空军将会拥有两款六代机,我就乐得合不拢嘴,再一想到隔壁六代机还停留PPT阶段,更是喜上加喜。现在就希望沈飞六代机能够再多传出一些好消息,振奋每一个国民内心的同时,也给大洋彼岸的懂王再施加一些压力。
同时也希望六代机背后的科研工作者们,能够万事如意事事顺心身体健康,持续不断地为国铸剑。感谢他们,也感谢每一位看到这里的军迷朋友。
来源:超级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