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历史名人 八百八十九 程颐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9 18:48 3

摘要:程颐(1033年—1107年) ,字正叔,河南府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祖籍中山博野(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世称伊川先生,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程颢之弟。

程颐(1033年—1107年) ,字正叔,河南府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祖籍中山博野(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世称伊川先生,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程颢之弟。

网络图片,侵权联删

‌程颐自幼小聪明,十四五岁时,与哥哥程颢同时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程颐‌十八岁时,曾上书朝廷,恳请宋仁宗赵祯摒弃世俗之见,以王道为治国之本,但赵祯未加理会。后来,程颐游学于太学时,恰逢胡瑗向诸生提问道”:颜回所好之学为何”。

程颐遂作文答道“:学习是为了达到圣人之道的境界。圣人是否可以通过学习而成就?答案是肯定的。求学的方法何在?天地孕育精华,得五行之灵秀者为人,人性本真而静,未发之时已具五性:仁、义、礼、智、信。形体诞生后,外物触动形体而引发内心波动,七情随之而生:喜、怒、哀、乐、爱、恶、欲。若情感炽烈而放纵,则本性被遮蔽。因此,觉悟者约束情感以合于中道,端正本心,涵养本性;愚者则不知节制,纵情至邪僻,束缚本性而丧失其真。

然而求学之道,必先明澈于心,知所修养,而后力行以达至境,此即《中庸》所言“自明诚”。诚的实现,在于深信道义,笃信则行动果决,行动果决则坚守稳固。仁义忠信不离于心,无论仓促困境、颠沛流离,亦或言行出处,皆持守不移。日久不失,则心志安定,举止合乎礼法,邪僻之念无从滋生。

故而颜回之行,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赞他:“得一善则铭记于心,永不遗忘。”又称其“不迁怒,不贰过”“有过必知,知过必改”。这正是颜回笃志好学、得道之明证。然圣人境界乃不思而得、不勉而中,颜回则需深思而后得、力行而后中。其与圣人仅一步之遥,所欠缺者在于守道未至化境。若假以年岁,以其好学之心,必能臻至浑然天成。

后世人不明此理,认为圣人天生而知,非学可至,导致为学之道衰微。不求诸己而求诸外,以博闻强记、文辞华美为能,空谈虚饰,罕有达道者。今人之学,已与颜回所好大相径庭。”胡瑗阅读此文后大为惊叹,当即邀程颐相见,并授予程颐"处士"的身份,还有吕希哲率先以师礼侍奉程颐。宋英宗治平年间到宋神宗元丰年间‌,朝廷大臣屡次举荐他,程颐皆辞不受命。

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太尉文彦博鉴于程颐“著书立言,名重天下,从游之徒,归门甚众”,遂在洛阳鸣皋镇的一个小村庄拨了一块土地,专门为他建修了一座“伊皋书院”, 程颐遂经常在此讲学。

‌ 北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赵煦继位后,司马光、吕公著联名上疏道:“河南处士程颐,力学好古,安贫守节,言必忠信,行必遵礼。年过五十,不求仕进,实为儒者高士、盛世逸民。望破格擢用,使士人有所效法。”朝廷遂诏授其西京国子监教授,程颐却仍力辞。

后来,程颐受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入朝面圣后,又擢升其为崇政殿说书(帝王经筵讲师)。程颐上疏言道:“习惯随智慧增长,教化因心性养成。百姓善教子弟者,尚且延请德高之士朝夕相处以熏陶品性,何况陛下正值盛年?虽天资睿圣,辅养之道不可不备。望每日多接贤士大夫,少近宦官宫女,自然气质升华。愿选名儒入侍讲学,讲罢留值以备咨询,遇有过失则随时规谏,日久必成圣德。”

程颐每次讲学时,都神色庄重,常寓谏于讲。闻赵煦盥洗时会避让蚂蚁,便问赵煦道:“可曾确有其事?”赵煦遂答道:“是的,诚恐伤蚁。”程颐便趁机道:“将此仁心推及四海,方为帝王要道。”

‌ 宋神宗赵顼丧期未满,冬至时百官上表庆贺,程颐谏言道:“节序变迁,正当哀思深切,请改庆贺为慰问。”丧期结束后,礼部奏请开乐设宴,程颐再次劝谏道:“丧毕用吉礼,当因事奏乐,今专设宴席,实为示喜之举。”朝廷皆听从了他的建议。不久,赵煦因生疮数日未临朝,程颐遂质问宰相道:“陛下不御殿,太后岂能独坐?君主有疾,大臣岂可不知?”次日,宰相遂率群臣问安。

‌ 苏轼与程颐不睦,程颐门人贾易、朱光庭遂愤而攻讦苏轼。胡宗愈、顾临亦诋毁程颐不堪任用,孔文仲更激烈弹劾,程颐遂被出为西京国子监,后又加直秘阁,程颐两度上表辞官。董敦逸又指其言辞怨望,终罢程颐之职。

‌宋哲宗绍圣年间‌,程颐又被削籍流放于涪州。当时,李清臣任洛阳尹,当日即逼其启程,连告别叔母亦不得应允。次日,李清臣赠银百两,程颐亦拒受。在弟子谯定的帮助下,程颐在涪陵北岩讲学,黄庭坚在北岩多次和他探讨学问,并为他的讲学堂题名“钩深堂”。宋徽宗赵佶即位后,程颐被迁至峡州,不久复官,随即又因崇宁党禁而被夺职。

北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九月,程颐去世,时年七十五岁。程颐去世后,洛阳凡与他有关系的朋友和门生都不敢去送葬,故其祭文惟有张绎、范域、孟厚、尹焞四人书写。

‌ 程颐博览群书,为学以“诚”为本,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纲要,贯通六经。言行举止皆以圣人为师,非至圣人境界不止。张载赞其兄弟自十四五岁便超然立志学圣,终得孔孟失传之学,为儒门表率。

程颐曾言:“今农夫寒耕暑耘,播种五谷,我得而食之;百工制器,我得而用之;将士戍边,我得而安之。我无功泽及人,虚度岁月,安然为天地一蛀虫,唯编纂圣人遗书,或可稍补于世。”遂著《周易程氏传》、《春秋传》以传后世。

程颐平生从教始终诲人不倦,所以当时的学者属他的门徒学生的人最多,由于其学术渊源的影响,都为当时学士名流。涪州人为程颐在北岩建祠,当时人们称他为伊川先生。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宋宁宗赵扩赐其谥号为“正公”。南宋理宗淳祐年间,宋理宗赵昀又追封其为伊阳伯,诏入孔子庙庭一齐祭祀。

据说,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去世后,他自己也已四十多岁,却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他和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却正遇上程颐在闭目养神,在那里坐着假寐。当时,天寒地冻开始下雪,两人却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亦不动。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醒来,见到杨时、游酢不由大吃一惊,当时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后人遂将此事称为“程门立雪”,以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的心诚意坚。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文章如果还看得过眼,就请赏小可一个赞,然后关注一下吧!大恩大德,没齿难忘!

来源:龙城史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