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2年深秋,吕梁山脉的层林尽染中,48位青年背负行囊,踏入了东川河畔的吕梁师专,开启了“我的大学”生活。当毕业季的槐花香飘散在1985年的初夏,谁都不曾想到,这个诞生于乱石滩上的中文班学子,将在四十载春秋里以两尊孔子雕像,在母校吕梁师专和吕梁学院两个校园的
1982年深秋,吕梁山脉的层林尽染中,48位青年背负行囊,踏入了东川河畔的吕梁师专,开启了“我的大学”生活。当毕业季的槐花香飘散在1985年的初夏,谁都不曾想到,这个诞生于乱石滩上的中文班学子,将在四十载春秋里以两尊孔子雕像,在母校吕梁师专和吕梁学院两个校园的时空长卷中刻下独特的文化注脚。
校史经纬。在吕梁教育史上,这所承载着晋西文脉的学府犹如凤凰涅槃:1978年肇始于汾水之滨的临时校舍,历经三迁校址的艰辛。当1982级新生踩着东川河的鹅卵石步入81亩新校区时,晨读声终于穿透了黄土高原的薄雾。从“吕梁专科班”到省属本科院校47年的蝶变中,最动人的不是校名的更迭,而是那些在简陋教室里薪火相传的师道精魂。
首像寄情。2005年寒冬,二十载重聚的学子们在母校吕梁师专教学楼前,种下了一棵特殊的文化之树——通高5.79米的青石孔子雕像。4.8米的圣人身量恰合四十八学子心香,99厘米的基座暗含“久久为功”的治学真谛。当红绸滑落的瞬间,二十年前王谦泰教授解读“君子务本”的浑厚嗓音,似乎又回荡在吕梁师专教学楼斑驳的墙垣间。
双像成碑。2025年孟夏,在第十八届“圆梦文学奖”的礼乐声中,矗立于吕梁学院弘信楼东侧、弘博楼南侧、弘智楼西侧被楼宇环抱着的6米汉白玉孔子雕像揭开面纱。此刻的孔子雕像峨冠沐着新世纪晨光,1.5米基座镌刻着四十七个走过花甲的名字——每个笔画都是岁月沉淀的墨迹。雕塑家以“六十耳顺”为魂,让《论语》的微言大义凝固成广袖垂云的姿态。当圆梦文学奖得主学子们诵读“发愤忘食”章句时,观礼人群恍见1985届中文班学子正穿越时空,在孔子雕像基座的铭文上续写新的教育史诗。
精神坐标。如今位于两个校园的两尊孔子雕像遥相守望:青石像记录着改革春风里的师范初心,汉白玉像映照着应用型高校的转型之路。在吕梁师专与吕梁学院构筑的知识回廊里,晨昏流转的光影将两代学子的赤子之心编织成网——那些在乱石滩上背诵《论语》的青春,那些在煤油灯下批改作业的坚守,那些用文学奖托起山里娃梦想的执着,都在孔子深邃的目光里找到了永恒归宿。
四十七个名字如同四十七枚文化火种,从吕梁山麓播向华夏大地。当吕梁学院校史馆将两尊孔子雕像的影像并置陈列,参观者总能听见两种时空的和鸣:1985年的晨读声与2025年的上课铃,在“万世师表”的匾额下,合奏成一曲生生不息的师道长歌。
师道长河中的守望者。时光的褶皱里,总有些事物如星辰般永恒。两尊跨越四十载的孔子雕像,在吕梁山的晨曦暮霭间默默对望,如同两座镌刻着文明密码的丰碑。1985届中文班学子用青石雕像定格青春热望,2025年的汉白玉圣像则承载着四十七枚姓名沉淀的墨香。从4.8米到6米,不仅是材质的升华,更是师道精神在时光淬炼中的结晶——当“久久为功”的基座托起“耳顺之年”的从容,教育的真谛早已超越授业解惑,成为文明火种的守护仪式。
站在新时代晨光中的孔子峨冠博带,衣袖间翻涌着四秩春秋的杏坛往事。那些被晨读声惊散的薄雾,被文学奖托起的梦想,在雕像深邃的目光里凝成永恒的琥珀。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传递,而是师生共同书写的生命史诗,就像两代学子用姓名编织的经纬,将吕梁山的文脉绣入华夏文明的锦绣长卷。此时的我们终于懂得:所谓师道传承,不过是无数平凡生命以赤子之心,在时光长河里投下的不朽倒影。
【作者简介】解德辉,1962年生,吕梁市交口县人,2022年于吕梁市委机关退休。山西省作家协会、山西省散文学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吕梁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协会理事、离石区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太原市传统文化研究会会员、国际摄影协会会员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1989年以来,在中央《学习与研究》、《山西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吕梁日报》《吕梁发布》等报刊与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出版了《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云梦风雅》一书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表480余篇文章。
来源:多元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