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的上海车展,与前几年的热闹喧嚣形成了鲜明对比,显得格外“沉静”。没有了往年的重磅新车发布,也缺少了引爆话题的出圈事件,车企们似乎默契地将重心从追求流量转向了实际销售。这一转变,既反映了车企市场策略的务实调整,也透露出在经历了几年爆发式增长后,当前汽车市场正
今年的上海车展,与前几年的热闹喧嚣形成了鲜明对比,显得格外“沉静”。没有了往年的重磅新车发布,也缺少了引爆话题的出圈事件,车企们似乎默契地将重心从追求流量转向了实际销售。这一转变,既反映了车企市场策略的务实调整,也透露出在经历了几年爆发式增长后,当前汽车市场正步入稳定期,对车企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单纯依靠营销概念和故事已经难以打动消费者。
而小米SU7高速事故的发生,更是为车展前的宣传氛围蒙上了一层阴影。多家企业紧急调整或撤下了部分过度宣传的物料,尤其是在智能驾驶领域,“L2.5”、“L2.9”等概念被彻底摒弃,高阶、自动、免接管等词汇也几乎绝迹,取而代之的是更为低调的“驾驶辅助”称谓。这一变化,不仅仅是监管政策影响的结果,更是智能驾驶领域在经历了快速竞赛后的自我反思与调整,安全成为了新的竞争焦点。
面对这一变局,智能驾驶供应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性价比、安全性能和用户体验成为了新的考量标准,单纯的价格和算力竞争已成过往。地平线,这家号称“每三台智能汽车,就有一台搭载”的企业,无疑是中国智能驾驶领域的主流代表之一。尽管地平线创始人余凯曾表示更愿意站在幕后,但如今的形势已迫使地平线不得不走到台前。
4月底,地平线迎来了大规模的股票解禁,尽管多家投资机构表示不会急于减持,但市场的信心仍取决于地平线接下来的表现。地平线需要摆脱单纯的“芯片供应商”身份,建立起更具影响力的智能驾驶品牌,并讲述一个令人信服的安全故事。
智能驾驶领域的降温,是去年过快过热发展后的必然结果,而小米SU7事故只是加速了这一进程。车企的过度宣传、对高精地图的过度依赖、测试覆盖面不足、数据积累不够等问题,共同导致了当前的局面。尽管各企业早有预期并有所布局,但仍显准备不足。车展前,华为乾崑ADS4的一支宣传片因展示车主双手离开方向盘等场景而被迅速撤下,随后华为联合多家车企共同发布了“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
智能驾驶供应商们已经开始悄然变革。地平线作为“软硬一体”的代表,其软件能力往往被硬件光芒所掩盖。但实际上,地平线在算法研发、操作系统、工具链、全场景智驾解决方案等方面都有着深厚的积累。余凯在发布会上强调,地平线从来不是一家单纯的芯片公司,而是“芯片+软件”的系统级智能驾驶技术公司。
然而,地平线在C端市场的认知度仍有待提升。在智能驾驶领域,需要更多标杆性的品牌来反哺车企的销量提升。地平线需要从幕后走到台前,在广大用户群体中建立起稳定可靠的心智认知。
制定一套可复用的、有清晰标准的行业智能驾驶准则,是地平线选择的一条艰难道路。L2级别自动驾驶的普及率和成熟度已经相当高,整个智能驾驶行业正在向L3时代跨越。但当前法规层面对各级别智能驾驶的定义标准还较为模糊,这为车企的宣传留下了空间。地平线认为,L3的定义应该是一个清晰有限的ODD边界L4的能力加上L2全场景的辅助驾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地平线计划通过海量的L2部署来采集、训练和验证数据,再加上必要的冗余设计。
地平线已经达成了前装量产出货超过800万套、量产上市车型超过200个的成就,海量数据采集和验证对其来说并非难事,但制定行业和市场认可的通用标准却是一项艰巨任务。华为在这一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野心和实力,地平线需要跨过这座“大山”。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地平线仍在积极探索和布局。推出HSD高阶智能驾驶系统、与博世达成战略合作、入股北京易航远智科技等举措,都反映出地平线正在强化其软件标签,加速从幕后到台前的步伐。在上海车展上,地平线的高调表现甚至抢走了不少主机厂的风头。
对于地平线、华为等头部智能驾驶企业来说,重建大众对智能驾驶的信任才是更为重要的任务。与其在车载芯片业务上追求超越英伟达,不如专注于打造一个如同英伟达般的“金字招牌”,引领中国智能驾驶领域的未来发展。
来源:ITBear科技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