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学们仔细观察,枇杷树的叶子是什么形状的呀?”科学老师指着嫩绿的树叶问,语文老师蹲下身子,带领孩子们朗读描写夏天的童谣,美术老师则引导大家用树枝在泥土上画出看到的美景……这生动的一幕幕,正是黔南州独山县打羊小学推行“1+N自然课堂教学资源开发与实践”项目活动
“同学们仔细观察,枇杷树的叶子是什么形状的呀?”科学老师指着嫩绿的树叶问,语文老师蹲下身子,带领孩子们朗读描写夏天的童谣,美术老师则引导大家用树枝在泥土上画出看到的美景……这生动的一幕幕,正是黔南州独山县打羊小学推行“1+N自然课堂教学资源开发与实践”项目活动的场景。
走进校园,最引人注目的是教学楼后面的“科技兴趣小组劳动基地”,这是师生们共同开垦的实践基地。春天播种时,数学老师教孩子们数秧苗、量间距;夏天除草时,科学老师带着大家观察蚯蚓、千足虫、蜗牛等;秋天收割时,语文老师和孩子们捡瓜果落叶、编农作物儿歌,美术老师带着孩子们用玉米须粘画、用蔬菜做拼盘,沉浸式体验一节节会呼吸的自然课堂。
在《植物生存智慧》课程中,老师带领学生走进校外劳动教育基地——贵州省草地技术试验推广站,观察不同土壤培育的青储根系差异,亲手配置营养土,学习植物生长习性与环境的关系。“原来车前草能适应不同的光照条件,是生存的‘智慧’!”二年级学生曾维慧在《科学实验手册》上写下深刻的感悟。
学校还依托本地草种场资源,开设“机械耕作体验课”。学生们在亲眼见证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后,惊呼“农村科技真厉害!”二年级学生岑玲玲在研学日记中记录:“拖拉机翻土的速度比人工快了几十倍,科技让农业更高效!”通过实践,孩子们不仅掌握了科学知识,增强乡土认同感的同时见证了科技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
作为贵州省首批“乡村振兴优质特色学校”,打羊小学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民族文化资源,将布依族、苗族等民族的传统农耕知识、手工艺制作等融入自然课堂,创新构建“1+N”自然教育模式:以1个自然场景为课堂,融合自然观察、民族文化、劳动体验、艺术启蒙等N个学科内容,让孩子们在趣味十足的实践中快乐学习。
自2023年春季学期项目启动以来,在“1+N自然课堂”上,孩子们总是充满惊喜,一年级的小宇兴奋地说:“我用树叶拼出了小蝴蝶,还学会了用布依语说‘蝴蝶妈妈’”,家长也反馈:“孩子回家后主动照料打理菜园,还能用科学原理解释天气变化,进步太大了!”学校还将孩子们的自然观察日记、手工作品、绘画作品等制作成精美的展示墙,记录下他们成长的点点滴滴。
未来,打羊小学将继续深化“1+N”自然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学能力,让更多民族地区的孩子在自然课堂中收获知识与快乐,推动民族地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特约通讯员 白应美
编辑 皮亚丹
二审 廖波
三审 刘钢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