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作文入选了吗?|“阅读润心 书香满园”⑭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9 21:03 1

摘要:读了金波爷爷的《一起长大的玩具》,就像捧着一盏会讲故事的月亮灯。最让我难忘的是那个看不见世界的盲孩子,他的影子朋友每天牵着他的手数露珠、听花开。当其他小朋友追逐萤火虫时,影子就变成会发光的小灯笼,带着他在星光下跳舞。 原来真正的朋友,是能把自己变成对方眼睛的人

优秀作文

展播时间到!

“阅读润心 书香满园”

入围优秀征文名单

入围名单持续更新中……

欢迎大家积极投稿哦!

投稿邮箱:wzjyfb666@163.com

一起来看本期优秀作品!

会发光的影子朋友

读了金波爷爷的《一起长大的玩具》,就像捧着一盏会讲故事的月亮灯。最让我难忘的是那个看不见世界的盲孩子,他的影子朋友每天牵着他的手数露珠、听花开。当其他小朋友追逐萤火虫时,影子就变成会发光的小灯笼,带着他在星光下跳舞。 原来真正的朋友,是能把自己变成对方眼睛的人呀!现在课间帮同学捡铅笔时,我总会想起影子轻轻托住盲孩子手掌的温度,用心去关爱和帮助他人。

永嘉县上塘下塘小学

二年级7班 潘嘉慧

指导老师:滕建锋

探华夏珍宝,悟家国深情

——读《大中华寻宝记》有感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大中华寻宝记》当属其中佳品。这套由孙家裕精心创作的漫画书,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华夏长卷,徐徐展开中国各地的地理风貌、文化底蕴与历史脉络。

每翻开一册,都仿佛开启一场奇妙的寻宝之旅。我沉浸其中,跟随书中角色领略广袤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那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品味美食众多的重庆,热辣鲜香的火锅仿佛就在眼前;感受江南烟雨的浙江,如诗如画的美景令人陶醉;瞻仰辉煌庄重的北京,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探索神秘复杂的贵州,领略独特的民族风情。

书中这些精彩内容,不仅点燃了我对中国地理知识的热爱之火,更让我深刻认识到祖国的伟大。祖国如同一个慈爱的母亲,在960万平方千米的广袤大地上包容着14亿不同模样、说着不同语言、有着不同风俗的中华儿女。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曾经的我,对祖国的认知仅停留在表面。但阅读这套书后,我内心满是对祖国山河的向往。它激励着我,要去亲身丈量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品尝各地美食,感受不同文化。《大中华寻宝记》已成为我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引领我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在对祖国的热爱中成长。

瓯海区慈湖实验小学

四(3)班 张骏翔

指导老师:许晓蓉

读《西游记》有感

你印象最深的英雄是谁?是无所不能的超人?是飞檐走壁的蜘蛛侠?还是大闹龙宫的哪吒?我心中的英雄便是《西游记》中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今天,我想向大家推荐这本神奇伟大的书——《西游记》!

《西游记》里描写的人物性格非常鲜明,有正直善良的唐僧,有正义乐观的孙悟空,有好吃懒做的猪八戒,有勤劳忠实的沙和尚,更有无数阴险奸诈的妖魔鬼怪,看得我目不暇接。阅读这本书时,我想象自己就是孙悟空,身临其境,亲历一次次惊心动魄的冒险。

《西游记》里那诸多神奇的想象令人叹为观止。比如,孙悟空力大无穷,轻轻松松就举起了一万三千五百斤重的金箍棒,令人瞠目结舌。又如,如来佛祖变幻莫测的五指山,可随心所欲变大变小,神奇极了!

然而,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书中关于孙悟空大战二郎神的描写。彼时,二郎神的身形突然变大,挥舞着手中的武器向孙悟空猛烈劈去。那一刻,我心中一紧,不禁为孙悟空捏了一把冷汗,默默祈祷孙悟空能够化险为夷。果然,孙悟空也不甘示弱,他的身躯瞬间变得顶天立地,反手用金箍棒稳稳抵住了二郎神的攻击。随后,二人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变形之战,时而孙悟空变麻雀,时而二郎神变恶鹰;又或是悟空变鱼儿,而二郎神化为鱼鹰,二人打得如火如荼,难分难解。只看得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西游记》真是一部绝妙的经典巨作,它不仅浸润着吴承恩的匠心独运和毕生心血,更承载着古代人们的美好心愿与天马行空的想象。强烈推荐大家去一“读”为快!

温州市市府路小学

五(2)班 蔡克尚

指导老师:林立雅

当元素活过来:

一个初中科学老师的“温度教学”觉醒

去年春日,我在备“元素周期表”一课时,偶然翻到《118种化学元素的故事》。原以为是本工具书,却不想被它“拽”进了一个充满温度的科学世界——这里没有冰冷的原子量和化合价,只有一群“活过来”的元素,在历史褶皱里、在科学家的实验室中、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讲述着属于自己的故事。这是我2024年读过最“解渴”的书,它不仅重塑了我对化学的认知,更让我重新理解了“科学教育”的意义。

一、书页里发光的“难忘碎片”

书中最让我震撼的,是元素背后的“人性之光”。比如读到“镭”的章节时,居里夫人在破棚子里熬煮沥青铀矿的细节,让我眼眶发热——她用四年时间提炼出0.1克镭,双手因放射性腐蚀布满疤痕,却坚持将专利无偿公开:“镭属于全人类。”这个故事彻底颠覆了我对“科学发现”的刻板印象。过去我总强调“科学的严谨”,却忽略了“科学的温度”——原来那些改变世界的元素,从来不是实验室里的“产物”,而是科学家用理想、坚持甚至生命浇灌出的“文明火种”。

另一个让我反复回味的,是“碳”的“多面人生”。从钻石的璀璨到石墨的柔软,从煤炭的炽热到石墨烯的轻盈,它演绎了“同一元素的千万种可能”。我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这个故事时,故意举了个“反例”:“你们总觉得自己‘普通’,可碳元素告诉我们:同样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就能成为钻石或石墨。人又何尝不是如此?”那天课后,有个总说自己“笨”的学生跑来找我:“老师,我是不是也能像碳一样,找到自己的‘排列方式’?”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知识的价值,从不是灌输结论,而是点燃思考的火种。

二、它改变了我的课堂与内心

这本书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教学的“另一扇门”。从前教“元素周期表”,我习惯按顺序背符号、讲性质;现在,我会先问学生:“你们知道‘锗’为什么叫‘德国元素’吗?”“‘钋’的命名藏着居里夫人怎样的乡愁?”当门捷列夫为排周期表废寝忘食、当麦克米伦在伯克利实验室用粒子加速器“制造”新元素时,这些故事比任何PPT都更有说服力——科学不是“已经完成的真理”,而是“一群人不断追问、犯错、修正的旅程”。

更重要的是,它让我重新理解了“科学老师”的角色。过去我总担心“讲太多故事会偏离考点”,现在却坚信:当学生为“镓在手心融化”的神奇惊叹,为“氟的发现史牺牲了7位科学家”而沉默时,他们记住的不仅是元素的“特性”,更是科学背后的“精神”——好奇、坚持、责任,甚至是“为人类福祉冒险”的勇气。那一章的单元测试,我加了一道附加题:用一种元素形容自己。有个孩子写:“我想做‘铁’,铁有韧性且可锻造,就像我现在学习就是磨炼过程。”那一刻,我知道这本书的“影响”,已经从我的阅读延伸到了学生的生命里。

2025年,我最期待翻开的是《万物皆化学》。选择它,是因为我在教学中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学生对化学的“距离感”,往往源于“课本知识”与“真实生活”的割裂。我们讲“氧化反应”,学生只知“铁生锈”;讲“有机合成”,他们只联想到“实验室的瓶瓶罐罐”。而这本书的简介里写:“咖啡的香气是美拉德反应的礼物,星星的闪耀藏着核聚变的密码,甚至我们的眼泪,都是电解质的温柔流动。”这恰好击中了我教学的“痛点”——我想让学生明白:化学不是“课本上的知识”,而是“我们呼吸的空气、喝的水、看的云、爱的人”。我想通过这些故事告诉学生:科学从来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它就藏在我们掀锅盖的瞬间,抬头看星的时刻,甚至擦眼泪的动作里。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