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诊疗,全程守护 | 2025年肺癌MDT领航计划福州研讨会隆重召开,名家齐聚共话肺癌诊疗新进展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9 20:10 2

摘要:2025年5月11日,由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主办的“精准诊疗,全程守护——2025年肺癌MDT领航计划”福州研讨会隆重召开。本次会议邀请肿瘤领域内诸多大咖,聚焦肺癌的多学科诊疗(MDT)模式、全程管理、精准治疗等核心议题,探寻符合中国患者安全稳定的治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肺癌大咖汇聚,分享临床经验,探讨前沿进展,迸发思维火花。

2025年5月11日,由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主办的“精准诊疗,全程守护——2025年肺癌MDT领航计划”福州研讨会隆重召开。本次会议邀请肿瘤领域内诸多大咖,聚焦肺癌的多学科诊疗(MDT)模式、全程管理、精准治疗等核心议题,探寻符合中国患者安全稳定的治疗方案,共同推进肺癌科研和临床诊疗的前进。

会议邀请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刘振华教授、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陈群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刘振华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希望本次盛会进一步增进同道们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为延长患者生存周期、提升生存质量贡献力量,碰撞出新的学术火花。

精准论道,EGFR突变NSCLC迈入长生存时代

大会第一部分由陈群教授担任主持人,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房文铮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卿教授分别带来题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靶向治疗全病程长生存(OS)的思辨与未来”、“从延长总生存角度,看晚期NSCLC靶向新进展”的精彩分享。

房文铮教授指出,IPASS研究的出现,标志着EGFR突变NSCLC真正进入靶向治疗时代,然而,一/二代EGFR-TKI始终难以获得OS的突破,且过半的患者发生T790M耐药突变。2015年,基于两项Ⅱ期研究,第三代EGFR-TKI奥希替尼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快速审评上市,而随着FLAURA研究OS结果的披露,奥希替尼成为了EGFR突变晚期NSCLC一线治疗的新标准,后续的FLAURA2研究则树立了EGFR突变晚期NSCLC一线联合模式的典范。

在早中期EGFR突变NSCLC治疗领域,ADAURA研究的成功意味着靶向治疗战线前移,EGFR突变ⅠB-ⅢA期NSCLC患者进入治愈时代。此外,作为最后一块拼图,LAURA研究填补了EGFR突变Ⅲ期不可切除NSCLC靶向治疗的空白。

截至目前,奥希替尼五次改变临床实践,八次登顶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成为全球首个突破分期,全面覆盖早、中、晚期EGFR突变NSCLC患者的基石方案,引领EGFR突变NSCLC进入全病程OS获益的新时代。

图1. 房文铮教授作主题分享

吴卿教授强调,OS是肿瘤治疗的核心目标和最可靠终点,奥希替尼的出现标志着EGFR突变NSCLC长生存时代的到来。在早期可手术的EGFR突变ⅠB-ⅢA期NSCLC中,奥希替尼辅助治疗的5年OS率达88%,较安慰剂可显著降低51%的死亡风险(HR 0.49;95% CI,0.34-0.70;P

然而,当前EGFR突变NSCLC仍有部分未满足的治疗需求,如中枢神经系统(CNS)转移和21L858R突变患者需要进一步突破生存获益。在奥希替尼单药靶向治疗的基础上,FLAURA2研究的奥希替尼联合化疗方案延长了全人群9个月、CNS转移及21L858R患者约11个月、中国队列达到约33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蓄力OS获益,这意味着以奥希替尼为基石的一线联合治疗方案可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获益。

图2. 吴卿教授作主题分享

针对房文铮教授和吴卿教授的精彩分享,宁德人民医院胡仁标教授、漳州市正兴医院赖国斌教授、福建省肿瘤医院翁贵斌教授围绕“EGFR突变NSCLC患者的OS获益”、“联合治疗策略”等热点话题展开了讨论。

胡仁标教授指出,随着EGFR、ALK等驱动基因的发现及相应靶向药的临床应用,晚期NSCLC患者的OS得到了延长,但耐药问题仍不可避免。近年研究显示,靶向药联合化疗、抗血管生成药物或免疫治疗的联合方案,在延长PFS的同时可实现OS转化,但需警惕叠加毒性。值得注意的是,奥希替尼等第三代靶向药可穿透血脑屏障,在改善OS方面展现独特优势,可作为EGFR突变NSCLC联合治疗策略的基石。

赖国斌教授、翁贵斌教授认为,EGFR突变NSCLC的治疗已实现从化疗向靶向治疗的跨越,奥希替尼等靶向药物引领了精准诊疗的革命性突破。当前,对于携带可靶向驱动基因的NSCLC患者,治疗策略应遵循“有靶打靶”原则,首选高效低毒的靶向药物。

图3. 讨论环节

协作共筑,MDT在肺癌精准治疗中的核心价值与实践探索

大会第二部分由刘振华教授担任主持人,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郑建萍教授、福建省肿瘤医院黄章洲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州市第一医院黄小兵教授分别围绕“局部晚期不可切除NSCLC的最佳治疗方案”、“肺癌MDT诊疗必要性及经验分享”、“精准时代下肺癌治疗的全程管理”等主题进行精彩分享。

郑建萍教授指出,Ⅲ期不可切除NSCLC的治疗需根据驱动基因状态制定个体化策略。对于驱动基因阴性患者,同步放化疗后免疫巩固治疗已成为标准方案,PACIFIC模式将这部分患者的5年OS率提升至42.9%。对于驱动基因阳性患者,LAURA研究确立了奥希替尼在EGFR突变Ⅲ期不可切除NSCLC巩固治疗中的标准地位,显著延长了患者的PFS。针对KRAS、ALK等靶点,回顾性研究提示靶向治疗或可为Ⅲ期不可切除患者带来生存优势,但仍需高级别证据支持。

图4. 郑建萍教授作经验分享

黄章洲教授深入剖析了多学科诊疗模式在肺癌精准治疗中的核心价值与实践路径。他特别指出,作为早期与晚期肺癌之间的“十字路口”,Ⅲ期NSCLC的诊疗决策尤为复杂,传统单学科诊疗模式存在明显局限,外科、内科、放疗科等不同学科往往存在治疗偏好差异,这种学科壁垒容易导致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通过构建包含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病理科、影像科及基因组学专家的MDT团队,能够实现从精准分期到个体化方案制定的全流程优化,有效打破学科间的诊疗隔阂。

目前,Ⅲ期NSCLC的MDT模式已获国内外权威指南一致推荐。福建省肿瘤医院依托自身专科优势,制定系列政策大力推进MDT建设,通过规范化流程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每个Ⅲ期肺癌病例都能获得多维度、全周期的精准诊疗服务。

图5. 黄章洲教授作经验分享

黄小兵教授分享了一例右肺腺癌患者的诊疗经过。该患者为48岁女性,诊断为右肺低分化腺癌伴全身多发转移(cT4NxM1,Ⅳ期,M1:脑、肝),基因检测提示EGFR 21L858R突变。经MDT讨论,基于患者年轻、生存意愿强烈及脑转移负荷高等特点,选择“A+T方案(贝伐珠单抗+奥希替尼)”的治疗策略。治疗过程中,患者耐受良好,经贝伐珠单抗+奥希替尼治疗6周期后,靶病灶缩小41.9%,疗效评价为部分缓解(PR),12周后复查肿瘤缩小57.3%,持续PR。

该案例凸显了MDT模式下个体化治疗的优势,通过整合基因检测结果、转移负荷及卫生经济学因素,在循证框架内实现治疗突破。该成功实践也为21L858R突变伴高转移负荷患者的全程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图6. 黄小兵教授分享病例

针对黄小兵教授分享的病例,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林恒教授、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薛鸿教授展开了讨论。

林恒教授、薛鸿教授均认为,MDT模式在肺癌临床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MDT通过整合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病理科等多学科专业意见,打破了传统单学科诊疗的局限性,尤其在Ⅲ期肺癌等复杂病例中优化了治疗方案。此外,当前临床研究数据与真实世界应用仍存在一定差距,而MDT通过纳入多维度临床信息,可以弥补这一偏倚。例如,在驱动基因阳性或疑难病例中,MDT可综合基因检测、病理分型及患者意愿,制定个体化方案。

图7. 讨论环节

大会总结

大会进入尾声,刘振华教授、陈群教授总结致辞。本次大会的召开为中国肿瘤科、呼吸科及其他多学科的专家们提供了交流肺癌诊疗规范化的契机和平台,不仅强化了MDT规范化诊疗理念,更为肺癌MDT模式的推广提供了实践蓝本。期待通过MDT质控提升、医联体建设及新药研发,实现肺癌诊疗的新突破,为患者带来更长生存与更高质量生活。

* 此文仅用于向医学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来源:筱筱健康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