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上午,在安徽濉溪县濉溪镇沱河路与龙脊山路交叉口西北侧,全国最大酿酒遗址展示馆——濉溪酿酒遗址展示馆建成开馆。
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上午,在安徽濉溪县濉溪镇沱河路与龙脊山路交叉口西北侧,全国最大酿酒遗址展示馆——濉溪酿酒遗址展示馆建成开馆。
作为目前全国发掘面积最大、酿酒工艺流程完备、出土要素全面的酿酒遗址,该遗址为明清到民国时期濉溪酿酒业的不间断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
以酒之视角看淮北,中国酒文化发展史有了更重要的注脚。
以博物馆之视角看濉溪,今天的酿酒遗址考古、展示工作有了新的范本。
01
走进遗址,淮北再现“文化自信”
大运河文化带上的濉溪县,酿酒历史悠久,酿酒工业古来发达,濉溪酿酒遗址的发现,几乎是历史之必然。
2019年3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启动濉溪酿酒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达3600余平方米。
发掘显示,遗址主要集中在龙脊山路与武家巷之间,共分布四个酿酒糟坊,自西向东分别是信源坊、魁源坊、大同聚坊和祥源坊。
遗址发掘过程中,共发现有锅灶5个,水井5口,晾堂3处,发酵池50余处,房址20余处,以及制曲房、店铺等若干,出土样本约900件,包括酒坛、酒杯、酒瓶、酒盏、建筑构件和石碑等,以及百余斤碳化小麦、大麦、高粱等酿酒原料。
步入展示馆,几百年前的濉溪人仿佛在其间与今人对话,那些遗迹、遗物,将他们想诉说的历史一一呈现。
5月18日,拍摄的濉溪酿酒遗址展示馆开馆暨酒文化交流研讨会现场。
该遗址是目前全国唯一覆盖蒸馏酿酒全流程设施的酿酒作坊遗址,较全面地反映了皖北乃至北方蒸馏酒制作工艺,且时代传承有序、没有断层。发掘于大同聚坊的并排双蒸馏灶,在全国考古遗址中都很少见。
可以清楚地看到,遗址内布局、功能分区清晰,坊与坊之间界限分明,分为制曲、发酵、蒸馏、摊晾、储存、店铺等区域,是明清时期北方保存较好的酿酒手工业遗存。
“前店后坊”的酿酒格局在北方酿酒遗址中,尚属首次发现。
2021年8月,濉溪酿酒遗址荣获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4年又荣获安徽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如今,展示馆的建成开馆,为人们了解和研究濉溪酒史、感触淮北的城市灵魂,提供了新的窗口;为口子酒业以及淮北酿酒产业发展,注入文化动力。
02
见证开馆,酒业再立“文化标杆”
“明清酿酒作坊群遗址的考古发现,以文物的经纬勾勒出中国白酒文明的图谱。”
在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看来,濉溪酿酒遗址展示馆的落成开馆和相关考古成果的发布,回应了中国酒业文化战略的三大命题:
其一,通过文化遗产的活化机制,将历史遗存转化为中国酒文化叙事的文化地标和空间载体,创新性构建了酒业文化遗产赋能产业发展的实践模型;
其二,依托考古学实证研究体系,系统性梳理濉溪作为黄淮名酒带的历史文脉,建立起产区价值评估的时空坐标;
其三,打造酒业遗产活化利用与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示范,为产业落实促进消费、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国家重大战略提供了实践样本。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马勇认为,淮北市和口子酒业打造濉溪酿酒遗址展示馆这一酿酒工业现代化发展实践,为行业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启迪:
在历史遗产转化方面:精工建造的濉溪酿酒遗址展示馆创新性采用“三维叙事”——地下遗址层、地表历史层、空中体验层,将考古现场转化为沉浸式酒文化体验胜地;
在历史技艺进化方面:口子窖“非遗工法+微生态研究”的双轨模式,用现代科技解析老窖池中1600余种微生物的共生机制,实现传统工艺的精准调控;
在产业焕新方面:通过“酒旅融合”生动展现历史场景,将七十二坊传说转化为可品鉴、可体验的文旅IP,推动区域经济价值提升。
在马勇看来,这种“考古实证-技艺传承-创新表达”的三位一体模式,为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转化提供了精准范本。
5月18日,坐落于濉溪县濉溪镇沱河路与龙脊山路交叉口西北侧的濉溪酿酒遗址展示馆开馆。
“我们将坚持以酒为媒、文旅融合,全方位抓好出土遗址和文物的研究阐释、活态利用、展示传播,努力让每一件文物都能‘开口说话’,讲好动人故事;让每一滴美酒都能回味无穷,沉淀岁月悠长,为淮北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历史使命、赋予文化内涵,推动百年老字号焕发新生机、再创新辉煌。”立足于淮北的酒文化深度挖掘,淮北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
对于口子酒业而言,濉溪酿酒遗址展示馆的落成,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正如口子酒业董事长、总经理徐进所言:“从明清时期的酿酒遗存,到今天最具代表性的酿酒文化遗产,濉溪这片土地始终流淌着中国白酒最本真的基因。而遗址的保护与活化绝非一企一地之事,而是关乎地方历史文化发展、关乎中国酿酒文明传承的千秋大计。”
徐进表示,作为濉溪酿酒遗址的运营主体,口子酒业将以“守护者、传承者、创新者”的姿态,切实做好遗址的保护利用与文化传承。
一是守护文化根脉,让遗址“会说话”,让文物“活起来”;二是传承匠心工艺,坚守与创新并举,推动品质提升,做大地方品牌;三是做好融合文章,以酒旅融合、酒文融合为重点,打造国内一流的精品酒文化旅游示范区,更好赋能地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展示中国酒文化的独特魅力。
从开馆之日起,口子窖、濉溪、淮北乃至黄河流域的酿酒历史,都有了新的展示窗口,也有了新的酒文化价值塑造、表达范本。
03
大咖齐聚,权威解读“大国兼香”
濉溪酿酒遗址展示馆开馆当日,“千年酒韵 大国兼香”濉溪酿酒遗址展示馆开馆暨酒文化交流研讨会也同期举办。
会上,多位考古界、历史界的权威专家共同解读了濉溪酿酒遗址及其展示馆的重要价值。
“过去,博物馆被视作珍藏历史的神殿。但在今天,博物馆正在成为社会生活的百宝箱。”站在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高度,原文化部副部长、国家博物馆首任馆长潘震宙表示,今天的博物馆不仅是展示文物的场所,还是连接历史与当下、文化与产业的桥梁,具有赋能产业、连接未来的潜力。
而濉溪发掘出了全国规模最大、生产流程最完整的酿酒遗址。潘震宙建议,要把考古发现与当下的生产销售相结合,让文物不光是历史,更是现代酿酒的竞争力,充分挖掘和展示濉溪酿酒遗址的独特性,让它成为口子窖的核心品牌优势。
亚太地区博物馆联盟主席张柏认为,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濉溪酿酒遗址都值得淮北、濉溪和口子酒业高度重视、高度研究,因为其确确实实具有深刻意义,需要深挖酒文化之根,将其和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联系起来。
“虽然这个展示馆是酿酒遗址展示馆,但它又多了非遗和自然的价值,在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三个方面融合得很好。”张柏表示。
5月18日,拍摄的濉溪明清“七十二坊”坊名集中展区。
作为濉溪酿酒遗址考古研究工作的负责人,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陈超认为,“濉溪酿酒遗址不是一般的酒文化考古,实际上它是一个社会综合的考古发掘,是城市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表示,对于濉溪城市起源与发展而言,酿酒业是一个特例,它由一种传统工艺,发育了一种地方特色,孕育了一座城市,并传承至今,重新焕发新生。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说:“如果没了口子酒的香,淮北就少了一丝灵魂。”尤其是遗址中的各类窖池,对应不同的酿造工艺和香型,而这就是“兼香”的底色。
胡阿祥表示,濉溪酿酒遗址无论发掘面积,还是工艺流程的完备,都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独特,人独特我唯一。
正是基于这种价值高度,濉溪酿酒遗址才能成为淮北、濉溪、口子酒业的根,而复旦大学教授、文化学者钱文忠认为,口子酒业本就一直致力于寻找文化之根,致力于将白酒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根联系起来,中国酒文化的精神与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一体的。
在圆桌对话环节,山西大学考古学院院长、教授高大伦,四川省考古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孙智彬,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四川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陈剑等多位专家学者,与安徽省文旅厅考古处处长潘海涛及口子酒业党委书记、常务副总经理徐钦祥等一起,进一步探讨了濉溪酿酒遗址及其展示馆的意义和特点。
徐钦祥表示,口子酒业还将继续完善濉溪酿酒遗址展示馆的建设。在他看来,遗址的发掘,让濉溪千年酿酒文化找到了魂,让口子大国兼香找到了根。
“一千年前,这里的古人就埋下了根。坚守匠心、传承创新,让口子窖兼香在新时代焕发更璀璨的光芒。”徐钦祥说。
濉溪酿酒遗址展示馆的建成开馆,不仅成为濉溪酒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展示窗口,也必将激发淮北商文旅融合的澎湃动力,对于促进酒旅融合、繁荣城市业态、丰富地方历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记者:吴永生 刘静文 关敬生
编辑:琚常佳
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