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介孔?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9 23:56 2

摘要:说明:本文系统解析了介孔材料的定义、分类、制备方法及关键表征技术(XRD、TEM、BET等),并重点探讨其在催化、能源存储、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创新应用。读者可快速掌握介孔材料的核心特性与前沿进展,为材料设计、工业催化优化或污染物治理提供实用参考。

说明:本文系统解析了介孔材料的定义、分类、制备方法及关键表征技术(XRD、TEM、BET等),并重点探讨其在催化、能源存储、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创新应用。读者可快速掌握介孔材料的核心特性与前沿进展,为材料设计、工业催化优化或污染物治理提供实用参考。

介孔的定义

介孔(Mesopores)是指孔径在2nm-50nm之间的孔隙结构,这一定义来源于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对多孔材料的分类标准。根据IUPAC的定义,孔径小于2nm的孔隙称为微孔(Micropores),而孔径大于50nm的孔隙称为大孔(Macropores)。

介孔材料(Mesoporous Materials)是一类具有介孔结构(孔径在2-50nm之间)的材料,介孔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高比表面积、均匀的孔径分布、可调控的孔结构、良好的稳定性和可功能化表面等特点,使其在催化、吸附、分离、生物医学和能源存储等领域表现出优异的性能。随着合成技术和应用研究的不断进展,介孔材料的应用范围和性能将进一步拓展和提升。

介孔的分类

按照化学成分对介孔材料进行分类,可将其分为无机介孔材料和有机-无机杂化材料。

01

无机介孔材料

硅基材料:MCM-41(六方孔道)、SBA-15(大孔径,~10 nm)、KIT-6(三维立方结构)

金属氧化物:介孔TiO2(光催化)、Al2O3(催化剂载体)、ZrO2(酸性调控)

碳基材料:有序介孔碳(CMK-3,硬模板法合成)

02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

PMOs(周期性介孔有机硅):孔壁嵌入有机基团(如乙烷、苯环)

金属有机框架(MOFs)衍生物:部分MOFs具有介孔结构

介孔的应用

介孔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催化领域:介孔材料可以作为催化剂载体,提高催化剂的分散性和活性,从而提高燃料电池的性能和寿命。还可以用于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如二氧化钛(TiO2)基介孔材料在光催化降解染料和有机污染物方面表现出优异性能。

吸附与分离领域:介孔材料可以用于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如铅、汞)、有机污染物(如染料、农药)和微生物,提高水质。还可以用于分离和提纯工业气体,如二氧化碳(CO2)捕获与存储(CCS)技术中用于分离CO2和氮气。

能源存储领域:介孔材料可以作为电极材料或电极材料的载体,提高电池的比容量、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还可以用于制备高性能的电极材料,提高电容器的比电容和能量密度。

介孔的制备方法

介孔的制备方法包括模板法(硬模板法和软模板法)、溶胶凝胶法以及后处理修饰法。其中硬模板法是利用硬质模板(如SiO2、碳纳米管等)制备介孔材料;软模板是通过表面活性剂或聚合物模板制备介孔材料。溶胶凝胶法是硅源(如TEOS)水解缩聚与模板协同成孔,后处理修饰法是通过孔壁掺杂(金属、氮原子等)以及表面官能团修饰(-SH、-NH2)等方法来制备介孔。

DOI:10.1039/c0cs00186D

DOI:10.1021/ed079p854

介孔的表征方式

01

XRD

XRD通过小角度区(通常2θ

DOI:10.1016/j.colsurfa.2021.127261

该文章通过以介孔材料MCM-41为载体负载磺胺酸(Sulfamic Acid, SA)作为新型、高效且可重复使用的固体酸催化剂,上图展示了MCM-41及其不同SA负载量的XRD低角衍射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MCM-41在2θ=2.1°、3.65°和4.11°处有三个明显的衍射峰,分别对应(100)、(110)和(200)晶面反射,表明MCM-41具有良好的六方介孔结构。在5SA/MCM-41和20SA/MCM-41的2θ=2.15°、3.7°和4.13°处有特征衍射峰,说明即使在加入少量SA后,MCM-41仍保持其六方介孔结构。

而在55SA-MCM、75SA-MCM和90SA-MCM中可以看出衍射峰强度降低,且3.7°和4.13°处的峰消失,这表明随着SA含量的增加,MCM-41的有序介孔结构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上表为根据布拉格方程计算得出的数据,由表可知孔径也随着SA含量的增加而减小,从纯MCM-41的3.37 nm逐渐降低到90SA-MCM的3.07 nm,进一步证实了SA含量的增加影响了介孔结构。

02

TEM/SEM

TEM通过电子束穿透样品直接成像介孔孔道的二维/三维排列(如MCM-41的六方孔道),结合电子衍射可验证长程有序性;SEM则利用二次电子信号显示介孔材料的表面形貌与孔径分布,适用于快速观测大范围介孔形貌(如SBA-15的蠕虫状孔道或分级孔结构),两者互补揭示介孔的空间排布与结构缺陷。

DOI:10.1016/j.colsurfa.2021.127261

上图为MCM-41(a)和55SA/MCM(b)的TEM和SEM表征图像,从图中可以看出,纯MCM-41显示出规则的球形颗粒,具有有序的介孔结构,排列成六角形蜂窝状晶格,表面光滑;这种有序排列与XRD数据一致,表明MCM-41具有良好的六方介孔结构。

在55SA/MCM-41表征中观察到一些SA颗粒的聚集,这些聚集表现为较大的暗斑点,表明在较高SA含量下,SA颗粒开始在MCM-41表面聚集,对介孔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EDX图像显示55SA/MCM中检测到了S、N和O元素的衍射峰,且实验原子比接近理论值。这表明55SA/MCM不是简单的物理混合物,而是SA均匀分散在MCM-41表面。

03

BET

BET通过氮气吸脱附等温线分析介孔材料的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和孔容特性,利用多层吸附理论和毛细管凝聚现象(如IV型等温线的滞后环)揭示介孔结构的孔径大小及连通性,结合BJH模型计算孔径分布曲线,定量表征2-50 nm范围内介孔的物理吸附性能。

DOI:10.1016/j.colsurfa.2021.127261

上图为纯MCM-41及其不同SA负载量的样品的N2吸附-脱附等温线以及孔径分布图。由图可知,纯MCM-41显示出典型的IV型吸附-脱附等温线,带有H2型滞后环,这表明其具有均匀的介孔结构且平均孔径约为3.37 nm。

随着SA负载量的不断增加,吸附等温线的吸附体积不断降低,表明孔隙体积也在不断减少,且平均孔径减少至3.07 nm,这与XRD计算的结果一致。进一步说明了SA的含量的增加对MCM-41的介孔结构产生了影响。

04

SAXS

SAXS通过分析X射线在小角区域的散射信号(通常0.1°

上图为MCM-41材料的小角X射线散射(SAXS)的衍射图样,从图中可以看到多个衍射峰,这些峰与预期的二维六方结构一致,同时测量的晶面间距为4.57 nm,这与MCM-41的六方介孔结构相符合。最后观察到的反射数量表明样品具有高质量的有序结构,确认了材料的六方结构。

总结

介孔材料因其独特的孔隙结构和高比表面积,在催化、吸附、药物传递、传感器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研究者们通过模板法、自组装等技术不断优化介孔材料的合成方法,进一步拓展了其在新能源、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应用潜力。未来,随着合成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研究的深入,介孔材料有望在更多领域发挥关键作用,为解决全球性挑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

推荐综述

这篇综述系统阐述了沸石晶体中介孔生成的不同方法、表征技术及其对催化性能的影响机制。介孔可通过多种途径构建,其中水蒸气处理和酸洗脱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而基于二次碳模板(合成后去除)的新型构建策略近年也得到发展。

在表征方面,氮气物理吸附和电子显微术是常规分析手段,最新研究表明三维透射电子显微技术——电子断层扫描能精确解析介孔的三维形貌、尺寸及连通性。

针对沸石催化剂的工业应用(包括Y型沸石催化重油馏分裂解、丝光沸石催化异丙苯生产及烷烃加氢异构化,以及Y型、ZSM-5型和Beta型沸石催化精细化学品合成),介孔的存在显著提升了反应物与产物的传质效率,而微孔体系则维持了分子筛特有的择形催化特性,二者协同作用优化了催化过程。

来源:MS杨站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