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传奇朋友圈》创作分享--创作背后的故事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9 23:14 2

摘要:小时候,贫穷的家境与弥漫在家庭中关于祖父的传说,时时刻刻促使着我要走向外面的世界。我的性格沉默内向,但我知道要想求得生存,甚至要想活得更好,只有读书,而且要读很多的书。

各位老师:

今天我向大家汇报《晚清传奇朋友圈》的创作过程,分享创作背后的故事。

我老家西充是川北丘陵,与陈子昂故里射洪、嫘祖故里盐亭、蓬溪道教圣地高峰山毗邻,属于鸡鸣六乡、犬吠四县的偏远山乡。

小时候,贫穷的家境与弥漫在家庭中关于祖父的传说,时时刻刻促使着我要走向外面的世界。我的性格沉默内向,但我知道要想求得生存,甚至要想活得更好,只有读书,而且要读很多的书。

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偏远农村,能够读到的最多的书,只有连环画。《三国演义》等名著,就是通过翻看连环画“阅读”的。这样的“阅读”,简单、粗暴,实在应该加上引号。后来慢慢长大,逐渐阅读到比连环画还大、还厚的书,特别是看了我的老乡陈寿写的《三国志》,忽然才发现与从前看过的连环画上的内容差别很大:刘备的忠厚仁义形象被颠覆,他其实并不那么“可爱”;曹操是真英雄,并不是那么狡诈狠辣;关羽虽然义薄云天,却没有那么神武;诸葛亮也能掐会算,不过传奇太多了。都是解读、复活历史,同样的历史为什么竟然有这么多不同?我对历史产生了兴趣。

广泛而深入地阅读历史书籍,还有我至今难忘的另外一个故事。

也是小时候。那时的农村都是人工收割小麦,头顶烈日,麦芒无孔不入,锋利的镰刀时时割破手指,我们兄弟抱怨、偷懒的时候,一刻不停劳作的母亲,轻轻说:“麦子收回去,才有馍馍吃。凡事不要怕麻烦。活多不怕干,活少只怕站。”听到有馍馍吃,立刻唤醒我们刚刚经历过的青黄不接的二三月间的饥饿的可怕记忆,尽管我们还是有这样那样偷奸耍滑的小动作,但是我们参与的积极性或多或少提高了。

后来有幸读到曾国藩,他说的“人贵在有恒”,就是说人做事要耐得烦,道理和母亲说的“凡事不要怕麻烦”一样。世间的道理,其实都一样。用流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一定不能成功。”

读多了关于曾国藩的书,自然就免不了关心与曾国藩一生关系紧密的左宗棠、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从这些书籍中,我对深刻影响晚清历史的这三位杰出人物从好奇到了解,从了解到研究,他们的家庭出身、为人处世、各种修为、后世声誉,成为我的人生参照。

我从曾国藩身上学到做人要“诚”,牢记一个谎言需要一百个谎话去圆;我从左宗棠身上学到做事要“实”,只有足踏实地,才有取得成功的可能;我从李鸿章身上学到“智”,变通地看待这个世界,问题才有解决的方法。

当然,如果像1857年之前的曾国藩那样,过于认真,就会迂腐;像1859年之前的左宗棠那样,过度自信,就易遭受祸事;像1860年之前的李鸿章那样,过分奸滑,就会遭人非议。

我开始把阅人读史的心得体会写成文章,陆续发表在一些刊物上,慢慢引起一些反响。和我交流的人,人数更多、地域更广。我再次发现,一个人不能只沉浸在个人的小天地、小圈子中,一个人也不能只注重于个人的成败得失。与时代同频共振,才能接触到更多人、扩大自己的圈子;为更多人着想,才能影响到更多人。只有认识更多人、做出更多事,才有可能像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那样,开创出一番天地,从而去影响历史。于是阅读的宽度、思想的高度、研究的方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历多了,思想放开了,之前的很多想法也就改变了。对于我来说,最大的改变,就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变。我觉得一个人一生应该在完成生存必须之后,尽量去做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我从川北山村走向大江南北,最后落脚天府成都,无论生活、工作多忙,一直没有离开过看书、写作。我想这是改变人生的根本因素。我搬家的时候,最令搬家公司工人头疼的就是书,以至搬家工人都称我为“大学教授”,他们以为只有大学教授才会有那么多书。

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但首先要创造一个能够读书的环境和条件。今天我依然反对在没有解决基本生存必需的时候,“理所当然”坐下来读书。靠读书可以谋生的天才除外。

直到2014年,基本上解决了吃穿住行等生存必需之后,我决定放下手中正在做的一切,开始专心致志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那年我44岁,人生已经过了一半,甚至更多,再不开始专心做自己喜欢的事,过再好的生活,对我都没有多少意义。经过一两年的准备、转折,我终于开始做专业作家才做的事:专心看书、专业写作。

当然,看得最多、研究得最多的书,自然是关于晚清、关于曾左李。十年来,几乎无一日不读晚清,无一日不读曾左李。十年来心无旁骛地研究曾左李,这十年,是收获多于付出的十年; 这十年,是读历史也悟人情的十年。十年来,我写作的多篇关于曾左李“家事”“国事”“天下事”方面的文章,陆续在多家刊物上发表。从2020年开始,在马青尘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我开始把对曾左李的一些研究心得,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比对、揉和,整合在一起,朝着一本书的方向努力。我希望把从曾左李身上受到的教益、启迪,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提炼出来,转赠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受益。于是,有了这本书。

写作这本书时,我没有给这本书限定什么体裁。不过,我在心里给自己定了个原则:既然是关于历史人物的事功交际,关系到他们的声誉评判,那么一定要尽量客观公正,不能人云亦云。其次,因为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个人的对比研究,那么尽量选择与他们三人相关的同一件事情,或者同一类事情上去做对比分析,找出他们的不同之处。另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先贤哲人们遗留给我们的做人准则、思想精髓,不仅希望一个人做事成功,更要一个人做好人。所以,在写作时,我更倾向少夸大“成功学”对人的助力,而是多揭示人性深处的优劣实质、人性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一个人的性格、思想如何影响现实中人的生活。

曾左李一生都共同经历了镇压太平天国和苗捻等农民起义,他们都是以文人带兵、靠建立军功而加官晋爵,从战场到官场,时而穿插商场,不断腾挪辗转,不断遭遇艰难曲折,不断失败成功。特别是李鸿章,不但在商场浸染日深,而且在洋务方面、在与外国人打交道上,远胜曾国藩、左宗棠。厘清他们之间的相异之处,不但有趣,而且有着深刻的社会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按照时间顺序,曾左李三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苗族起义、捻军;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坚持与外国侵略者作战;李鸿章建设北洋舰队、不断斡旋在各种外国势力之间;

按照曾左李三人不同的人生轨迹,曾左李的人生转折关键之年分别在1857年、1859年、1862年。曾国藩1857年兵陷江西,妄想借为父丁忧之机向咸丰皇帝讨要军政大权;左宗棠1859年遭遇樊燮案差点被杀头;李鸿章1862年率淮军勇赴上海火中取粟;

按照学历划分,曾、李都是高中进士,左宗棠只是举人出身;按照做到封疆大吏的时间顺序,依次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按照后来功名以及声誉评判,三人之中,曾国藩的名声最响,左宗棠的功劳最大,李鸿章的评价最差;按照他们后世家族的发展来看,各有俊才精英人物作为家族代表;按照不同标准,就有不同结果,可谓各有千秋。

除了这些不同,曾左李分别在事关个人命运、面临人生重大转折之时,都抓住了机会,或者说为自己创造了机会,不得不说这是他们面对现实生活做出的明智抉择。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长期发展和积淀的结果,是在长期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精神财富。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智慧结晶。通过传统文化,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起源、发展、兴衰等历史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下。

在任何历史时期,个人奋斗的成败与国家兴衰联系更加紧密。在风雨飘摇的晚清,要想获取成功,除了智商、情商之外,性格、机遇的因素也尤为重要。

曾国藩自知“笨”“缓”,慢慢开始在“诚”和“拙”这两个字上下功夫,“以至诚胜至伪,以至拙胜至巧”,镇压太平军后,为免遭朝廷猜忌, 自裁湘军,终成“圣人”;左宗棠经樊燮案后醒悟,不断历练,养成“精明不如厚道,计较不如坦诚,强势不如和善”的做事法则,依靠胡雪岩筹款收复新疆;李鸿章赴沪火中取栗,他更看重投机取巧,“揣摩上意,善察人心”之术,几乎一辈子都没有改变。李鸿章利用盛宣怀击垮胡雪岩,扫清与左宗棠争斗路上的障碍。懂得敬畏、善于自省、愿意改变,这是他们与普通人的不同之处。

曾国藩以文从军、以德为官、以诚修身,以忠心对待朝廷君王,留下“千古完人”之称;左宗棠是晚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在战场上取得辉煌战绩,是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李鸿章是晚清著名外交家,代表清政府签订许多不平等条约,他眼光最为开放,但背负的骂名最 多。他们以儒学救世,拼尽全力,希望维持、延续封建统治。曾左李分别以 “做人”“做事”“做官”给后世留下印象,历史给予他们的评价,无论公正与否,无论是否恰当,都足以让后人从中揣摩出不同滋味。

令世人瞩目的除了曾左李的个人修为、军政为官、治国平天下,他们在对待子女教育、婚姻态度上,也有明显不同。

曾国藩代表传统士大夫的伦理坚守,注重耕读为本,主张“不为官发财”,希望儿子们学有所长,他的后代多为德才兼备的知识精英;后代婚配对象,都是豪门,而非他说的与“勤俭孝友”之家联姻;

左宗棠延续湖湘学派的经世精神,提倡“忠君即爱国”的价值观,强调“读书为致用,不可拘泥章句”,他的后代在科技领域持续突破。后代婚配对象,大多选择政界、学界精英;

李鸿章体现近代官僚的实用主义,最看重现实利益,不但要家人注重身体健康,更要狠抓经济效益,他的后代虽然出了个民国最著名的败家子,但在经济领域颇有建树者亦多。后代婚配对象,几乎都是典型的利益优先。

但是,即使他们选择慎重,也在为女择婿上遭到过惨痛失败,或者闹过不少笑话。

曾国藩生育了五个女儿,但他亲自挑选的女婿却一个不如一个:大女婿袁榆生婚前娶妾不说,婚后嫖娼、贪污,为表示对老丈人的反抗,竟然吞鸦片自杀,后来将妻子,也就是曾国藩大女儿曾纪静虐待至死;次女曾纪耀夫婿陈松生家境困窘,又无生育,抑郁而终;三女曾纪琛的夫婿罗允吉不但“局量褊浅”,而且愚昧不谙事,婆婆还不明事理,日子过得很不好;四女曾纪纯婚姻生活还算幸福美满,但夫婿郭依永却不幸短命,二十一岁就去世了。只有五女曾纪芬的婚姻没有让曾国藩作主,才得到幸福。

左宗棠与当朝重臣陶澍成为亲家,是一大传奇,他亲自培养这位乘龙快婿,自己也因为住进亲家家里,阅读陶澍遗留下来的大量奏折,提前熟悉了大清官场,为一生建立功勋打下了坚实基础;次女因病未婚,三女婚姻幸福,四女竟然因为丈夫病逝而自杀殉夫,乃父风范尽显。

李鸿章为女择婿,却让人大跌眼镜。他把才貌双全的大女儿嫁给结过两次婚、年龄悬殊十八岁,长相还不怎么样的张佩纶;却为小女儿找了一个小六岁的姑爷。好在不管大女婿还是小女婿,男方都是有才华或者有家底的豪门,而且大女儿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的外婆。

曾左李的智商有差别,但他们都是当时社会智商不低的时代精英;他们的情商悬殊更大,不过在人生不断遭遇成败得失时,他们也在不断弥补、改变。

“情商高低影响人生成败”虽然不十分绝对,但也有一定道理。曾左李三人一生事功、声誉,与他们不断成长变化的情商有密切关系,所谓“性格是土壤,情商是果实”。假如时光可以倒流,让曾左李在相同历史背景下,互换位置重新去选择,曾国藩不可能做成左宗棠收复新疆那样的伟业,左宗棠一定会比曾国藩提前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李鸿章肯定不会去收复新疆。当然,假如曾国藩如果像左宗棠那样屡考不中,只可能像他父亲那样在乡下教书,最多以文章道德留名后世;左宗棠像曾李那样高中进士,他取得的功名可能也不会逊色于后来。

这本书以史实为依据,采用了现有对晚清历史,特别是对曾左李三人研究的学术成果,在马青尘等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结合我自己的人生阅历、对晚清曾左李的研究心得,经过天地出版社编辑老师的精心编辑、仔细校对,最终成书。

本书非小说,但有丰富的故事叙述,有小说的建构描摹;本书非传记,但有对曾左李包括涉及他们的人和事的详细记载,具有传记的真实;本书非随笔,但有随笔的洒脱,书写随意灵活;本书非学术专著,但不违背历史事实,也绝不哗众杜撰,尽量做到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有学术的严谨;本书非历史教科书,但让读者通过分享真实历史事件,享受历史的趣味性与知识性;本书更类似跨界大散文,让读者可以从看似随意的书写中,体会历史纪实作品的严谨认真,领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

目前世面上,分别描写晚清历史人物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的作品汗牛充栋,创作他们三人中两两相对的作品,也有不少优秀之作,但将他们三人置于同一历史坐标下进行多维分析,形成“三维立体式”的历史人物研究范式的却绝无仅有。

首先,曾左李三人的家庭出身带来的区别,让他们最初的人生发生了很大差别:二十岁的曾国藩还在为考取秀才挑灯夜读,二十岁的左宗棠刚中举人, 二十岁的李鸿章已经写下“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的豪迈诗句,走上“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的宽途大道。“有的人生来就在罗马,有的人用了半生才到达罗马。”如果说人生之初,曾国藩走的是县道,左宗棠走的是乡道,李鸿章则生下来就在高速路上。

今天的人们大多数不承认家庭出身对个人成功的影响,认为“英雄不问出身”,但是人生之初,包括很多人的事业开创之初,都会受到先天条件的深刻影响。

纵然如此,曾左李却在失意时不沉沦,在得意时不忘形。这点又是很多人应该学习的。经过生活的磋磨,最后的结果,是曾国藩27岁(1838年)高中进士,开始在官宦之路上折腾;左宗棠26岁(1838年)第三次落第归乡,转而决定走经世致用之路,不再科考;李鸿章24岁(1847年)高中进士,意气风发。

然后是他们面对太平天国起义的不同态度。曾的犹疑不定,是他的老练深沉;左的犹豫彷徨,是他的悲悯忠义;李的迫不及待,是他的求功心切。虽然他们无论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在当时业绩、后世声名上的不同,都是在封建社会统治下个人奋斗的结果,但他们无论身处顺境逆境,都从不摆烂、躺平,勇敢面对挑战,不断突破自我,这也是值得世人学习的。

尤其是他们在面对失败时,懂得反省、知道敬畏,不断总结、自愿改变,最后取得成功。纵观曾、左、李一生,他们几乎都是沿着立志(梦寐以求)、努力(志在必得)、反省(量力而行)、历练(随心所欲)、平淡(顺其自然)这条道路,踯躅(zhizhu)而行。与很多人不同的是,他们只要定下了目标,不会再踌躇(chouchu),也没有丝毫犹豫踟蹰(chichu),坚定勇敢地向前走下去。

本书还对“左宗棠是曾国藩的学生”“左宗棠差点投靠太平军”“曾左相争是为了蒙蔽朝廷”“曾国藩是伪君子”“李鸿章是卖国贼”等等曾经被普通大众认为是“常识”的问题作出了分析、澄清。从正常人性角度,对历史作出适当推测与合理想象,让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思维方式更接近正常人,不拔高、不矮化,打破了传统“非黑即白”的历史人物评价。

使用“同一坐标”对曾左李进行研究,不仅填补了学术空白,更通过三人互动揭示了晚清历史的复杂性、人性的复杂性。从历史层面还原了精英群体在时代变局中的多元选择;从方法论层面为人物研究提供了“群体比较”的新范式;从现实层面启发读者从多维度思考个人与时代的关系。

在创作本书的时候,很多历史知识之外的人际交往、处世原则,我都向我的爱人请教。比如写到左宗棠入赘周家,我情难自抑,在书房独自号啕大哭,爱人知道后,启迪我从中挖掘出左宗棠性格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比如左宗棠骂曾国藩后,曾左“失联”一年,我只顾盯着史实,从历史资料上去寻找原因,但始终难以自圆其说,后来爱人帮我分析,说出“左宗棠忽视了人与人交往的边界感”,我终于写出本来是“小弟”的左宗棠自视是曾国藩的“大哥”,以“大哥”身份教训“小弟”的章节;比如我写到太平义军来袭,曾左李的不同反应。如果仅仅只按照资料上来写,不仅枯燥乏味,而且还有不真实的一面。爱人与我展开讨论,从不同角色、不同人性设计他们的心态,归纳总结出一个正常人在正常思维下的正常反应,而不是按照所谓“历史定论”去刻画历史人物。我觉得所谓史胆,是历史写作者的独立人格,应该重于史识、史才。根据曾左李在太平军起义前后的不同表现,我写出了他们的不同复杂心态,应该说更贴近真实的历史。如此等等,这样书本以外的知识,其实构成了本书的“枢纽”,丰满了曾左李的形象,让他们更加具有人情味,更加具有人性的复杂化、人心的善变性。

曾左李三人在风雨飘摇的时代登上历史舞台,他们每一个人的角色都演得很不容易,他们恩怨交织的一生更是给今人诸多立身行事的现实启示,包括如何塑造权力人格、领导权威,如何身教示范、知行合一,如何对待下属、凝聚部属等等。本书借鉴太史公对比写作刘邦与项羽的方式,通过当代比较史学的研究方法,揭开三个著名人物生命历程背后鲜为人知的艰辛、焦灼和不得已,分析其何以矛盾、扭曲和心力憔悴。这既是人在历史中的境况,也是其在文化中的境况。而这三张各不相同的面孔,构成了那个既强大又虚弱、既意志决绝又精神涣散的大清王朝的最后侧影。

虽然无意为曾左李三人评定是非标准,也不可能对他们的功过是非“一锤定音”,但我还是最愿意做左宗棠那样的人。一个人渴望成功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牺牲别人的利益,让自己获成功;一个人希望自己过上好生活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为了让自己过上好生活,让别人不能过上好活甚至不能生活。

历史类文学作品,是写出来让人愉悦,还是写出来让别人思考,需要把握分寸。历史类文学作品除了普及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让读者从中受到启迪。这是传统文化展现的无限魅力。

人类进步是因为站在巨人肩膀上。这个“巨人”,就是历史上取得成就的前人和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就是不断累积的传统文化成果。《晚清传奇朋友圈》展开曾左李的对比研究,不是引导读者急功近利、依瓢画葫芦,而是希望众多读者能从历史溯源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对中华文化传承起到更好的承上启下作用。

在创作过程中,马青尘老师高屋建瓴地提出,创作历史题材作品,要紧跟时代步伐,要与社会紧密相连,他首先提出使用“朋友圈”这一概念,将曾左李之间的关系现实化、具体化,与时代接轨。秉承历史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细节展现历史的创作原则,“朋友圈”这个概念固定下来。

后来,出版社编辑老师与马青尘老师指出,要在“朋友圈”之前冠以某种定义。经过反复考虑,最后“晚清传奇朋友圈”这个书名就确定了下来。

作为晚清重臣,曾左李三人的事功与交际,不但富有传奇意义,而且极具启示效果。在这个晚清传奇“朋友圈”中,无论是扶危定倾的肝胆相照、明月襟怀,还是权力斗争的步步惊心、机锋暗藏;无论是奏章密信的“点赞暗语”、“私聊截屏”,还是政敌交锋的“语音对轰”、“互踢出圈”,无不蕴含着一套“破局成事”的东方算法、玄妙哲理。

当下流行的“朋友圈”是由熟人、半熟人组成的“关系圈”,是现实社交在网络世界的延伸,也是个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曾左李所处的晚清时代,虽然没有网络,但他们的人际交往、事功声誉,都在通过各种渠道相互传播、缠绕,堪比一部精彩绝伦的现代传奇。历史从来没有退场,延续至今,更是一部传奇活剧。他们的“传奇朋友圈”,对世人就有了更大的启示意义。

人的欲望无限,每个人追求的东西也不一样。那么,一个人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也要考虑不让精神空虚。我希望阅读本书的读者朋友,能从曾左李三人身上,看到他们无论是人生不得意,或者功成名就之时,都保持了一分敬畏之心,在敬畏之中自我反省、不断改变,向更高的目标奋进。这个目标,已经不再仅仅只是追求物资富有,而是精神方面的满足。其实,我更同意满足生存必需的物质基础之后,追求精神上的富足,这才是更积极的、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虽然曾左李三人做人、做事、做官上都有不小区别,但他们任何时候都心中有理想、眼中有方向,脚下有力量,从不躺平、摆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体可以达用,求用心切,却并不一定能明体。用心研究历史,可以解决某些问题;假如只从解决问题上用心,就不一定能了解历史。希望读者朋友们,从传统文化中吸收精华,爱自己、爱亲人、爱社会,多创造、传递善良、正义、博爱,让我们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

来源:五块石头砸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