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学院:聚焦“三维三融三协同” 培育卓越国际传播人才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0 03:19 4

摘要:面对“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使命任务与“构建融通中外话语体系”的时代命题,长沙学院以提升湖湘文化国际传播效能为突破口,创新构建“三维三融三协同”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新范式,以专业融合、教法融合、学用融合为手段,以院际协同、校际协同、校地协同为支撑,努力培养学生

面对“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使命任务与“构建融通中外话语体系”的时代命题,长沙学院以提升湖湘文化国际传播效能为突破口,创新构建“三维三融三协同”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新范式,以专业融合、教法融合、学用融合为手段,以院际协同、校际协同、校地协同为支撑,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力、文化阐释力、传播实践力3个维度能力,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注入了新动能。

融合多元要素 夯实人才成长基石

长沙学院以专业融合、教法融合、学用融合为核心路径,全方位夯实学生成长基础。

在专业融合方面,努力打破传统学科专业壁垒,整合英语、中文、新闻与传播、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专业知识,精心设置一系列特色课程。如“湖湘文化简介”课程,聚焦本土文化深入挖掘其中的优秀文化元素;“中国文化英译”课程,专注文化对外传播和语言转换;“国际新媒体运营”“视频制作与编辑”等课程,紧跟新媒体时代步伐;“传播学概论”课程提供理论支撑;“翻译技术与管理”课程则瞄准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多维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跨学科能力。

在教法融合方面,长沙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运用数智技术与特色教育资源,创新融合多种先进教学方法。创新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旨在促进学生深度思考;研究性教学旨在培养探索精神;案例教学旨在增强实践认知;项目驱动教学旨在提升综合应用能力;情境教学旨在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创造力,推动实现学习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转变。

在学用融合方面,长沙学院构建“一中心、四平台”的国际传播能力培养多维实践体系。坚持以培养学生国际传播能力为核心,统筹校内实践平台开展模拟项目训练,依托学科竞赛平台检验学习成果、提升竞技水平,凭借“大创”项目平台鼓励创新实践、培养科研能力,利用社会实践平台深入社会、积累实战经验,为学生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桥梁。

强化多方协同 共育国际传播人才

长沙学院积极开展院际协同、校际协同、校地协同,凝聚多方合力共育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

在院际协同方面,长沙学院外国语学院积极协同校内马栏山新媒体学院等其他学院,共享课程和师资,共同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跨专业能力,为学生的多维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在校际协同方面,长沙学院协同省内其他兄弟高校,创建“国际传播”虚拟教研室,不同学校教师相互交流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经验,实现校际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探索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在校地协同方面,长沙学院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构建“教—学—用—养”全生态链人才培养体系。主动服务地方政府部门国际传播实践,培养学生的国际传播实践能力。与长沙市文旅局合作培养外文导游,承担多语种导游词手册编译;与古丈县商务局合作制作古丈茶外宣视频,为湘西自治州代表团赴英法洽谈茶旅合作贡献力量。同时,加强与地方企业共建国际传播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资源和项目机会。打造“语焕星城”项目,为火宫殿等湖湘特色饮食文化提供国际化助力;打造“语传潇湘”项目,为蓝思科技企业制作国际传播视频。长沙学院院际协同、校际协同、校地协同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实现多方良性互动与共赢局面。

聚焦多维能力 彰显人才培育实效

历经10年的不懈探索与实践,长沙学院在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学校教育实现从注重语言工具运用转向文化传播能力培养,从知识单向输入转变为互动式学习,从单纯知识传授迈向能力素质全面提升。学生国际传播能力素养显著增强,在众多高规格赛事中获得丰硕成果。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高教社杯”大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优秀短视频交流活动等赛事中,学生荣获国家级奖项30余项、省级奖项100余项。

长沙学院师生还积极承担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国际传播任务。“雷锋精神国际传播”项目组完成湖南雷锋纪念馆翻译工作、开展雷锋故事宣讲活动,在相关媒体发文43篇,阅读量近200万次;为渌江书院开发多语语音导游助手App(Travelpal),服务34万人次;学校学生在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等大型国际活动现场,担任翻译与双语志愿服务工作,积极传播中国文化与湖湘文化。

长沙学院聚焦“三维三融三协同”模式,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和实践能力的国际传播人才,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贡献了“长大”力量。面对新时代新征程,长沙学院将继续秉持“国之大者”的家国情怀,持续将强化国际传播意识贯穿于外语人才培养全过程,有效提升人才的全球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为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光明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