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六月)二十四日,州西灌口二郎生日,最为繁盛。庙在万胜门外一里许,敕赐神保观。二十三日,御前献送后苑作与书艺局等处制造戏玩。如球杖、弹弓、弋射之具,鞍辔、衔勒、樊笼之类,悉皆精巧。作乐迎引至庙,于殿前露台上设乐棚,教坊钧容直作乐,更互杂剧舞旋。太官局供食,连
19、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忆北宋汴梁 灌口二郎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曾经对二郎神生日时的盛况陈述道:
“(六月)二十四日,州西灌口二郎生日,最为繁盛。庙在万胜门外一里许,敕赐神保观。二十三日,御前献送后苑作与书艺局等处制造戏玩。如球杖、弹弓、弋射之具,鞍辔、衔勒、樊笼之类,悉皆精巧。作乐迎引至庙,于殿前露台上设乐棚,教坊钧容直作乐,更互杂剧舞旋。太官局供食,连夜二十四盏,各有节次。至二十四日,夜五更争烧头炉香,有在庙止宿,夜半起以争先者。天晓,诸司及诸行百姓献送甚多。其社火呈于露台之上,所献之物,动以万数。自早呈拽百戏,如上竿、跃弄、跳索、相扑、皷板、小唱、斗鸡、说诨话、杂扮、商谜、合笙、乔筋骨、乔相扑、浪子、杂剧、叫果子、学像生、倬刀装鬼、砑皷牌棒、道术之类,色色有之,至暮呈拽不尽。殿前两幡竿,高数十丈。左则京城所,右则修内司,搭材分占上竿呈艺解,或竿尖立横不列于其上。装神鬼、吐烟火、甚危险骇人,至夕而罢。”
二郎花钱 陆昕藏品
20、吴自牧《梦梁录》忆北宋汴梁 清源真君?
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四《东都随朝祠》条谓:“二郎神,即清源妙道真君。在官巷,绍兴年间建祠。《旧志》云:东京有祠,随朝立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七十三《祠祀三·东京旧祠》亦云:“二郎祠:在官巷,绍兴元年立。《旧志》云:东京有祠,即清源真君。”据《旧志》似乎可知:北宋东京汴梁城(今开封)里就有该祠,随宋室南渡又移建在了杭州。
大家要注意,在吴自牧的内容中,并无北宋东京汴梁的二郎神庙即清源真君的说法,而只是说,南宋临安的二郎神祠,在东京就有了,现在随着南宋建立而迁移再建,但是。南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中却言之凿凿说临安的二郎神祠就是北宋东京的清源真君道场。那么,为什么同是南宋的书籍,引用的又是同样的”旧志“,为什么一个说《旧志》云:东京有祠,随朝立之。一个说《旧志》云:东京有祠,即清源真君。呢。
一个非常可能的情形就是,因为古代书籍没有句读,大家事后追加,则不免主观推导。所以,很可能是,《旧志》所记载的,只是”东京有祠“四字,而吴自牧对此记载的点评阐发是”随朝立之“,强调的是演变轨迹,而潜说友对此四字的阐发则是,“即清源真君”,强调的是身份认同。假设如此,则说明,潜说友所说的北宋东京的清源真君祠,并不是说这个纪念二郎神的道场主尊的称呼在北宋就叫清源真君,而只是说,北宋东京有二郎神的道场,就是我们现在(南宋)所称的清源真君。
因为,从其他北宋文本资料看,二郎神的清源真君的称呼,非常罕见。
综上所述
1、五代北宋官方敕封均针对的是李二郎,在社会传播层面,也都为李二郎,此是主流。
2、五代时间短,资料少,二郎神的影响力,局限在两川。称呼除了民间的川人号护国灵应王,大致就是灌口神的俗称。也就是以所兴之地为号。
3、北宋社会对二郎神的称呼,除了遵循各个时期朝廷的敕封,也有广泛多元的俗称,常见的有灌口神,这是以地为称,有郎君神,这是以齿序为称,有灌口大王,这大致是因循五代旧朝民间俗称,有李二秀才,相公,这是描摹了二郎神的儒雅状态。最常用的还是二郎、二郎神、灵惠二郎。词根都是二郎。
4、此后大行其道的清源妙道真君,在五代北宋时期,还没有开始真正发力。
5、两宋之间王铚《龙城录》提及赵昱, 但是既没有说他是二郎神,也没有说他是清源神。
《龙城录》据考为两宋之时的王铚托名唐柳宗元而撰。王铚生平贯穿两宋。生卒大约是生于北宋元祐年间,卒于南宋绍兴年间。大观元年(1107)王铚访曾布于京口,布以三子曾纡之女归之。既然曾布将女许配给他,则王铚应该成年,一说那年王铚十六岁。
北宋大观中,王铚曾随父往江州,与释祖可结诗社于庐山下。政和三年春,王铚在京师与表兄高荷论黄庭坚诗中本事,并赋《国香诗》。宣和年间,王铚多在京,与汤举为太学同舍生;宣和四年,王铚著《四六话》;宣和末,铚出京。靖康中入王襄军幕,作《靖康讨虏檄文》。
南宋建炎元年五月,王襄贬官,铚离幕。建炎三年,铚入康允之军幕,不久辞幕,作《与浙西帅康允之书》。建炎四年七月,权枢密院编修官,奉诏纂集祖宗兵制,其后书成,凡二百卷,赐名《枢庭备检》;绍兴七年六月,王铚避居剡溪山中,绍兴八年,献《宰执宗室世表、公卿百官年表》,得常同之荐,诏奉祠中视史官之秩。绍兴七八年间,又改右承事郎主管台州崇道观。绍兴九年(1139)正月,铚献《元祐八年补录》及《七朝史》,由右承郎迁右宣义郎绍兴十年庚申(1140)至绍兴十二年壬戌(1142),王铚居山阴;绍兴十三年癸亥(1143),献《太玄经解义》,得赐金;绍兴十四年甲子(1144),居山阴,新除右宣教郎湖南安抚司参议官;三月,献《祖宗八朝圣学通纪纶》,诏迁一官。铚约卒于该年。
在《龙城录》中,为后来赵二郎迭代李二郎,至少客观提供了一个胚胎:
赵昱字仲明,与兄冕俱隐青城山后事道士李珏,隋末炀帝知其贤征召不起,督让益州太守臧剩强起,昱至京师炀帝縻以上爵不就独乞为蜀太守,帝从之拜嘉州太守,时犍为泽中有老蛟,为害日久,截没舟船,蜀江人患之,昱濯政五月,有小吏告昱,会使人往青城山置药渡江,溺使者没舟航七百艘,昱大怒,率甲士千人及州属男子万人,夹江岸鼓噪,声振天地,昱乃持刀没水,顷江水尽赤,石崖半崩,吼声如雷,昱左手执蛟首右手持刀奋波而出,州人顶戴事为神明。隋末大乱,潜亦隐去不知所终。时嘉陵涨溢水势汹然,蜀人思昱,顷之,见昱青雾中骑白马从数猎者见于波面,扬鞭而过。州人争呼之,遂吞怒,眉山太守荐章,太宗文皇帝赐封神勇大将军,庙食灌江口,岁时民疾病祷之无不应,上皇幸蜀加封赤城王又封显应侯。昱斩蛟时年二十六,珏传仙去,亦封佑应保慈先生。
(未完待续)
原创版权,违者必究
来源:乐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