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17日,国轩高科公开的专利CN119994016A,通过工艺创新,实现产气量“瘦身”与快充性能“起飞”。
2025年5月17日,国轩高科公开的专利CN119994016A,通过工艺创新,实现产气量“瘦身”与快充性能“起飞”。
一、专利技术:三步工艺“驯服”顽劣硅
国轩高科此次公开的硅碳负极材料制备方法,如同一场精密的“外科手术”,分三步驯服硅的膨胀与产气:
水热处理“塑形”:将多孔硅微粉与木质素磺酸盐-聚乙烯醇溶液混合,通过水热反应形成稳定基体。这一步骤类似“浇筑混凝土骨架”,为后续硅的嵌入搭建多孔支撑结构,缓解膨胀应力。
钝化处理“穿防护服”:在硅表面包覆钝化碳层,犹如为硅颗粒穿上“防弹衣”,减少与电解液的直接接触,抑制副反应产气。
导电层“搭桥”:外层高导电碳中弥散纳米银颗粒,形成高速电子通道。纳米银的加入如同“架设高架桥”,提升材料导电性,使锂离子迁移更顺畅,从而优化倍率性能。
实验数据显示,该材料产气量较传统硅碳负极降低30%以上,1C充放电循环500次后容量保持率超过85%,快充性能提升20%。
二、产业化进程: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马拉松”
国轩高科在硅碳负极领域的布局并非“孤注一掷”,而是步步为营:
专利矩阵构建:自2024年起,公司密集申请了包括CN118919688A(纳米银掺杂导电层)、CN119361598A(界面保护层技术)等多项专利,形成覆盖材料设计、极片工艺、全电池集成的技术护城河。
产能落地加速:据相关信息披露,国轩庐江基地规划年产20万吨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并与清陶能源合作推进硫化物固态电解质量产,为硅碳负极配套应用铺路。2025年初,其紫宸1.2万吨硅基负极项目已进入设备调试阶段,预计2026年实现规模化投产。
车企合作验证:搭载该技术的“金石电池”已完成200℃热箱测试(远超国标130℃),能量密度达350Wh/kg,适配续航超1000公里的高端车型。
三、行业痛点:硅基负极的“冰与火之歌”
硅基负极的产业化始终在“高能量密度诱惑”与“技术瓶颈制约”间摇摆:
膨胀与产气的“死循环”:硅在嵌锂时体积膨胀300%,导致SEI膜反复破裂再生,消耗活性锂并产生气体,如同“伤口结痂又撕裂”,加速容量衰减。
成本与量产的“拦路虎”:硅碳负极均价超10万元/吨,是石墨负极的3倍,且全球仅贝特瑞、杉杉等少数企业实现千吨级量产。
国轩高科的专利技术通过材料-工艺协同创新,将产气量、膨胀率分别降低30%和40%,首次库伦效率提升至92%(传统硅碳负极约86%),为规模化应用扫除关键障碍。
四、技术竞速:全球电池巨头的“硅谷争霸”
硅基负极赛道已汇聚全球玩家,国轩高科需直面三重挑战:
国际对手卡位:特斯拉4680电池计划2026年导入硅碳负极;松下硅氧负极已批量供应特斯拉;辉能科技“100%硅负极”电池能量密度达355Wh/kg,8.5分钟快充至80%。
国内同行围剿:宁德时代麒麟电池采用“高镍+硅碳”方案,能量密度突破300Wh/kg;贝特瑞第五代硅碳负极比容量超2000mAh/g,产能达1.5万吨/年。
材料企业跨界:璞泰来CVD沉积技术、杉杉股份介孔强化工艺等,均在低膨胀、长循环方向取得突破,威胁国轩技术独特性。
在此背景下,国轩高科以“专利包+产能+车企绑定”三箭齐发,试图在动力电池“硅时代”抢占先机。
结语:硅碳负极的“破茧时刻”
国轩高科CN119994016A专利的公开,标志着硅碳负极从“实验室明星”向“量产黑马”的蜕变。通过工艺创新驯服产气与膨胀“猛兽”,该公司正撬动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与快充性能的双重跃迁。然而,技术突破仅是马拉松的第一程,成本控制、供应链整合、车规级验证仍是后续赛点的关键。这场硅基负极的“破茧之战”,或将重塑全球动力电池竞争格局。
(数据来源覆盖学术论文、产业报告及企业动态,数据由deep seek收集)
来源:硅碳微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