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上林县发现熊猫级姓氏,是山东青州府的戍边军民后裔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0 07:00 2

摘要:游玩巷贤古村落时看到磨姓祠堂深感奇怪,奇怪的不是祠堂而是磨姓。磨姓极为少见,在全国来说几乎是熊猫级姓氏,感觉稀有姓氏都是少数民族,但查找资料得知磨姓并非是少数民族姓氏,而是汉族姓氏,而且生活在广西境内的磨姓祖籍却是山东青州府而来的戍边军民更加感到不可思议,本文

游玩巷贤古村落时看到磨姓祠堂深感奇怪,奇怪的不是祠堂而是磨姓。磨姓极为少见,在全国来说几乎是熊猫级姓氏,感觉稀有姓氏都是少数民族,但查找资料得知磨姓并非是少数民族姓氏,而是汉族姓氏,而且生活在广西境内的磨姓祖籍却是山东青州府而来的戍边军民更加感到不可思议,本文就用自己肤浅的认知去书写磨姓的由来。

参观巷贤古村落时看到磨氏祠堂,对稀有姓氏的感到好奇就在祠堂前逛一圈,有心想进去参观,无奈大门紧闭,只能望兴而叹。不过祠堂外的墙壁上很多信息足够去琢磨的,此时正好有位大娘走过来,聊了磨氏祠堂的某些信息,大娘的普通话不好,索性就拿钥匙打开门,进去参观一下磨氏祠堂。

没来巷贤镇之前也接触过磨姓,那是20多年前在火车上的奇遇,当时没在意,感觉也就是稀有姓氏没多大稀奇,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到黑龙江去淘金。回想起来还真有意思,上林人到外去淘金是众所周知的事,而且跑的不仅是黑龙江,现在非洲也有很多上林的淘金人,没准在非洲淘金的上林人当中就有很多就是巷贤镇的磨姓老表。

磨姓是我国稀有姓氏,百家姓中没有排名,但明朝撰写的姓氏排名在999位,磨姓人口全国也就1.3万多人,其中有7000多人在广西,7000多磨姓人口中有2000多人在宾阳,看来宾阳应该是磨姓最集中的地方。磨姓不仅是我国稀有姓氏,而且还是古老的汉族姓氏,它起源于商朝诸侯磨国,国力太弱春秋时期被灭,国民便以国为姓,后因战乱和天灾迁居于各地。

磨国后裔是磨姓正统,后期有少数民族起用磨姓或者改用磨姓,比如宋朝时期鲜卑族万俟姓,奸臣万俟卨的族人觉得羞耻改为磨姓。磨姓早期活跃在山东一带的磨国,因战乱磨国臣民向陕西迁移,目前磨姓人口主要集中在广西宾阳、来宾、梧州,还有广东、浙江余姚、内蒙古乌审旗、新疆伊吾、贵州赤水和台湾省。

广西磨姓的来源则是明朝洪武年间随军南下平乱后戍边的磨姓三兄弟,平乱后落业宾州,三兄弟繁殖能力挺强,先有磨村后来变成大磨村,广东磨姓则是由广西宾阳散播过去。戍边三兄弟祖籍则是山东青州府,要是白马县那就凑巧了,可惜没有详细记载,只注明山东青州府。有泥腿子专家统计过,现在的青州市没有磨姓分布,看来青州府可能有误。

很多人都认为青州府并不是磨姓三兄弟的户籍地,青州府可能是个兵驿站,从全国各地招来兵丁,然后在青州府集训才南下平乱。黄姓祖上也是山东青州府,记录的比较详细些,山东青州府益都县白马院。提到黄姓扯得有点远,不过看到山东青州府总感觉古代黄姓迁移跟磨姓的迁移有类同之处。

大家一致认为山东青州府的磨姓三兄弟只是在青州府集结,其祖籍应该是陕西省榆林市林佳县的磨川村。磨姓三兄弟应该是在榆林市报名参军,然后以新兵身份来到山东青州府军训,出征时登记为山东青州府,以至于后世撰写族谱时将祖籍写为山东青州府。磨姓三兄弟没查询到名字,将来有机会想到宾阳大磨村去看看。

巷贤镇的磨姓则是清朝康熙51年(1712),宾阳欧塘籍磨宏积、磨宏培两兄弟来到巷贤镇落业,磨姓两兄弟经过多年打拼而形成街圩,巷贤镇的老地名叫圩地,也就是赶圩的地方。圩地,也就是当地赶集的地方,但磨姓兄弟以及后人逐步壮大,磨姓人家居住的地方亦叫做磨庄。巷贤镇老街就是以磨庄为起底,即便是现在,巷贤镇的集镇上居住的都是磨姓人家居多,足见磨姓在巷贤镇影响力有多大。

磨姓祠堂修建于清朝8年(1883),昆仑关大战时日军战机曾来轰炸过,并未遭到破坏。解放后曾有积极分子想借“除四旧迎四新”运动将磨氏祠堂捣毁,好在此时的万嘉区更名为巷贤区,区公所迁至巷贤后在磨氏祠堂内办公而躲过一劫。磨氏祠堂没遭到拆毁,但解除迷信运动的到来将祠堂内有关祭拜的炉香给捣毁。区公所搬走后成为巷贤中学的学生宿舍,后来又成为兴贤中学的办学地,70年代交还给集体,整个集体都是磨庄的产业,因此祠堂得以保留下来。1989年村民集资修复磨氏祠堂,现为不动产名录,不久将来亦成为文保,市级还是县级还未确定。参观磨氏祠堂完后大娘说过几天就是磨氏祠堂的祭庙日,要是有时间可以过来凑一下热闹,出于个人礼貌满嘴答应,往后有时间会常来磨庄游玩。茶后文,没有多大历史价值,看过就好,谢谢。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来源:邰喜云乡村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