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年前,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正式启动。如今,这场跨越太平洋的对话,已发展为全球南方合作的重要平台。日前,中拉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于北京召开,拉美——这片在地理与文化意义上都遥远的土地,再次走进了中国人的视野。
潮新闻客户端 执笔 朱高祥
十年前,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正式启动。如今,这场跨越太平洋的对话,已发展为全球南方合作的重要平台。日前,中拉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于北京召开,拉美——这片在地理与文化意义上都遥远的土地,再次走进了中国人的视野。
如果你从北京出发,笔直穿越地心,抵达地球的另一端,就能站在阿根廷的内格罗河畔。这里,正是拉丁美洲的心脏之一。
拉美,从不缺乏热烈的想象。足球的欢呼、桑巴的节拍、嘉年华的狂欢,织就了她“遥远、炽热、神秘而野性”的轮廓。可当我们褪去迷人的色彩,看到的是一个人口总量近7亿、资源丰富、制度多元、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正因如此,从巴西到阿根廷,从安第斯山到亚马孙平原,中国人一次次飞越万里,走进这片大陆,书写属于自己的“拉美淘金记”。
这不仅仅是为了财富的跨洋逐梦。在更深的意义上,他们是新时代全球南南合作的参与者,是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桥梁,是民间经贸、文化、信任的“铺路石”。
跨国“大米”组合——
阿根廷的电商探路者
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一家看似普通的电商仓库每天都要处理数千个订单。
商品从中国运来,在仓储区打包发出,送往这个南美国家的各个角落。坐镇后台的,是一位中国青年——陈达俊。陈达俊从没想过自己会在阿根廷站稳脚跟,并成为当地电商的“探路者”。
2014年,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经济学硕士毕业之后,陈达俊突然有了在异国他乡闯荡一番的想法。在他看来,拉美地区完整经历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是和中国相近的新兴市场,蕴藏着大量的发展机遇。
如果说拉美是“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后的最后一片蓝海,那陈达俊则要在这片蓝海里“捞金”。
彼时中阿之间的贸易尚未如今天这般热络,陈达俊尝试了各种外贸生意,最终均以失败告终,但他也敏锐地察觉到当地电商发展的空白。于是,陈达俊决定从电商切入,打造中国产品通向南美的桥梁。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大学同学、阿根廷人拉米,没想到他竟辞掉律师工作,全力加入。”于是,一个中阿合璧的创业组合诞生了,名为“大米”——达俊与拉米的“谐音梗”。
拉米加入时,陈达俊的电商事业还是一穷二白,他们租了一个仓库办公,常常在周围堆积如山的货品里工作到深夜,困了就席地而睡。让陈达俊感动的是,拉米还将自己的积蓄也拿出来,为的就是“跟靠谱的中国人在阿根廷做点不一样的事情”。
拉米还记得,他们的电商网站上售出的第一单商品是一个手机配件,当时他俩看着订单欢呼了好久。
如今,“大米组合”已成长为一个四十多人的团队,合作网点遍布阿根廷1350家零售门店,销售品类从最初的电子配件扩展到家电、生活用品等,大部分商品从中国进口。
陈达俊(左边椅子上)、拉米(右边椅子上)与部分公司员工合影。受访者供图
不同于国内成熟的电商生态,阿根廷的线上购物尚处在成长初期。成功不是简单地“搬运中国经验”。陈达俊深知阿根廷消费者更注重服务与信任,语言、文化、售后都要本地化。他每两三年回国一次,与中国供应商面对面,精挑细选高性价比商品,力求让“MADE IN CHINA”赢得尊重。
如今,越来越多的华人正走出传统的超市、餐馆业态,进入物流、电商、科技等新领域。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激昂的口号,但正是在这些远离故乡的仓库里,在手机上一次次订单发出的声音中,一条穿越太平洋的民间纽带悄然联结。
20美元闯世界——
从“提包客”起家的里约往事
1985年,一个22岁的青年带着20美元和几件衣服,登上了前往南美的航班。他叫尹楚平,来自浙江青田。
那一年,中国改革开放刚起步,青田尚是一个农业小县,而大洋彼岸的巴西,则在他眼中犹如“未来的城市”:彩色的屋顶、海风拂面的街道、宽阔整洁的马路。尹楚平没想到,这一落脚,便是四十年的扎根。
最初,他是“提包客”。每天拎着从义乌运来的小商品挨家挨户推销:陶瓷碗、小闹钟、塑料水杯……“这都是巴西家庭喜欢的实用物件,物美价廉。”他的生意逐渐起步。
1994年,他在圣保罗创办了自己的进出口公司,成为“中国制造”走向南美的“通道”之一。而在全球疫情扰乱供应链时,他日夜拨打电话协调货源,只因不愿辜负合作伙伴的信任。一次,他的巴西朋友用生硬却真挚的汉语说:“我们是兄弟。”那一刻,他知道,桥梁已经建立,不止于生意。
他努力学习葡萄牙语,融入当地,组织慈善活动,节假日为贫民区发放生活包。一次圣诞节,他和几位华人朋友开着三辆满载礼物的大卡车,将700多份礼包派送给社区居民。收到礼物的人们纷纷竖起大拇指,脸上写满了感激。
尹楚平(左五)在里约做慈善活动。受访者供图
尹楚平见证了巴西因世界杯、奥运会焕新面貌,也见证了义乌从小摊小贩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他常往返中巴之间,“不只是做生意,更是看看中国又进步了多少。”
如今,他正筹划新一轮转型:布局环保日用品与跨境电商,希望借助中国制造的创新力,在数字化时代续写“淘金”传奇。
从中文教师到跨洋创业者——
一颗车厘子的“人生味道”
2014年底,在国内任教西班牙语的教师徐兰被派往智利的孔子学院当老师。一次为国内采购商做翻译的偶然经历,让她第一次接触到车厘子贸易。“或许自己也能试试”——这个想法像一粒未熄的火星,从此在心里燃烧起来。
春节回到成都老家,徐兰马不停蹄地跑遍了批发市场,挨个档口推销自己的想法。被拒绝、被冷眼是常态,直到一个脾气直爽的水果老板拍板:“有货我就能卖。”
2015年冬,她咬牙凑足资金,空运了两托盘智利车厘子回国,240盒,很快售罄。虽然只赚了几万元,但这个微小的起点,拉开了她跨境生意的序幕。
车厘子生意远不如外人想象中甜美。它是一场与“天时、地利、人和”的对赌:果子成熟与否、品相如何、能否安全运输,全看老天是否“赏脸”。
2018年,徐兰与一位果农约定12月交货,打了近30万美元的预付款。然而临近收果,果农一纸毁约,一颗果都没给。即便是打赢了官司,近30万美元的预付款还是打了水漂。
2022年,财务又出问题,公司因被前会计虚开发票导致2000多万元人民币退税无法到账,税务系统一打开,全是红叉,积压了300多万元税款。即便聘请了多个猎头与会计,依然无人敢接手这个“烂摊子”。
徐兰踩到的坑不止一个,她把踩坑称作“交学费”。
还有一次,智利核心果区连遭三场大雨。原本即将甜熟的车厘子吸水过多,不仅在树上撑裂,有些甚至在运输途中爆裂。果农毁约、产量大跌、成本攀升,那一季,徐兰一批货亏了12万美元。
风雨过后,是彩虹。那些年交过的“学费”,也让徐兰成长了不少。如今,徐兰不仅拥有自己的出口公司,还在2023年与同行合作成立了空运货代物流平台。她开始从产业链上游发力,整合果源、运输、报关等多个环节,搭建起更抗风险的“护城河”。现在,她的公司已经成长为四川最大的车厘子进口商之一,年交易额接近1亿元。
徐兰(左一)在智利车厘子园。受访者供图
生意场上有风有雨,生活中也难免波折和坎坷。2016年,徐兰在异国他乡遇见了她的人生伴侣。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次登山中,丈夫不慎坠崖,陷入重度昏迷。
“那段时间,我每天奔波在医院ICU、果园、包装厂之间,身心几乎要崩溃。”徐兰回忆。
最让她感动的是,当地合作伙伴没有催她交货,反而第一时间接过了所有业务。“你只管照顾好丈夫,其他不用管,有我们在。”他们说。
“是智利的医生救了我丈夫,是朋友撑起了我的生活,我是在友情和爱情中留下来的。”每次回忆起这段经历,徐兰总是感慨万千。
生意之外,是更动人的人情冷暖。这份“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情谊,是她选择留在南美的最大底气。
徐兰说,车厘子的生意像极了人生:开花、挂果,成色几何,谁也说不准。但只要有人愿意播下种子,等待收获的那天,这片土地就会充满希望。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