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夏时节,杭州临安上阳村千年古圆柏枝叶苍翠、舒展身姿,它有浙江“第一长寿树”之称,巍然站立2015个春秋。温州的一株古山茶也从濒死中“枯木逢春”,生于唐朝的它经过抢救今年重又绽放……一株株扎根岁月深处的古树名木,凝视四季更迭,守望世事变迁,与一代代浙江人相依相
初夏时节,杭州临安上阳村千年古圆柏枝叶苍翠、舒展身姿,它有浙江“第一长寿树”之称,巍然站立2015个春秋。温州的一株古山茶也从濒死中“枯木逢春”,生于唐朝的它经过抢救今年重又绽放……一株株扎根岁月深处的古树名木,凝视四季更迭,守望世事变迁,与一代代浙江人相依相伴。
何为古树名木?一般来说,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被称为古树,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景观价值或纪念意义的就是名木。浙江现存古树名木27.5万株。不久前,《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是世界上首个国家层面古树名木保护专门立法。不禁要问:在法治化的这一新阶段,我们如何善待古树名木,守护好“绿色国宝”?
宁波章水镇茅镬古树群公园 图源:“宁波发布”微信公众号
一、文化内涵如何看得见
古树名木其实不只是植物,还是“会呼吸的文物”。当前各地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日益重视,然而,碰到古树保护与城乡发展出现矛盾时,还有一些短视的做法,如违规搭建、地面硬化等,往往让古树生长受限,这与一种认识误区不无关系,就是把古树简单当作植物资源,而忽视了它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广元翠云廊考察时叮嘱说,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翠云廊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古柏林,夹道古柏高耸入云、林立成廊,更是古蜀道的重要路段,见证着秦汉以来的历史烟云。
有诗人说:“假如一棵树来写自传,那也会像一个民族的历史。”陕西轩辕庙的“黄帝手植柏”、山西的“洪洞大槐树”、山东曲阜“先师手植桧”,诉说着历久弥新的华夏文明。河北塞罕坝的落叶松、新疆戈壁的胡杨林,成为国家与时代进步的精神化身。
保护古树名木,毋宁说就是守护一段活的历史。这需要在呵护“绿色老人”生命的同时,精心挖掘古树名木的文化价值,传承好背后的人文记忆。一些地方将古树与古村落、古民居、古桥、古道、古代名人等有机融合,提炼古树名木的精神价值,使之成为充满温情的地标、可触摸的“绿色编年史”。
如何挖掘古树的文化内涵?浙江近年来的一个有益探索,就是系统保护古树所依存的文化环境,讲好古树故事,打造300多家各具特色的古树名木文化公园。比如,杭州吴山香樟古树文化公园中,触摸那些历经千百年风雨古老纹路,人们便可感悟树与城的共存共荣。宁波茅镬金钱松古树文化公园、金华义乌红峰村银杏古树文化公园中,人与树相映成趣、过去与现在巧妙连接,让越来越多的游客零距离感受古树的人文魅力。
游客在义乌市大陈镇红峰村银杏古树文化公园游玩 图源:“爱义乌”微信公众号
二、法律“保护伞”如何立得住
古树名木见证着时间的流淌,连接着过去与未来,饱含着深厚的情感与价值。我们要欣赏澎湃的生命力,也要努力为它们“遮风挡雨”。
过去较长时间里,古树名木保护常常面临束手无策的困境。由于缺乏明确的执法权和执行细则,对工程破坏、人为损坏等行为,管理部门能采取的手段不多,往往只能苦口婆心劝阻,威慑力有限。对此,近期实施的《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对非法采伐、移植、损害古树名木等违法行为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搞破坏就必须要付出“高成本”。同时,保护也不是要搞“一刀切”,完全“不能动”“不敢动”,《条例》还就分级保护、合理利用、文化传承等作了详细规定,挖掘利用古树的文化、生态、观赏等价值更有底气,讲好古树故事更加“有话可说”。
从具体实践看,《条例》的落实还需要解决一些难题。我国境内古树数量多、分布广,破坏古树的违法行为多发、类型多样,法律规范落地生根如果只依靠林业部门,难免“双拳难敌四手”。实际上,不少法律职能需要公安、检察、法院、住建、宣传等部门“齐头并进”、协同发力。
比如,在临安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杭州通过建立行政与司法双层保护,以及“林长+法官”等长效联络机制等,打通古树保护的各个环节,解决了长期以来古树保护管理难、取证难、惩治难的问题。
临安天目山古柳杉“大树王” 图源:“杭州文广旅游发布”微信公众号
三、“疑难杂症”如何破得了
每一株古树名木,以顽强的生命力熬过岁月风霜,与今天的我们相遇,是何等不易。若想切实保护好古树名木,就要像守护传家宝般珍惜它们。
许多古树虽然长寿,但受到环境改变、病虫害等一些因素影响,还是会生病和死亡。让古树名木都能“老有所依”,离不开更智慧的监管和更精细化的养护。比如,浙江实现古树名木信息“上云”,通过“浙江省古树名木地图”,可实时查询、监测及智能管护,保障古树名木健康长寿。
如果一些古树名木还面临着“疑难杂症”,就需要“一树一策”的精准保护,让一些濒危或长势衰弱的古树名木得以重现枝繁叶茂。
比如,陕西有5株5000年树龄的古树,技术团队专门给古树做“健康体检”,让这些见证中华文明的古树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浙江“普陀鹅耳枥”极为稀有,目前世界仅存1株野生植株。几代林业工作者为此开展了艰辛的种苗繁育技术研究,甚至种子还搭乘天宫一号飞向太空育种。原先被称作“地球独子”的普陀鹅耳枥,如今“儿孙满堂”,成功人工繁育4万余株。
普陀鹅耳枥 图源:“浙江发布”微信公众号
四、体验场景如何活起来
今年,某地“孤独的树”意外走红。众多年轻人慕名前往,争相与树合影。有人调侃,这棵孤独的树已经热闹得一点都不孤独。
树木以绿荫惠及众人,更以生机滋养心灵。当古树名木成为城市IP,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它们所承载的情感价值,无疑也会让文旅场景更加鲜活。比如,浙江天台国清寺那株清绝高洁的隋代古梅,早已成为这座千年古刹的代言人,吸引着无数游客一赏再赏。苏州拙政园里文徵明手植的紫藤,像一串串紫色流苏,低语着江南园林文化的典雅,也让许多人“种草”,甚至专程从外地赶去“打卡”。
让古树名木从“静态遗产”变为“活态场景”,需要构建保护与共生的良性循环。让老百姓在古树名木保护中有更切实的获得感,才能形成持久的内生动力。
比如,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有近8万株百年以上的古香榧树,许多家庭都从事香榧相关产业。当地不断延伸香榧产业链,生态旅游规模也逐年壮大,让这一古树名木在保护中转化为村民的“致富树”。各地丰富多彩的古树名木,在生态、文旅等方面还有许多潜力空间,期待有更多活化利用的创新,激活新型体验场景,让群众生活与古树名木真正和谐共生。
在绍兴占岙村,守护香榧的六代人与给香榧树写生的孩子在“中国香榧王”下合影 图源:潮新闻客户端
五、社会“交响乐”如何奏得响
古树名木里藏着时光里的故事和老百姓的乡愁记忆,是所有人共同的绿色财富,保护的“大文章”归根结底还是要全社会来“作答”。
这就好比合唱,不能有的唱,有的不唱,相互配合才能奏出悦耳动听、扣人心弦的旋律。政府的角色重在“找音准”“不跑调”,把准方向,兜住底线,具体的音节要靠大家来“合奏”。比如,不少古树的根系已经深入百姓的房子底下,枝干与墙体相互嵌套,或是古树已经与老百姓生活环境融为一体,自成一番风景。老百姓打心底里呵护,绿色的“活文物”自然保得住、保得好。
那么,如何吸纳更多力量参与?近年来比较突出的一个探索,是引入商业保险,为古树名木领取“养老金”。比如,浙江多地创新推出古树名木综合保险,这既让古树名木保护少了后顾之忧,也让老百姓的利益有所保障。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对于“绿色国宝”,今天依然需要我们一以贯之地精心照顾,把古树名木继续一代代“交接”下去。这接续传递的,不只是一片片绿荫,也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还有一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或许,这既是我们对自然的敬畏,也是对后代和未来的深情。
来源:中国蓝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