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欧洲到中东,中国插混汽车销量激增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0 08:21 1

摘要:欧洲市场是中国车企“插混攻势”的首个“试验田”。根据市场研究公司Dataforce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品牌汽车在欧洲注册量同比增长78%,达到创纪录的15万辆,市场份额攀升至4.5%。值得注意的是,纯电动汽车占比有所下降,而插混车型销量同比激增368

本报驻埃及、德国特派特约记者 黄培昭 青 木 本报记者 王 冬

当前中国汽车产业正经历一场出海的多元化转型,在各大自主品牌近来公布的出海“战报”中,插电式混合动力(插混)技术成为撬动海外市场的关键杠杆。凭借高性价比、长续航里程和灵活的动力解决方案,中国车企的插混汽车在欧洲、中东等市场掀起一股热销的浪潮。不少行业人士表示,这一现象的背后,既有中国汽车品牌对海外市场痛点的精准洞察,也折射出中国汽车工业以电驱动技术突破为要点,实现产品从技术跟随到创新引领的跨越。

在欧洲与中东“收割”好口碑
欧洲市场是中国车企“插混攻势”的首个“试验田”。根据市场研究公司Dataforce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品牌汽车在欧洲注册量同比增长78%,达到创纪录的15万辆,市场份额攀升至4.5%。值得注意的是,纯电动汽车占比有所下降,而插混车型销量同比激增368%。比亚迪在这一战略中表现尤为突出,根据比亚迪公布的数据,4月,比亚迪在西班牙、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德国等欧洲14国以11123辆的销量成绩,大幅领先特斯拉的6253辆,而这离不开混电的功劳。
柏林比亚迪门店的销售经理维利希对《环球时报》特约记者表示,德国消费者面对欧洲多国取消针对纯电车的补贴、充电基础设施不足以及高昂电价感到焦虑,而插混车型完美解决了续航与充电难题。以一款中国品牌的插电式混动轿车为例,其超过1000公里的综合续航、4万欧元左右的高性价比价格以及6年整车保修、8年电池保修政策,让德国消费者在“环保理想”与“实用需求”间找到了平衡。这不仅冲击了欧洲本土品牌,更对日系品牌的混动优势构成了挑战。
在中东市场,中国汽车品牌的插混车型热潮则呈现出另一番图景。在阿联酋Ali & Sons展厅,销售人员哈立德告诉《环球时报》特派记者,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当地消费者对奇瑞、比亚迪等中国品牌插混车型的兴趣显著上升,在他看来,丰富而个性化的智能配置以及超高的性价比是中国品牌相比日韩品牌的核心卖点。
还有巨大增长空间
去年10月,欧盟成员国投票通过对部分中国品牌电动汽车征收最高35.3%反补贴税。由于插混车型未被列入此次加征关税的范围内,一些中国车企开始调整对欧出口策略。有业内人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中国车企对欧洲市场的插混出口就开始抬头。
德国汽车经济学者明格尔斯对《环球时报》特约记者分析称,在混动汽车领域,日本企业无疑是全球的先行者。中国插混汽车技术以电驱为核心,与日系基于燃油车的混动系统形成差异化竞争,而当前欧洲汽车市场混动汽车的渗透率仅不到10%,还拥有巨大的增长空间。明格尔斯表示,中国混合动力汽车在欧盟等市场销售大涨,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性价比高;其次,中国品牌的车型往往能提供更广泛的智能娱乐功能,而且设计更时尚、更现代。
沃达福数字汽车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翔19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欧洲到中东,中国插混汽车出海的爆发绝非偶然。从技术层面看,中国企业通过“以电为主”的架构,进一步实现了动力效率与成本的平衡。“与日系混动依赖燃油技术路径不同,中国插混技术则更接近纯电驱动的逻辑,这使得车辆在纯电模式下可行驶更长距离,同时保留燃油补充的灵活性”。中国的插混汽车不但技术水平高,而且很多车型的综合性价比已经超过了燃油车。例如在上月的上海车展上,某国产品牌的插混车一箱油可以跑2000多公里,而燃油车最多只能跑1000公里左右,油耗也是插混汽车的3倍到4倍。
张翔进一步分析称,从市场层面,全球充电基础设施的滞后为中国插混创造了独特机遇。欧盟和美国的新能源充电桩“车桩比”远逊于中国。根据乘联分会整理的中国充电联盟的数据分析,近年来,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快速发展,已建成世界上数量最多、服务范围最广、品种类型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目前按照1个公用充电桩等于3个私人充电桩测算,中国2024年增量市场的纯电动车车桩比已接近1∶1。充电焦虑迫使不少欧洲消费者转向插混。此外,中国国内产业政策对纯电与插混的“一视同仁”也为车企技术路线选择提供了自由度。这种多维优势叠加,使中国插混车型在海外市场形成“降维打击”。
迎接新的竞争态势
中国插混汽车在全球多个市场“狂飙突进”的同时,一些新的竞争态势也在逐渐形成,对中国车企发出新的“考题”。德国Ecomento网站报道称,在欧洲市场,日系车企正在混动领域发起反击——丰田2025年一季度在欧洲售出25.8万辆插混车型,同比增长155%,其插混技术虽基于燃油平台,但凭借品牌认知度与成熟供应链仍占据优势。目前全球80%的混动车市场由日系品牌占据。德国《世界报》预测,2025年全球混动汽车销量将创新高,一场全球范围的竞争刚刚开始。
明格尔斯表示,这意味着全球混动汽车的市场潜力仍然巨大,变数也依旧存在。中国品牌汽车在保持高性价比的同时,要继续加快技术创新,构建更加完善的服务网络。
据以色列媒体“globes”报道,2025年前4个月,中国品牌在以色列汽车市场份额创历史新高。不少消费者对这些中国车的性价比表示认可,但希望在售后服务和零配件供应方面有所改善。有阿联酋和沙特的消费者反映,中国汽车品牌的官方授权服务中心数量略显不足,导致维修成本高企。
沙特首都利雅得一位购入中国插混汽车的车主告诉《环球时报》特约记者,新车的城市通勤低油耗表现令人满意。但他也坦言,在维修保养过程中,一些零部件需从中国订购,导致维修周期过长。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对进口车辆的政策和法规各异,中国车企在进入这些市场时,需面对复杂的认证和合规流程,增加了运营难度。
为克服上述挑战,中国车企正在积极寻求本地化战略。例如,比亚迪近日出资1000亿美元,在土耳其投资建设年产15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工厂。奇瑞等品牌也在寻求与当地经销商合作,建立更完善的销售和服务网络。

来源:环球时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