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张奎:随笔桂东北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0 08:15 2

摘要:出肇庆,入贺州、柳州、桂林,不绝于途的奇山幻水,云横雾罩。数亿年前地壳的隆起与沉降,塑造出桂东北地区的万峰成丛、河流沟壑、塘口盆地、阡陌旷野。

随笔桂东北

文 | 张奎

出肇庆,入贺州、柳州、桂林,不绝于途的奇山幻水,云横雾罩。数亿年前地壳的隆起与沉降,塑造出桂东北地区的万峰成丛、河流沟壑、塘口盆地、阡陌旷野。

千百年来,人们在大桂山、大瑶山美丽而又贫瘠的喀斯特岩层上土里刨食,深耕出属于自己的基因密码。

李商隐的“一岁林花”

临近广西平乐,我想到赣东北乐平,一个平乐,一个乐平,都是戏曲之乡。在中国,有许多地名,它们把汉字调个个头,便有不同的风土、各异的风情,比如:吉安、安吉,开封、封开,信阳、阳信,昌都、都昌。

平乐,今天桂林市下辖县,地处南岭都庞岭支脉,我去平乐正值五月,烟霭飘渺、雨意稠浓,峰林环野,水抱城流。

三国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建县平乐,距今1760年。唐时取城西昭岗潭名,置昭州。

公元847,唐大中元年,一生沉浮于“牛李党争”旋涡的李商隐受桂管防御观察使郑亚之邀,成为帐下幕僚。

郑亚,字子佐,唐元和十五年(820年)擢进士第,聪悟绝伦、文章秀发,深受当朝宰相李德裕赏识,累迁刑部郎中、谏议大夫、给事中,被视为李氏同党。其后,德裕罢相,受牛党打压,贬谪桂林剌史。同样的遭遇,萌出对李商隐的惺惺相惜。不久,郑亚在自己的权力范围內,指派李商隐代理昭州郡守。

此时,眼前一派与中原北地风格迥异的青峰碧水,让离开长安远途4700余里的李商隐感到了一份难得的轻松与快意。

沙岸竹森森,维艄听越禽。

数家同老寿,一径自阴深。

喜客尝留橘,应官说釆金。

倾壶真得地,爱日静霜砧。

《江村题壁》

昭州治所,漓江、荔江、茶江三江会流,系舟登岸,入村探访,不禁诗兴上头。

这是李商隐上任昭州,离开阳溯进入平乐的首次沿途观察与体验。

在收获蜜橘的季节里,村中只剩下闲谈聊天的老者,后生们则在山里忙着釆收金桔,热情的村民请来客品尝新橘,畅饮地道的农家土酒,安享秋日里纯净的暖阳与静谧。

但这种良田美池、民朴风淳的景象,很快在诗人的眼中消失了。

桂水春犹早,昭州日正西。

虎当官道斗,猿上驿楼啼。

绳烂金沙井,松干乳洞梯。

乡音殊可骇,仍有醉如泥。

《昭州》

这不仅是李商隐深入昭州见到的人去屋空的破败荒凉,更是没落晚唐的夕阳残景。

当然,对于长期生活在中原地区的李商隐,当耳闻目濡当地与中原风俗和文化大相径庭的多民族地区奇风异俗时,也不免感到费解与忧虑。

鬼谑朝朝避,春寒夜夜添。

未惊雷破柱,不报水齐檐。

虎箭侵肤毒,鱼钩剌骨铦。

鸟言成谍诉,多是恨彤幨。

《异俗》其一

户尽悬秦网,家多事越巫。

未曾容獭祭,只是纵猪都。

点对连鳌饵,搜求缚虎符。

贾生兼鬼事,不信有洪炉。

《异俗》其二

那是一幅奇山异水,淫祠尚鬼,巫蛊盛行,民智未开,民生颓废,一地鸡毛的社会画卷。

“乡音俗可骇,仍有醉如泥。”,乡音粗俗可怕,还有烂醉如泥的汉子。“鸟言成谍诉,多是恨彤幨。”百姓操着难懂的各种方言,举着成堆的诉状,多是对官吏的憎恨与控诉,彤幨,官吏车马装饰,是那个时代权势的象征。

走在平乐县城下关,长近一里的街道,几乎完整保留着数十年前的建筑样式和格局,家家门店仍是七、十年代供销社木架玻璃柜台,仿佛时光在这里停滞了半个世纪。

我撇进了一家挂着生资公司陈旧牌匾的茶叶店,与店主陈勇一边试茶,一边聊天。陈勇与我岁数相仿,是个老平乐。

从唐大中二年至大中三年,诗人任职昭州大约一年,除去旅途与奉命差事,昭州履职不过数月。这一年郑亚再次失势,贬往循州(广东龙川县),诗人最终失去靠山,只得收拾行囊,告别广西,从此昭州梦断。

老陈说:李商隐写在昭州的诗并不好懂,难以口口相传。

我忍不住试析《异俗》其二。

家家悬着渔网,户户都重巫术。从不在渔汛之前獭祭,以期一年渔事顺利,任由毫猪横行。用排线挂饵钓大鱼,擒虎靠巫术求符。读书人都热衷巫蛊之术,不信儒家的正统思想。

很难说,我的译文是否能还原诗人的本意,但至少可以断言,这样的诗句对于常人理解流传不是易事。

在我工作生活多年的赣东北铅山县,同样有一首唐代诗人王驾的《社日》诗:

鹅湖山下稻梁肥,

鸡栖豚栅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

年画一般展现富庶安祥的农家风情,在铅山广大的鹅湖山麓,无论老者小儿,都能够轻松吟上两口。

距平乐县城30多公里的青龙乡月亮山,喀斯特溶洞坍塌形成,状如一弯上弦月,山体三峰耸翠,形如笔架。山下紧挨自道村,广西莫氏世居于此。

新禾初栽、香芋抽叶、慈菇飘荡的水田旱地之间村道上,立着廉泉亭。

187年后,北宋大臣梅挚谪贬昭州,那时的昭州“天气炎热,地气卑湿”瘴气最重。其间,梅挚常常身着便服,带着随从,走访各地,来到郡塘龙山时,饥渴难耐,有村民以瓢饮粗食相邀,梅挚婉拒盛情,手指井水:远涉山川临宝地,只求一瓢饮。并留下《五瘴说》,从自然之“瘴”到官场人性贪腐之“瘴”,身体力行除弊布新,开化民心。

六十多年前,郭沫若登桂林榕树楼,写下“榕树楼头四壁深,梅公瘴说警人心”。

我爱昭州路,

优游不险崎。

九疑通舜野,

八桂绕秦祠。

亭堠相望处,

渔椎有让时。

政无牙虎斗,

莫信义山诗。

《昭潭十爱》之一

这是梅挚主政昭州看到的大好山水、政通人和、风淳民安的新景象。

而187年前,志向未酬,落寞昭州的李商隐写下《即日》。

“一岁林花即日休,江间亭下怅淹流。”、“金安忽散银壶漏,更醉谁家白玉钩?” ,“一岁林花”正是诗人昭州岁月尚未结果,便已零落的写照。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一位吟诵着:“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天才诗句的晚唐巨匠,短短四十六年的人生轨迹,都行走在朋党倾轧、郁郁失志的荒径野路上。

主政昭州是诗人政治生涯最高光的时刻,却是大唐盛世行将落幕的尾声。

站在茶江对岸,今天的平乐城临水的民居建筑,尽管早已将钢筋混凝土替代了木质材料,但依然保留着吊脚楼的形制,在城外峰丛林立、烟笼雾罩的背景里,闪烁着几分古意。

因为李商隐,平淡无奇的古昭州、平乐城,在我的眼中,意味犹长。

榕津“戏窝子”

中国桂剧出桂林,桂林桂剧自平乐,平乐桂剧源榕津。

两百年来,在平乐的奇峰秀岭,村村寨寨,一年四季长袖飘飘,呜呜哇哇,刀枪剑戟,各路戏班走村进镇,锣鼓一响,粉墨登场。

桂剧俗称桂戏或桂班戏,明代中叶以后,桂林一带开始流行昆山、弋阳、乱弹等声腔,清乾嘉年间,徽班兴盛,引入皮黄腔调,至嘉庆、道光时期(1796—1820年)逐渐形成真正代表岭南桂北气息的传统剧种。

尤其是经过桂剧大票友唐景崧(1841—1903年)编辑桂剧专集《看棋杂剧》四十种,以及剧作家欧阳予倩抗战时期新编、改编了一批剧本,桂剧得到广泛传播,逐渐跻身我国十大戏种剧种之列。

剧种的繁荣,离不开有实力的票友、发烧友的热心相助。

榕津人廖保龄打小练得一身武艺,骑马射箭样样精通,同样也是桂剧的铁杆戏迷。年轻时与主将陈嘉驻守镇南关一带(今友谊关),机智勇敢,重伤不下火线,配合萃军冯子材取得中法战争“镇南关大捷”。功成名就,告老还乡,光绪三十三年(1907)春,独资延请桂林名伶林秀甫、刘吉甫、周宝龙等开办“芙蓉祠馆”(平乐第二桂剧科班),专门培养桂剧新秀。

直至民国时期,桂林民众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没到榕津唱过,不能说是好剧团。

如今,千年巨榕树下,魁星楼“履泰通津”门前,整修一新的古戏台,仍然是当地人逢年过节看戏听曲的“戏窝子”,戏台中央悬挂匾额:洞若观火,人情世故看在眼里,生活百态尽在戏中。

古镇榕津,始建于宋绍兴元年(1131),地处广西桂林、贺州钟山、恭城、平乐三县中心。坐落于漓江的两条支流榕津河、沙江河交汇点上,北向桂林,南抵梧州,东达广州。

便利的水路交通优势,使得这里从渡口立圩,渐成古榕成群、塘泽密布、青砖黛瓦、飞檐画栋、街巷纵横、店铺林立“十榕九井八桂十三塘,两河一渡三上岸”的岭南商贸水乡,是水运时代桂东地区盐商云集的内河港。

走进古镇,一条沧桑古街基本保存完整,街道两侧分布着砖木结构骑楼,魁星楼、古戏院、粤东会馆,似乎还能听到当年车流马嘶、摩肩擦踵的烟火市声。

这里历来以榕树高大、众多、奇特著称,又濒临渡口码头,因此,人们为这座古镇起了个好听的名字—榕津。

从赣东北“樟”的世界到岭南“榕”的王国,能够强烈感受到不同地域的人们对不同家树的崇敬与情怀。

榕,植株高大,独木成林,绿云如伞,正是远离故土的客家人的精神象征和心理期许。

榕津,千年古榕遍布,被人们称作:华夏第一榕。

榕津人爱榕,将情感渗入骨髓。人们把最具代表性的十株古榕,分别取名“福秀”、“香秀”、“运秀”、“红秀”、“连秀”、“菜秀”、“财秀”、“子秀”、“平秀”、“春秀”,即使胸围六米,高二十余米的“春秀”毁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洪水,九十年代榕津人又在原址上补种一株,留住“春秀”青春动人的样貌。

榕津的榕是榕津人的女儿,个个明眸皓齿,风姿绰约。

坐落于黄金水道的榕津古镇,四水归檐,犹如宝盆,宋代时,大批闽、赣、粤、湘商家涌入,成为桂北商贸大集。

古镇布局融合了榕津人建筑风水的理解和营城智慧,状如巨弓,城中所有小巷直指虎山,以护佑古城长治久安,榕津又有了“张弓射虎”的别名。

三百年前,粤东水上人家沿水路进入桂北,与他们一同进入的还有水上人家的精神信仰,妈祖文化。榕津妈祖庙,据说,在桂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

榕津居民古昌明告诉我,榕津妈祖节年年小庆,三年大祭。

每临3月22日妈祖生日,榕津乡民都会抬起妈祖神像出巡,伴随着潮汕英歌舞、桂剧、彩调的欢快,扣肉、马蹄糕、油炸粑粑浓香,文旅搭台,经济唱戏,已成为榕津今天的一道彩色美景。

说到桂剧,古昌明面有傲色。榕津至今保存着一面民国初年古镇公产大铜锣。大锣主要用途,打醮、唱戏,由于音质浑厚敞亮,自带钢音,被桂剧艺人视为珍宝,誉为“上锣”。

呜呜哇哇,刀枪剑戟,长䄂飘飘,吹拉弹唱。“戏窝子”榕津,“广西第一锣”既是标配,更是桂剧戏韵流芳、八桂佳音经久不散的魂。

鹿寨争渡

因为唐代诗人王维,鹿砦成为饱含诗意的地名。

《康熙字典》释义:砦通寨,山居以木栅,又垒也,通作柴寨。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釆药去。

短短数言描绘了鹿砦山间傍晚时分的空谷传音,禅意飘渺,犹如淡墨旧画,成为山水诗典范。

王维的鹿砦出在终南山辋川别业。

我去桂东北,第一次听闻,柳州市下同样有一个叫作鹿寨的县。

585年前,明永乐永福知县郑曦始建牛摆堡,堡南五里耸峙六峰,形似鹿角,将六寨山改鹿寨山。明正统五年(1440)牛摆堡更名鹿寨堡。1952年,雒容、中渡、榴江三县合并,立鹿寨县。鹿寨山下,自古流传这样一首民谣:“鹿山六角头,狮子把门楼。仙人牧鹿地,世代不忧愁。”,仿佛神仙居所。

距鹿寨堡五十里之遥的中渡镇,建镇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65年的三国东吴,是更早于牛摆堡的鹿寨文明发祥地。

中渡,地处鹿寨、永福、融安三县交界,发源于桂林市临桂区宛田瑶族乡横岭界洛清江,自北向南蜿蜒起伏275公里,纵贯临桂、永福、鹿寨青岭碧野,汇入柳江。

鹰山之下,洛清江畔,走水路上接桂林,下通柳州,借助便利的水运交通,人们可以跨越喀斯特地形的幽深险峻,水上码头中渡,成为岭南一方军事、经济重镇,盛衰沉浮千年。

县志记载,清初设巡检司,又升中渡厅。因上有旧县渡,下有新县渡,中有横水渡,热闹非凡的横水渡,不经意间,成为人们口中简便易记的中渡。

中渡古镇分有东、南、西北四条街,街头分置四座城门,城内古民居、老商号、客栈遗迹,依然沐浴在初夏阴晴不定的余辉中。

古镇中心,始建于清代中期的古民居群,青砖灰瓦,木质构架,呈现桂东北地区岭南建筑风格。中渡县政府旧址、参议会旧址、粤东会馆、罗公馆、嘉盛商号、武圣宫、钟秀杰故居,透露出古镇百余年前繁华过往。

1912年民国元年,国民政府在中渡设县,1932年,中渡南街人钟秀松成为中渡县知事,这位孙中山中国同盟会最早会员,上任后,力扫政府积弊,废除苛捐杂税,晚年家乡设馆,授业为乐,留有《劝学新篇》、《鹰山山房集》,撰《义渡记》勒石东门洛江码头。

古镇地处汉族人口与壮、苗、瑶等南方少数民族杂居之地,民俗风情相互交融。

香桥仙境、响水瀑布、鹰山挂月、洛江春汛、西眉烟雨、东岭晴岚、龙潭秋月、独秀凌霄,“中渡八景”,是生活在374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中渡人攥在手里的一张张立体的山水名片。

而更让中渡人津津乐道的是传承千年的“和家宴”,和家宴源自“吃和饭”,每当庙会,便会邀集本乡或坊间“合得来”的邻里故人,张灯结彩,摆起桌龙呼朋唤友,共享美食。

如今,“和家宴”这项扎根中渡沃土,经久不衰的传统民俗乡风,已成为中渡文旅推广的重头戏,吸引着八方游客前来品尝与分享。

行走中渡洛江码头,有乡民告诉我,洛江是一条“会开花的河”。码头上生长着两棵植株繁茂的千年黄葛榕,因为深藏着凄美的爱情故事,当地人也叫它们“相思榕”。

早年,我游历云南丽江宁蒗泸沽湖,见到过这种被称为“水性杨花”的植物,在雪山蓝天之下,洁白的花瓣,鹅黄的花蕊繁星点点,随波荡漾,堪称梦境。

“水性杨花”,学名海菜花,水清则盛,水污则败,生长条件苛刻,在曾经繁花摇曳的高原湖泊云南昆明滇池、石屏玉龙湖、玉溪杞麓湖,早已不见踪影。

而在中渡洛清江上,每临三、四月份都会如约而至,成为古镇一道动人风景线。

这样的景象,无不让休养生息在中渡古镇的人们感到自豪。

山明水净,空气清澈。中渡,仿佛从历史深处款款走来的岭南女子,既保留着厚重的原生气息,又漾动着新的灵动与活力。

古镇居民覃国松说,如今古镇每天都会有不少游客往来,尤其春季,许多游客往往奔着白云映水千朵影的海菜花打卡留影。

为留住一江清波,鹿寨人倾尽心力开展洛清江水环境综合治理、生态沟渠建设、污染底泥清理,为“水质风向标”海菜花,描绘出一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理想图景。

老覃也有些遗憾,只是你来的晚了,错过了花季。要观赏到海菜花的美丽,须等到来年。

清代道光鹿寨诗人罗绕典曾有一首《洛江晚渡》:

一叶扁舟泛碧波,

夕阳影里听渔歌。

行人争渡喧沙岸,

隔水人家烟火多。

与唐代诗人王维不同的是,辋川的鹿砦不食烟火,岭南的鹿寨却是人流交织、烟熏火燎、满满的人间酸甜苦辣咸。

一眼千年,依然故我。

张奎,韶关、上饶两地穿梭,记录行走,自由写者。

来源:干爽的高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