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东省邹平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成立于2007年1月,是滨州市同级医院最早独立建科的重症医学科室。病床从10张到现在的37张,从医师3名、护理人员9名到医师15名、护理人员45名。

山东省邹平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成立于2007年1月,是滨州市同级医院最早独立建科的重症医学科室。病床从10张到现在的37张,从医师3名、护理人员9名到医师15名、护理人员45名。
18年来,邹平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由无到有,由弱到强。业务从早期的全麻术后患者为主,拓展到以收治重症感染、重症循环、重症呼吸、重症产科、重症创伤等多脏器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为主,外转患者因此减少35%。年收治患者量从不到200人次增加到600多人次,在全市仅次于市级医院,在县级医院中体量最大。
01
看家本领
2008年7月,ICU被国务院列为临床医学二级学科。作为县域健康守门人的邹平市人民医院,ICU的发展迫在眉睫。2010年,还是住院医师的高涛,被派往北京朝阳医院ICU进修学习。北京朝阳医院重症医学科创建于1985年,是全国较早成立的ICU,还是首批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在这里,高涛见识了高超的技术水平与高效的管理流程,也养成了严谨与细致的好习惯。时至今日,他每天查房都会系统评估患者脏器功能,详细研判影像、化验等检查结果论证病情变化。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监测设备的应用,监测更加精准、即时,抢救也更加高效。比如,以前查看患者休克情况是否得到改善还要去床旁盯着尿袋,看着一滴滴尿液流下来才能安心。现在有了更加精准的手段,如PiCCO(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重症超声、USCOM(超声心输出量监测)等技术,可以动态监测患者的心输出量等血流动力学指标。
即便如此,高涛始终未放松对医学理论与临床技能的钻研。他认为,设备再先进也只是辅助,唯有扎实的功底与敏锐的判断力,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危急时刻做出最精准的决策。“抢救理论与技能,是ICU医生的看家本领,是守护患者生命疆土的‘万里长城’”。多年来,在高涛的带领下,ICU团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学习氛围。每周一是固定培训时间,18:30的重症医生办公室,夜班交接后下班的医护人员简单吃过晚餐,就开始了每周的科级培训。
除了三基三严与重症必培内容外,呼吸治疗与呼吸力学监测、连续性血液净化(CBP)、重症超声诊疗、肠内营养等十余项科室优势项目都是培训内容。每天晨会5-10分钟的小讲课,一天讲明一个护理要点也是培训的常驻内容。近年来,随着ECMO等尖端技术在县域医院的落地,过去需要转诊的危重患者,如今在家门口就能获得高水平的生命支持。刘女士(化名)就是受益者之一。
2025年1月,60多岁的刘女士因突发心跳呼吸骤停,经心肺复苏后恢复自主心律,但仍处于昏迷状态且血流动力学极不稳定,血压难以维持。在ICU经过综合评估后,高涛决定启动ECMO治疗。目前邹平市人民医院ICU是全县唯一获得ECMO操作资质,可开展ECMO治疗的医疗单位。在高涛组织下,凌晨紧急协调上级医院资源的同时,由ECMO项目负责人崔永凯等医护人员在半小时内完成彩超评估、置管及ECMO上机,患者血压、血氧迅速改善,未再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最终患者转危为安。“现在科室的技术与日俱增,多少技术都是以前从来不敢想的。”护士任琳琳也是ICU的元老之一,这些年,她见证并参与了科室的发展,因此感触颇深。以前监护室患者大部分使用呼吸机,无法经口进食,通过胃管又容易引发返流等并发症。后来ICU引进了肠内营养护理理念,通过“鼻肠管”把营养流食直接输送到患者肠内,帮助昏迷患者“吃”到最有利身体机能恢复、最易消化吸收的“流质饭”。曾有一名重症胰腺炎患者需要禁食,时间长了又容易导致营养不良。作为肠内营养专科护士,任琳琳为患者添加肠内营养液,既避免胃管喂养的返流风险,又减少对胰腺的刺激。三周后,该患者白蛋白水平回升,水肿消退,胰腺炎治愈后,拔除鼻肠管康复出院。
ICU的发展,离不开每位医护人员的点滴积累。从新手到专家,从生疏到娴熟,他们在无数个夜班中打磨技术,在一次次抢救中淬炼心态。到ICU的10年里,青年医生吴昭的成长有目共睹。他回忆,一开始还以为重症医学是内科,就是开药用药,但很快他发现,ICU的医嘱单比外科的手术刀还要慎重,还要沉重。在他眼中,重症患者的诊疗思维有点像拼图:休克同时有心衰,既要快速补液又要控制总量、滴速,除了监测血压、心率、脉搏、尿量外,还要床旁超声实时监测心功能;严重的感染性休克必须足量足程应用抗生素,但也要兼顾肝肾功能和耐药菌的出现。更不用说重症患者各种基础护理、专科护理不到位引发并发症带来的一轮轮新失衡,比如皮肤压疮感染,就有可能让持续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抢救前功尽弃。如今拥有15名医师,45名护士的邹平市人民医院ICU得到了全院其他科室的信任,也收获了行业的认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齐鲁重症联盟”成员单位(2024年获得齐鲁重症专科联盟最佳协作单位)、山东省立医院“重症联盟”成员单位、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重症医学联盟”成员单位、黄河三角洲“重症医学专科联盟”成员单位,滨州市工人先锋号、青年文明号、滨州市“两好一满意”优质服务品牌,山东省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精诚大爱奖”……这些是荣誉也是激励。02
春日暖阳
ICU厚重的大门,将患者与家属暂时分离,也为医护团队筑起一道专业与责任的屏障。在这里,"慎独"不仅是对技术的极致追求,更是无人监督时仍坚守的人文关怀。用护士长王翠的话说:无论门外春夏秋冬,在门内都要让患者与家属感觉到春日暖阳。
在ICU,规范与细节是刻进大家思想行为的基因。护士站的“每日必查清单”是交接班时必须核对的。这个清单从2018年设置到现在7年来,由10条增加到22条,每一条都是护理患者的经验与教训所得。单说里面的“基础护理交接”条目,每一项都具体而实用:出入量要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痰的颜色要用色卡比对标注,牙齿有缺失要有牙序空缺示意图,已经活动但还没脱落的牙齿要系上细绳防止脱落坠入气道或食道引发呛咳窒息;意识、精神、瞳孔大小、四肢肌力、足背动脉搏动……因为患者多为复杂性、多脏器衰竭与综合性重症,所以护理记录单上记录的病情变化指标都是细之又细,慎之又慎。为了确保规范,科里的每项操作都有“参考书”。王翠翻开《ICU护理操作规范》:呼吸机管路冷凝水倾倒前必须轻拍三下,防止液体倒流引发肺炎;三种形状的胶带分别对应早中晚三次护理;就连一个小小的床头抬高,也有规范步骤……每周三次、每次15分钟的探视,是患者家属唯一看到患者的“黄金时段”。如何让家属们在这短暂而宝贵的15分钟里最大限度了解病情、亲近患者、平抚顾虑,ICU医护人员也是费了脑筋。首先,护士指导并帮助每一位探视家属规范穿戴好探视服与帽子、口罩、鞋套,确保最大限度减少感染;在床前简单回答每位家属对病情的询问,甚至安抚部分家属的情绪;结束探视后,不仅要归拢好所有带进来的食物、衣物及带有亲情唤醒、安抚功能的卡片、音频、视频或物品,还要耐心交待再次探视时需要准备的物品与注意事项。护士们形容这短短的15分钟里,身心紧张忙碌程度不亚于一场短平快的“紧急抢救”。尽管所有接待人员都是“一身汗”,但只要家属们都表示放心和满意,就觉得怎么累都值得。“制度是硬的,人情是软的”。王翠说。
80岁因脑出血入住ICU的李大爷(化名)生日这天,在家人的强烈申请下,科室经过充分商议和准备,允许三个子女同时探视。当大女儿把带着“寿”字的蛋糕举到李大爷眼前,放着重孙、重孙女唱的生日快乐歌时,李大爷睁开了许久没睁开的眼睛。管床护士小陈虽然知道这只是基本的脑干反射,并非真正意识的支配活动,但依然按下了手机快门,为家人们记录下这温馨的时刻,让他们能为无法探视的家人们分享这“神奇”的瞬间。看着父亲床旁护士们准备的有“早日康复”字样的气球,看着老父亲清洁的身体,小女儿不禁哽咽:“谢谢你们替我们子女尽了‘孝’道,把我父亲照顾的比我们都仔细,你们真的太辛苦了、太让我们放心了”。
在ICU,生与死的界限具象为监护仪上闪烁的曲线、呼吸机规律的嗡鸣、以及护士深夜记录尿量的沙沙笔声。这里的技术与人性交织成独特的医疗哲学:当ECMO团队顶着星光救治危重患者时,他们在与时间争夺生机;当护士为终末期患者擦拭身体、调整体位时,他们用温柔守护最后的尊严。从精准计算营养液的毫升数到轻声安抚清醒患者的恐惧,医护人员始终践行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医学真谛,让生命无论走向康复还是终点,都能保有应有的温度与体面。内容审核一审:赵鑫娜二审:张园园三审:梁 蕾


—End—
版权声明
本公众号注明原创的内容权利属于本公众号所有,未经公众号授权,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包括但不限于截图、复制、传播、展示、转载、摘编等)。如需授权请在本微信文章下方留言,已经获得公众号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者来源。否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点赞
来源:县域卫生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