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医院违规操作,乱象背后到底是谁之过?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0 08:47 2

摘要:近年来,服务产业迅速发展,厨师、外卖员、月嫂等职业人数规模逐年壮大,健康证则成为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的“防火墙”,可以帮助用人机构了解持证人健康状况,从而起到预防传染病传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规定,从事食品生产经

原创 好医生-段欣雨

近年来,服务产业迅速发展,厨师、外卖员、月嫂等职业人数规模逐年壮大,健康证则成为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的“防火墙”,可以帮助用人机构了解持证人健康状况,从而起到预防传染病传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规定,从事食品生产经营、公共场所服务、幼托保育等五大行业的从业人员,必须办理健康证,证件有效期为一年。

近日,央视新闻曝光了健康证办理过程中的种种乱象。有些机构体检项目“缩水”,从缴费到拿证最快54分钟即可“速成”;有些机构在检查过程中不核对受检人员身份信息,对“替检”问题毫无防备;有些机构甚至用“加入营销群”的形式代替本来应有的内科检查,仅抽血即可发证(央视新闻,2025)。

本次央视曝光了沈阳、郑州等地的多家医院。目前,两地卫健委均已通报对涉事医疗机构进行立案查处。但,乱象背后,互联网上仍能看到网友怀疑的声音,此次事件损害了他们对于部分医疗机构的信任。

并非首次,健康证乱象为何屡禁不止?

此次央视的报道并非是近年来首次有媒体对健康证乱象进行曝光,几年前,《新京报》《界面新闻》等媒体都曾对健康证办理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进行深入探访。而在各路报道中,医疗机构的违规操作也屡见不鲜。《新京报》曾报道郑州某社区医院收取高于正常体检的费用,名曰“加急”,在不对办证人员做任何体检的情况下,“秒出”健康证(新京报,2023)。而在北京地区,记者也曾通过中介“代办”健康证,发证机构分别为北京某诊所和某社区医院。记者虽然并未参与体检,但通过扫描健康证上的二维码显示,记者进行了健康体检,各项指标均为合格。医疗机构的违规操作损害的是整个医疗健康行业的公信力,部分机构为了利益涉足灰色产业的行为无异于竭泽而渔。

图源:央视新闻

央视本次的报道中提到,健康证的办理乱象不仅仅是负责体检发证的医疗机构流程不规范,有些平台上甚至可以找到办假“健康证”的贩子。在网络平台的广告中,办假“健康证”这一业务价格从十几元到上百元不等

更令人胆战心惊的是,这些“假证”竟然真的可以通过外卖平台的审核

健康证办理的问题并非无人问津,很多相关机构都早已意识到了这一流程中的漏洞与盲区,对系统与证件进行了升级。2014年以前,各地使用的健康证基本都是老式塑封卡片,除了印章与编号以外没有可供核验的手段。2014年起,各地陆续开始改革,联网备案体检信息并加入防伪二维码以供核验。

这些升级并非没有作用,央视记者通过网络平台办理的“假证”无法通过当地卫生防疫部门验证软件的核查。但,既然“假证”依然能通过外卖平台等健康证办理“大户”的核验,就很难说这些升级彻底根治了健康证办理环节中的痼疾。

图源:央视新闻

乱象背后,是对健康安全的漠视

健康证办理的乱象不仅仅是程序不规范的问题,缺失的检查流程也为公共卫生埋下了隐患。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业与食品卫生系马冠生教授表示,现实中存在从业者未经体检、使用假健康证上岗的情况,甚至有用人单位,默许或帮助员工,通过中介办理假健康证。这些情况存在着传播疾病的隐患。例如,痢疾、伤寒等疾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如果一个患者没有经过体检、持假证上岗,致病微生物通过患者接触的物品食品等进行传播,给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造成公共卫生隐患。观察出现违规操作的医疗机构则不难发现,记者多轮探访下暴露出问题的机构往往是小体量的基层医院或体检机构,这背后映射出当下医疗资源分配的矛盾。一方面,公立三甲医院人满为患,许多体检项目都需要排队预约;另一方面,“怕麻烦”是办证者的普遍心态,许多“手停口停”的劳动者只希望能够迅速拿到健康证,顺利入职。这一矛盾下,办证者被吸引到能够保证迅速出证,甚至“免检”出证的小体量医疗机构。因此,如何规范发证流程并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则是此次乱象对相关监管部门提出的另一个问题。其实,大多数时候,办假证者并非真的有无法通过体检的传染疾病,且有些地区也针对健康证推出了免费体检项目,以减轻办证者的负担。在此背景下,办假证者依然选择铤而走险的根本原因,或许是他们对于健康安全的漠视,将办理健康证仅仅视为“走过场”,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对于自身健康与服务对象的保护措施,没有将健康证视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防火墙。

治理乱象需要各方共担责任,莫让医院独自“背锅”

央视报道发出后,涉事两地卫健委都及时做出了回应,但此事并非只影响到了医疗卫生部门,治理健康证乱象也不仅仅是医疗机构一方的责任。

正如上文所述,乱象背后是各方对于健康安全的漠视,涉事医院的疏忽固然不应该,但据此前多方报道,相关用人单位默许求职者使用假证甚至主动协助求职者办理假证的行为亦助长了这股“歪风邪气”。暗访中,记者曾假装求职者对店主“坦言”自己的健康证是假证,店主则回复“无所谓”。若办证者直接对接的用人机构都只将健康证看作应对检查的“护身符”,自然就也很难要求办证者将健康证视为对顾客的严肃承诺。

同时,各省健康证相关管理机构技术层面的不互通也为违法行为埋下了漏洞。相关从业者曾表示,目前全国并没有统一的健康证,也无法通过号码溯源,因此才出现了平台对健康证难辨真假的情况(界面新闻,2020)。尽管目前很多城市已经推行了“防伪二维码”,但如果使用未更新带二维码版本的健康证,依然可以通过很多平台的审核。

而平台审核的技术难题则又与健康证不统一的问题有关,在仅能通过医院公章证明健康证真实性的情况下,很多市场监管所的专业监管人员都很难准确判断健康证真伪,更有工作人员对记者直言称检查过程中一般也只看有效期。如果没有更加智能、快捷的核验方法和统一、互通的信息平台,相关服务平台也很难做到精准、有效地审核健康证。

健康证可以54分钟“速成”,但大众对于涉事行业的信任要用多少个54分钟才能弥补?健康证的乱象并非只是医疗机构一方的责任,破局更需要多方合力来协同治理

此前,已有多地意识到了健康证相关的问题,并加大打击相关违法行为的力度。2022年,北京就曾对13位使用伪造健康证的从业人员予以治安拘留处罚(光明网,2022)。北京对于健康证的“严打”或许可以为各地相关部门提供一个值得效仿的治理思路,在全面改革完成前以严格监管震慑违法行为,维护大众健康安全,也重建大众对于医疗卫生监管体系的信任。

来源:许晓锐x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