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滇境备耕的繁忙序曲中,一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农业革新正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捧镇万亩良田悄然展开,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走进田间地头,为农技专家开展水稻种植技术培训。从水田劳作到旱播水管,勐捧镇正以科技为杠杆,让稻谷种植技术惠及万户边民,撬动粮食安全与
在滇境备耕的繁忙序曲中,一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农业革新正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捧镇万亩良田悄然展开,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走进田间地头,为农技专家开展水稻种植技术培训。从水田劳作到旱播水管,勐捧镇正以科技为杠杆,让稻谷种植技术惠及万户边民,撬动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
一、夯实根基,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镇农技员郭保兴蹲在田埂边捏起一撮土壤“我们推广优质稻种、优化高效种植技术,还选派专业骨干队伍在田间地头全周期指导,终于在去年交出了水稻1.4485万亩种植面积、超5210吨总产量的历史答卷。”他身后,修缮了120余公里的高标准农用沟渠蜿蜒伸展,将3万余亩高标准农田划分成绿色棋盘。勐捧镇还针对低产田块,创新实施“一宗一策”改造方案,联合村(社区)与种植大户科学制定“稻蔬轮作”种植目标,以网格化管理层层压实责任、落实惠农政策,发放涉粮相关补贴347万余元,确保政策红利直达农户手中,真正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目标。
二、链式发展,激活产业增值动能
在勐哈村大米加工厂,机器轰鸣中飘散着新米的清香。“现在稻谷出田直接进厂,村民不愁销路。”勐哈村党总支书记岩糯叫捧起晶莹的米粒。这座日处理70吨大米的智慧工厂,让“稻勐捧”“傣捧米”等多个本土品牌走进昆明、上海等地市场,农户年均增收7000余元的背后,是党总支领办合作社1115户“全兜底收购”的机制在护航。越过田埂,生物有机肥厂正将糖泥糖渣变废为宝。“在9个村(社区)成立合作总社销售有机肥后,我们购买有机肥比以前每吨便宜了100多元!”村民依旺香笑眼弯弯。投资600万元建设年产出量3万余吨有机肥厂的循环农业项目,既解决了“糖经济”废料的处理难题,又用有机肥反哺稻田,形成降本增效的绿色闭环。勐捧镇探索“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模式,通过“党支部+企业+农户”联农带农机制,村民实现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分红增收“三金叠加”,全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3.77%,产业振兴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三、稻旅融合,绘就田园振兴画卷
“咔嚓”快门声在勐哈村曼广小组“田园综合体”间此起彼伏,游客正在傣文化观景台上与稻田景观合影,稻田秋千上,孩子们的笑声荡开层层麦浪。“没想到种田也能种出风景。”经营网红农家乐的依光轰边制作酸角汁边说。“稻田摄影季、‘林韵赶摆’等活动,单日接待峰值突破3万人次,超30万人次的游客感受‘稻浪翻金、傣韵悠长’的田园诗意。”曼广小组党支部书记岩香介绍。570万余元的文旅收入,不仅擦亮了勐捧镇“滇境粮仓”的金字招牌,更探索出一条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实现“卖粮食”向“卖风景”“卖文化”转型。
正如勐捧镇党委书记李二所言:“我们不仅要在‘稻花香里说丰年’,更要‘看到共富一片’。”从“产”的沃土深耕到“加”的科技赋能,从“销”的市场破局到“游”的稻旅融合,农民的笑脸在勐捧镇万亩稻田间幸福绽放,这里是粮仓,是家园,更是边疆农民幸福生活的希望田野……(陶艺云)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