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凭什么成为中国科技顶流?三大杀手锏让北上广都慌!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0 10:12 2

摘要:从政策传达来看,杭州实现了国家政策到地方、再到企业的“一针捅到底”。在其他城市,国家政策落地时往往存在较大的可解释空间,信息在层层传达中容易失真或延误。

从年初的宇树科技、deepseek爆火开始,“杭州模式”成为热议焦点。杭州究竟做对了什么?它的成功能否被其他城市复刻?

在杭州的发展历程中,制度的力量至关重要。杭州的制度优势并非体现在优惠政策的数量上,而是政府强大的治理能力与高效的政策落地执行能力。

从政策传达来看,杭州实现了国家政策到地方、再到企业的“一针捅到底”。在其他城市,国家政策落地时往往存在较大的可解释空间,信息在层层传达中容易失真或延误。

但在杭州,政府官员与市场主体沟通使用的是市场语言,政策清晰透明,没有复杂的解读门槛。例如,“浙里办”“浙政钉”等数字化平台的搭建,构建起政府公共服务的数字化体系,极大提升了信息流转效率,甚至有企业家戏称“手握浙里办约等于认识一个副省长”。

在实际案例中,余杭街道的故事极具代表性。余杭街道人才和产业密度极高,许多街道办事处办事员毕业于清北等名校。一位985毕业的办事员在两年多时间里,对口服务近100家企业,其中有3家成功上市。

还有一位从硅谷回国创业的企业家,在符合政策条件下,政府对其公司的几千万投资从企业发起到资金到账不到三天,在关键的副省级领导签批环节,办事员从服务企业角度越级联系,不到两小时便完成签批,这种速度在其他地方难以想象。

这种高效的制度体系,是杭州过去5到10年不断改革、优化政府流程的成果,也让企业对杭州的服务充满信心,即便其他城市给出更诱人的招商条件,企业也不愿离开。

文化是杭州发展的另一大核心要素,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为创新提供了适宜的土壤。杭州有着浓厚的重商主义文化,年轻人不以当公务员为唯一追求,创业在社会文化评价体系中受到认可,即便创业失败,也不会被认为是“瞎折腾”。

这种开放的文化体现在多个方面。在信息交流上,杭州形成了高度互动、开放的圈子。国际上人工智能领域有新动态,杭州往往能迅速讨论并思考落地实践,在人工智能前沿实践方面,杭州有时比硅谷还要领先。

杭州的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人才流动频繁,从阿里等大厂离职的中高管,会带着经验去创业或进入中小企业,促进了知识和经验的传播,完善了产业生态。

从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来看,杭州也展现出独特的文化特质。政府工作人员没有官架子,与企业沟通时“有事说事”,主动回避不必要的应酬,秉持“无事不扰”的原则。这种平等、信任的关系,让企业能专注于创新发展,而无需花费大量精力处理政企关系。

社会活力是杭州模式的关键,它让这座城市充满生机与创造力。在杭州,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再到普通人才,都对创新充满热情,愿意为有价值的事情拼搏奋斗,形成了强大的价值共识。

以deepseek为代表的杭州“六小龙”企业,就是社会活力的生动体现。这些企业敢于突破常规,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大胆创新。

例如宇树科技,办公环境简陋,却是一群怀揣理想信念的人在为产品拼搏。政府对这些新兴企业保持着高度的包容和支持,给予足够的容错空间,让企业能够放手去尝试、去探索。

与其他城市相比,杭州的社会活力更具优势。北京和深圳虽然资源丰富,但在当前阶段略显紧张,政策上“掐尖”倾向明显,缺乏杭州的松弛感;上海规则导向强,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中小企业的创新;合肥政府在产业发展中处于C位,民营经济力量相对薄弱;成都文化资源丰富,但产业集群不够,缺乏区域联动赋能;贵州虽在大数据产业起步早,但离应用场景太远,发展受限。而杭州在产业周期上处于爆发前夜,天时地利人和兼具,社会活力得以充分释放。

杭州模式的普遍性,根本在于制度、文化和社会活力这三个要素。看似“虚”的因素,实则是生产力大发展引发生产关系剧烈变革的体现。

其他城市或许难以复制杭州的全部,但可以借鉴其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培育开放文化、激活社会活力的经验。期待未来有更多城市能从杭州模式中汲取灵感,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共同书写中国城市发展的新篇章。

素材源自@厚雪长波

来源:波波百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