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相亲”,宁夏搭“科技鹊桥”破转化难题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0 10:18 1

摘要:实验室里的技术突破,如何变成生产线上的“硬实力”?科技成果从“纸上”到“地上”,既需要企业主动“伸手”,也需要“科技红娘”搭桥——技术市场、转移中心等这些“转化枢纽”,一个都不能少!

实验室里的技术突破,如何变成生产线上的“硬实力”?科技成果从“纸上”到“地上”,既需要企业主动“伸手”,也需要“科技红娘”搭桥——技术市场、转移中心等这些“转化枢纽”,一个都不能少!

在宁夏石嘴山,曾被视作“工业包袱”的煤矸石正在变成有价值的固废基绿色建材新材料;“量身定制”的智慧供热模式正加速取代传统供热模式。这些变化的背后,来自一个“科技红娘”搭桥——中南大学石嘴山技术转移中心。自2023年成立以来,转移中心带着一步步蹚出来的经验,在实验室与车间之间架起一座特殊的桥。

“牵线搭桥之初,并不顺利。”5月19日,中南大学石嘴山技术转移中心主任张晨曦坦言,最初他们带着高校技术在石嘴山搞传统科技成果路演、小范围对接活动,可效果总不尽如人意,这些技术在石嘴山有些“水土不服”。他们发现,企业需要的不只是先进技术,还有能直接解决产线痛点的方案。

必须从“我们有什么”转向“企业要什么”!

两年来,中南大学教授团队往返石嘴山超百次,走进车间查看设备、与技术人员讨论瓶颈,最终梳理出90多项企业真实需求。

石嘴山市星瀚集团是承担石嘴山市集中供热的重要企业之一。由于供热系统体量庞大,管网复杂,传统管理控制方式无法实现均衡供热和即时调节,导致部分区域过热、能源浪费等问题突出,企业亟需从多维度推进转型。得知企业需求后,一年多时间,转移中心协调中南大学王春生教授团队50多次往返湖南与宁夏,完成199个热力泵站、热用户实际情况的实地调研,摸清了当地供热系统存在的技术瓶颈。随即,梳理团队现有的技术成果,结合企业“智慧供热”的实际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制”了一套智慧供暖方案,目前该方案已成功纳入石嘴山市重点项目库。

这样的精准对接正成为常态。翻开转移中心的工作台账,银包铜粉项目、无烟煤低成本高效制备优质炭素材料研究项目等校企合作项目接连取得进展。

“石嘴山工业‘家底’厚实,转型最缺的是技术赋能。”张晨曦拍着办公桌上那本中南大学9大领域253项科技成果汇编说,高校不愿技术尘封在实验室,企业渴求创新突破,而转移中心就像“科技红娘”,为双方牵线搭桥——这正是横向发展的关键纽带。

当石嘴山的科技成果转化故事渐入佳境时,一个覆盖全区的全链条成果转化体系也正在协同转动。宁夏生产力促进中心化身另一个“科技红娘”,精准牵线企业刚需、高校成果与社会资本,“搭建鹊桥”力促科技成果转化。

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技术市场部、科技金融部、项目部、企业服务部等六大部门,形成从需求挖掘、精准匹配到融资落地的完整服务链。“我们不只是牵线搭桥,更要让技术真正落地。”中心主任赵功强表示。通过创新挑战赛、东西部科技合作大会等活动以及搭建宁夏技术市场等平台,有力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需求端与供给端的精准对接。

中心搭建的宁夏技术市场网站,是科技成果转化“利器”之一。企业提出技术难题,网站进行快速匹配,面向全国高校“张榜招贤”。宁夏壹泰丰生态肥业有限公司长期致力于畜禽粪污与秸秆的堆肥处理。然而,传统好氧堆肥工艺存在痛点,导致所生产的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中心工作人员了解到这一技术需求,随即通过网站进行快速匹配,对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姚义清教授团队,该团队有项专利与企业目前存在的需求状况高度契合。一拍即合!目前该项成果在企业中已经实现产业化应用,有效解决了企业发展的技术问题,预期每年可生产2万吨高品质有机肥,销售收入有望达到1060万元。

从举办东西部科技合作大会、创新挑战赛,到搭建宁夏技术市场等服务载体,再到科技金融的赋能,宁夏“科技红娘”们正搭建着一座纵横联动的“科技转化鹊桥”,2024年,宁夏登记技术合同共计4180项,金额达48.71亿元,同比增长超20%。(宁夏日报记者 何婉蓉 李宏亮 文/视频)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