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3岁的钟先生是广州一家公司的中层管理者,平日里忙碌,但周末总爱和妻子小梅到老字号茶楼喝早茶。对广东人来说,早茶不仅是吃喝,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点上一壶普洱,配上虾饺、叉烧包、凤爪、牛河粉,夫妻俩边吃边聊,日子惬意得很。这天,他们又来到熟悉的茶楼,点了满满一桌茶
43岁的钟先生是广州一家公司的中层管理者,平日里忙碌,但周末总爱和妻子小梅到老字号茶楼喝早茶。对广东人来说,早茶不仅是吃喝,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点上一壶普洱,配上虾饺、叉烧包、凤爪、牛河粉,夫妻俩边吃边聊,日子惬意得很。这天,他们又来到熟悉的茶楼,点了满满一桌茶点,桌上摆得像小山似的,钟先生笑称:“这才是正宗的广东生活!”
吃到一半,意外发生了。钟先生突然放下筷子,双手紧紧捂住胸口,脸色煞白,额头冒出豆大的汗珠。小梅吓了一跳:“怎么了?哪儿不舒服?”
“胸口……痛得厉害,像针扎一样!”钟先生咬着牙挤出一句话,声音颤抖。没等小梅反应过来,他身子一晃,竟直接瘫倒在地,碗筷哗啦落地,茶楼里瞬间乱成一团。
“救命啊!有人晕倒了!”小梅尖叫着,泪水夺眶而出。邻桌的顾客围过来,有人递来万金油抹人中,有人拨打120,茶楼服务员也慌忙跑来帮忙。场面一片混乱,钟先生躺在地上,毫无反应。
120急救车很快赶到,医护人员迅速将钟先生抬上担架。醒过来的钟先生依然捂着胸口,虚弱地说:“还是痛……喘不过气……”小梅紧紧握着他的手,泣不成声:“你可别吓我,撑住啊!”
急救车上,急救医生老王一边给钟先生测血压(88/50mmHg,偏低),一边询问病史:“平时有没有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病史?”
小梅抹着眼泪:“没有!他身体一直挺好,爱跑步打球,没听说过心脏有问题。”
老王皱眉,迅速做了心电图。他怀疑是急性心肌梗死,因为胸痛、喘憋、低血压甚至晕厥都是典型症状。但心电图结果出乎意料:除了心率快(120次/分),没有ST段抬高等心肌梗死的典型表现。
“可能是超急性期,心电图还没明显变化。”老王沉声说,“得赶紧送医院,动态观察,不能大意。心肌梗死随时可能室颤,后果很严重。”
小梅吓得脸色更白:“室颤?会死吗?”
“别慌,我们会全力抢救。”老王安慰道,但语气里透着紧张。
急诊科里,值班医生李医生接手了钟先生。他是个经验丰富的急诊科主任,40多岁,见过无数危急重症。钟先生被推入抢救室,接上心电监护,护士迅速抽血化验心肌酶、肌钙蛋白、血常规、电解质和脑钠肽(BNP)。
“胸痛怎么个痛法?”李医生问。
“像针扎一样,特别尖锐!”钟先生咬着牙说,“不敢深呼吸,一呼吸就更痛,动一下也痛,疼得我都不敢动了!”
李医生眉头紧锁。心肌梗死的疼痛通常是压榨样,像“石头压胸口”或“大象踩着”,范围较大,针刺样疼痛并不典型。他再次翻看心电图,依然只有ST-T段轻微压低,不足以确诊心肌梗死。
“会不会马上不行了?”钟先生虚弱地问,眼神里满是恐惧。
李医生拍拍他的肩膀:“别瞎想,情况严重,但我们会尽力。你这症状不完全像心肌梗死,我们得查清楚。”
他转向护士,低声吩咐:“准备胸腹主动脉CTA,排除主动脉夹层和肺栓塞。血压低、胸痛这么剧烈,这两个病不能漏。”
小梅在一旁急得直跺脚:“医生,到底是啥病?心脏不好吗?”
李医生语气温和但坚定:“现在还不确定,心肌梗死可能性大,但也可能有其他问题。我们先做检查,尽快明确。”
抽血结果陆续出来,心肌酶和肌钙蛋白几乎正常,这让李医生更加疑惑。心肌梗死通常会有心肌酶升高,但钟先生的指标正常,结合非典型的心电图,诊断变得扑朔迷离。
“要不要给点止痛药?”实习医生小张问。
“可以,但得小心。”李医生说,“他血压偏低,止痛药可能加重低血压。先补液,稳住血压,再查清原因。”
李医生脑海里飞速分析:低血压+剧烈胸痛,除了心肌梗死,还要警惕主动脉夹层和肺栓塞。主动脉夹层是胸腹主动脉内膜撕裂,形成夹层,随时可能破裂导致失血性休克,死亡率极高。《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数据显示,主动脉夹层误诊率高达30%,若不及时诊断,24小时内死亡率可达50%。肺栓塞则可能是血栓堵塞肺动脉,导致缺氧和休克。
“先做胸腹主动脉CTA!”李医生果断下令,“其他检查先放一放,CT最要紧!”
转运前,李医生再次听诊钟先生的心肺,双肺呼吸音对称,排除了气胸。但钟先生的血压进一步下降到85/45mmHg,口渴明显,提示休克加重。护士加大了补液速度,但情况没有好转。
CT室里,钟先生虚弱地躺在检查床上,小梅在门外签字,手抖得几乎握不住笔。她哽咽着问护士:“他会不会……撑不过去?”
护士轻声安慰:“别想太多,医生们在全力救他。”
CTA结果很快出来,李医生和放射科医生一起盯着屏幕,反复查看。没有主动脉夹层,胸腹主动脉光滑如常;没有肺栓塞,肺动脉没有充盈缺损;心包也没有积液。一切看似正常,李医生松了一口气,但问题依然没解决。
就在这时,放射科医生慢悠悠地说:“等等,食管中段有个高密度影,长约1cm,可能是……鱼骨?”
“鱼骨?!”李医生愣住了,急忙放大图像。果然,在食管中段,一根针状的高密度影赫然在目。他懊恼地拍了下大腿:“我们光顾着看大血管,漏了食管!”
他立刻找到小梅:“前两天吃饭有没有吃鱼?有没有被鱼骨卡到?”
小梅回忆了一下,点头:“前天吃鱼时,他说被鱼骨卡了一下,吞了几口饭才下去。我没当回事……”
钟先生虚弱地补充:“对,咽喉刺了一下,吞饭后没事了,没想到今天会这样……”
李医生心头一震:“鱼骨没下去,可能扎进食管壁了!今天吃饭可能顶得更深,引起剧痛,甚至导致休克!”
李医生迅速组织会诊,心内科、消化内科和ICU医生纷纷赶到。心内科医生看完三次心电图和化验结果,摇头:“不像心肌梗死,指标正常,心内科没事。”
消化内科的陈医生说:“食管异物得做胃镜取出来,但位置在食管中段,操作有风险。如果骨头刺破大血管,拔出来可能引发大出血。”
“先转ICU稳定病情,再做胃镜。”李医生果断决定,“通知麻醉科和外科,做好应急准备。”
在全麻下,胃镜操作开始了。内镜室里,消化内科的王医生小心翼翼地探查食管,却怎么也找不到那根“鱼骨”。食管中段只有一小块血肿,没有异物。麻醉医生猜测:“会不会掉到胃里了?”
王医生继续探查胃部,胃里满是食物残渣和胃液,找一根小骨头如同大海捞针。折腾近一个小时,依然一无所获。陈医生皱眉:“可能是刺穿了食管壁,或者被胃液分解了。得复查CT确认。”
当晚,钟先生被转入ICU,持续补液和使用升压药,血压逐渐稳定到100/60mmHg,胸痛也明显减轻。第二天,复查CTA显示,食管中段的高密度影消失了,没有刺入更深组织,也没有大出血迹象。
“可能真是掉到胃里,被胃液消化了。”陈医生分析,“鱼骨一般较小,胃酸能分解一部分。这也算不幸中的万幸。”
钟先生终于脱离危险,几天后顺利出院。出院时,他拉着李医生的手,感慨:“没想到一根鱼骨差点要了我的命!以后再也不敢乱吞饭了。”
小梅红着眼眶:“医生,谢谢你们。我以为他真的要不行了……”
李医生笑着摆手:“没事就好。以后吃鱼小心点,卡了骨头别硬吞,赶紧找医生。”
食管异物看似小事,却可能引发大麻烦。鱼骨、鸡骨等尖锐异物卡在食管,可能刺破食管黏膜,引起剧烈疼痛、感染甚至穿孔。更严重的是,若异物刺破邻近的主动脉或肺血管,可能导致大出血或休克,死亡率极高。《美国胃肠病学杂志》(AJG)报道,食管异物引发的并发症中,约5%-10%会导致严重后果,如食管穿孔或纵隔感染。
钟先生的案例中,鱼骨刺入食管壁,引发剧痛和迷走神经反射,导致低血压和晕厥。两天前的吞饭操作让鱼骨扎得更深,今天吃饭时进一步刺激,诱发严重症状。幸好CT及时发现,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一根小小的鱼骨,差点夺走钟先生的生命。这个案例提醒我们:
卡喉别硬吞:鱼骨卡喉后,吞饭、喝醋可能让骨头扎得更深,增加穿孔风险。应立即就医,用喉镜或胃镜处理。及时检查:出现胸痛、吞咽困难等症状,需尽快做CT或胃镜,排除异物和并发症。医生警惕:面对胸痛患者,除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栓塞外,食管异物也是重要鉴别诊断。日常预防:吃鱼时细嚼慢咽,尽量剔除鱼骨,尤其是老年人或吞咽功能差的患者。出院那天,钟先生和小梅特意给急诊科送来锦旗,上面写着“医术精湛,妙手回春”。李医生看着锦旗,感慨万千:“一根鱼骨,差点酿成大祸。这行真是马虎不得。”
钟先生的经历让小梅明白,生活中再小的细节,也可能关乎生死。她开始学着做无骨鱼汤,笑称:“以后吃鱼,我得先把骨头剔得干干净净!”
生命脆弱,但医患同心,总能创造奇迹。愿每个人都能从钟先生的惊魂一刻中吸取教训,远离“鱼骨危机”。
《美国胃肠病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Complications of Esophageal Foreign Bodies, 2020.《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Acute Chest Pa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2019.《中华急诊医学杂志》:食管异物引发的急性胸痛诊治分析,2022.来源:呵护健康卞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