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贡茶,实与封建制度密切相关。它与其它贡品一样,主要被用来满足君主及上层阶级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也是君主对地方有效统治的维系手段。因此,贡茶乃茶中最精品,可谓最牛的茶叶。
原创 泽青茶道 泽青茶道 新疆
说起贡茶,实与封建制度密切相关。它与其它贡品一样,主要被用来满足君主及上层阶级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也是君主对地方有效统治的维系手段。因此,贡茶乃茶中最精品,可谓最牛的茶叶。
贡茶,是我国古代专门进贡给帝王将相享用的高等级茶叶,起源于公元350年,晋朝人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就记载:“土植五谷……丹漆茶蜜……皆纳贡之”。
宋代《本草衍义》中也记载:“东晋元帝时,温峤官于宣城,上表贡茶千金,茗三百斤。”由此可见,茶叶在当时就作为土特产进贡了。
一、早期贡茶—贡茶起源于西周
在中国古代,有“九贡”之制,九贡即祀贡、嫔贡、器贡、历贡、材贡、货贡、服贡、游贡、物贡。其中的“物贡”一类,专指地方向中央进献的土产实物。茶叶作为重要的地方特产,一直都是“物贡”中重要的一类。
贡茶起源于西周,《华阳国志之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后巴蜀向西周纳贡,“五谷,茶”正是最主要的贡品。秦灭巴蜀之后,茶叶种植技术流向全国。如汉朝王褒《僮约》就对其仆从约法百章,其中便有“武阳买荼”、“烹荼尽具”之句,间接地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的饮茶情况。再如《飞燕外传》:帝赐吾坐,命进茶。这些宫中茶叶,当然都是外地进贡的。不过当时虽已经出现了“贡茶”,却还没有强制性的数量和质量规定,因此并不能算是成型的贡茶制度。
二、唐代贡茶
贡茶形成规模在唐朝,不过早在唐朝之前的隋朝就有僧人为帝王献茶治病了。顾元庆
《茶谱》中记载:隋文帝头痛,有僧人煮茶做药献之,饮用以后病就痊愈了,这件事推动了社会上饮茶的兴起。唐朝初期,主要是征收各地名茶做贡品。随着皇室饮茶需求的提升,这种土贡形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官营督造专门生产贡茶的贡茶院(贡焙)就诞生了。
当时比较出名的贡茶是陆羽品鉴后建议作为贡茶的顾渚紫笋,每年清明之前,顾渚紫笋制成后就会被快马加鞭送到京城。除了顾渚紫笋,蒙顶石花、霍山黄芽、常州阳羡茶等都是贡茶。而唐代的贡茶多是蒸青团饼茶,制作过程非常繁琐。大致分为采茶、洗茶、蒸茶、抖散、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晾干、穿孔、解茶、贯茶、烘焙、成穿、封茶等。
且产制规模极大,所需人工极多,“役工三万人”,“工匠千余人”,“烘焙灶百余所”,每年朝廷要花重金生产万串(每串1斤)以上贡茶。唐代是我国茶叶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那时社会安定,民富国强,以及儒释道三教的推崇,都导致高洁清雅的茶文化蓬勃发展。当时的贡茶制度,是由朝廷选择茶叶品质优异的州,再设立官方茶园“贡茶院”,定额纳贡。
蒙顶山
其中,四川雅州蒙顶山茶,在贡茶中号称第一,名曰“仙茶”。《唐国史补》: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蒙顶自古以来就是著名茶区,深受广大人民喜爱,而站在蒙顶茶顶端的就是上清峰的七株围在栏杆里的茶树。上清峰七株茶有“仙茶”之称,于是就成了专供皇帝祭祀和饮用的专用茶,也就是所谓的“正贡”茶。
常州阳羡茶,湖州紫笋茶次之。 阳羡茶产于江苏宜兴,是茶圣陆羽的最爱,陆羽说它“芳香冠世,推为上品”,“可供上方”。紫笋茶则来自浙江湖州。“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 唐代诗人张文规诗中提到,宫女一听紫笋运到宫,便立即向皇帝禀报,可见皇帝对此之重视。
在《新唐书·地理志》中记载了唐代贡茶的区域,见下表。
除了地方纳贡外,唐朝政府还在一些名茶的重点产区设置贡茶院。其中,最主要的是在湖州长兴顾渚山设立的贡茶院。
蒙顶山茶
皇帝:唐玄宗李隆基
蒙顶贡茶在古代被称为“仙茶”,号称天下第一,从唐至明一千多年来,一直为皇室所专属。蒙顶山茶的茶叶鲜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每斤鲜叶约有八千至一万个芽头,外型整齐,形状扁直,色泽偏黄,香气清纯,汤色黄亮,滋味甘醇,叶底嫩匀。
这种茶来自于四川蒙山,因生长于蒙山山顶而得名。蒙顶茶栽培始于西汉,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相传被宋哲宗封为“甘露普惠禅师”的吴理真亲手植七株茶树于蒙山五峰之中。
现在我们提到的蒙顶山茶一般是四川蒙顶山各类名茶的总称,有传统名茶,也有新创制的,其中品质最佳的当属“蒙顶甘露”、“蒙顶黄芽”、“蒙顶石花”等。
顾渚紫笋
顾渚紫笋,因其鲜茶芽叶微紫,嫩叶背卷似笋壳,故而得名。顾渚紫笋是上品贡茶中的“老前辈”,该茶产于浙江长兴顾渚山一带。
顾渚紫笋早在唐代便被茶圣陆羽论为“茶中第一”。在唐朝广德年间开始进贡,正式成为贡茶。那时因紫笋茶的品质优良,还被朝廷选为祭祀宗庙用茶。当时的皇室规定,紫笋贡茶分为五等,第一批茶必须确保“清明”前抵达长安,以祭祀宗庙。
公元770年,唐代宗甚至在浙江长兴顾渚山专门设立了贡茶院,专门生产“顾渚紫笋”贡茶,责成湖州、常州两州刺史督造贡茶并负责进贡,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家贡茶院。
皇帝:唐代宗李豫
▲顾渚山贡茶院
三、宋代贡茶
经过唐朝数百年的发展,喝茶风气日益盛大。到了宋代,社会上下均以饮茶为风尚,而且茶会、茶宴、斗茶之风盛行。
宋代的皇帝较前代更爱喝茶,而且喜欢研究茶,其中以茶痴宋徽宗为最。因此,宋代贡茶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较大发展。
宋代除了保留唐代的顾渚山贡茶院,宋太宗年间,还在福建福安建造了专门生产“建茶”的官焙,专门生产龙凤饼茶,其中凤凰山麓北苑贡茶最为出名。
宋太宗时期,北苑贡茶产茶数量并不多,“年仅献五十片”,但到了宋徽宗宣和年间,年产已达四万七千多片,可见其发展速度之快。
宋仁宗庆历年间,蔡襄将大龙团改成了小龙团深得朝廷赏识,蔡襄也颇为自得,自诩“改而造上品龙茶,二十八片仅得一斤,无上精妙,甚合帝意”。小龙团茶价格非常昂贵,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记载:“茶之品无有贵于龙凤者,小龙团茶,凡二十饼重一斤,值黄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易得也。”
此后在龙凤团茶的基础上,北苑贡茶又生产出了密云龙、瑞云祥龙等更精美的茶,其中以龙团胜雪为最。龙团胜雪的原料是以精选的熟芽剔去叶子、仅存茶心,有小龙蜿蜒其上,精美达到了极点。
整个北宋期间,北苑贡茶品目多达四五十种,一年分十几次运达京师,欧阳修有诗云,“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试新茶”。
入宋,贡茶沿袭唐制,但唐代贡茶院大多衰落,反倒福建风凰山“北苑龙焙”代之而大兴。(北苑是地点,龙培意思是给皇帝喝的)如周绛《补茶经》有云: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
而北苑中的茶叶,又以龙凤团茶最为出名,这种茶除了饮用味道以外,本身更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
北苑龙凤茶是一种饼状茶团,属蒸青片类。茶团面上印有漂亮的龙凤图案。 如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载: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
宋徽宗更是在《大观茶论》里盖棺定论: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
龙凤团茶
宋徽宗“嗜茶如命”,他最爱的茶为龙凤团饼,是用福建凤凰山北苑御茶园的茶芽压印而成,因为茶饼上印有龙凤形的纹饰而得名。
皇帝:宋代宋徽宗
由于制作极为精美,曾是皇家和官员们追捧的名茶,上面的花纹也是栩栩如生,造价昂贵至极,饮用时所搭配的器具也都是精美之物,建盏就是在那时烧制出来的。痴迷茶叶的宋徽宗甚至还针对宋朝的茶叶发展情况撰写了一部茶叶专著《茶论》,后人称之为《大观茶论》。龙凤团茶也是由他亲自监督制作的。
四、元、明代贡茶
元朝时,仍然保留了宋朝留下的御茶园和官焙。元大德三年(1299年),计有茶园120处,并在武夷四曲溪设焙局,焙工数以千计。明朝时出现了炒青芽茶,蒸青团饼茶数量逐渐减少。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罢造龙团,改为贡芽茶(散茶)。当时产茶之地有茶必贡,数额巨大、且不能减免,而除了要完成摊派的贡茶额之外,还要分担喊山祭费,因此茶农负担也很重。
当时每年惊蛰日,建宁的官吏要祭拜御茶园边上的通仙井,祭拜完毕后鸣金击鼓,众人一起喊“茶发芽”,场面蔚为壮观。到了清朝,贡茶产地进一步扩大,江南江北都有贡茶,而且清朝皇帝很爱亲自赐封贡茶。
比如康熙皇帝南巡江苏太湖时,巡抚以“吓煞人香”进贡,康熙皇帝认为名字不雅,改为“碧螺春”,从此碧螺春成为贡茶,年年都需进贡。到了乾隆时期,乾隆南巡时为了搜刮地方名产,规定凡是进献贡品者,平民可升官发财,犯人重刑减轻。如徽州名茶“老竹大方”就是老朱庙和尚大方创制进贡的。
此外,浙江杭州西湖龙井村还保留着当年乾隆皇帝游江南时封为御茶的18棵茶树。总体来说,元明清时期的贡茶,经历了很大变革。元朝仍以蒸青团饼茶为主,明朝开始改贡芽茶(散茶),炒青技术得到很大发展,此时蒸青、炒青、烘青茶
并存。到了清朝,贡茶以烘青与炒青茶为主,技术更为精细。同时还创制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等,广大茶区都形成了多种茶类的贡茶。
大红袍
元代贡茶沿袭旧制,而到了明代,朱元璋出身贫寒,比较居安虑危,所以称帝之后,见进贡的是精工细琢的龙风团饼茶,感叹之余,便直接废弃了这一传统。 诏建宁(武夷山)岁贡上供茶,罢造龙团,听茶户惟采芽茶以进,有司勿与。天下茶额惟建宁为上。 同时,朱元璋又禁止大盏,禁止茶饼,禁止抹茶,于是人们只能喝散茶,便有了今天人的饮茶方式。
此举可谓意义非凡,团饼茶由此走向衰落,而中国各地名优散茶的种类和数量却显著增加,无疑对中国名优茶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被剥削的茶农和老百姓来说也是好事。 不过这也导致了龙凤团茶技术的遗失,精美的盏的没落,宋代斗茶抹茶文化的传承断绝。
“华东屋脊”黄岗山
福建武夷山,是武夷岩茶(大红袍)和正山小种的发源地。武夷山,位于福建与江西两省交界处,典型的丹霞地貌。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海拔2160.8米,是福建最高峰,被誉为“华东屋脊”。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这个坐拥自然和文化双“世遗”,是儒释道三教名山,也乌龙茶(武夷大红袍)、红茶两大茶类的发源地,茗闻世界。武夷岩茶(大红袍),以独树一帜的“岩骨花香”之“岩韵”而著称。正山小种,以“松烟香、桂圆汤”而蜚声中外,被誉为“世界红茶的鼻祖”。
九龙窠大红袍母树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说:“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说:“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清代乾隆皇帝说:“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国家外交部部长王毅说:“大红袍天下第一!”
武夷山桐木村是正山小种的核心产区
五、清代贡茶
清代承袭了明代的贡茶制度,并在其基础上扩大了贡茶区域,贡茶数量和品种也增加很多。清代的贡茶省份由明代的五省扩展到十三个省。由于茶叶的特殊性,年代久远的贡茶我们无法见到。
目前我们所见的到的贡茶文物基本上都保存于故宫博物院,其品类包含清代十三省进贡的各类茶叶品种。清一统天下后,皇室就在紫禁城新辟茶库用于储茶。
清宫众多茶房之一
清宫的茶库一开始除了储茶之外,还收储人参、香纸、绒线、颜料和历代帝后画像,集中储茶是在康熙中期以后。乾隆年间,茶库开始专门收储各地进贡的贡茶。清宫的茶库,都藏着什么好茶呢?
云贵总督进贡的成盒普洱茶膏 故宫博物院藏
据统计,茶库中的贡茶有:两广总督进贡的碧螺春、银针茶、梅片茶、珠兰茶;闽江总督进贡的莲心茶、花香茶、郑宅芽茶、片茶;云贵总督进贡的普洱大团茶、中普洱团茶、小普洱团茶、普洱女儿茶、芯茶、芽茶、普洱茶膏;
四川总督进贡的仙茶、菱角湾茶、观音茶、春茗茶、名山茶、青城芽茶、砖茶、锅焙茶。陕甘总督进贡的砖茶。漕运总督进贡的龙井芽茶。江苏巡抚进贡的阳羡芽茶。安徽巡抚进贡的雀舌茶、松萝茶、涂尖茶。江西巡抚进贡的永新茶砖、庐山茶、安远茶、界茶、储茶。……这些品类繁多的贡茶,均密封保存在茶库。
这些贡茶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依旧保存完好,特别是很多放置在锡瓶、银瓶内的茶叶,至今尚未开封,保存了清代贡茶的原貌。清代十三省的部分贡茶品种,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进单》整理,见下表。
乾隆皇帝弘历曾与大臣在联句中写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
清室入关前,满族本就有饮用奶茶的嗜好,并将其视为招待客人的重要礼节。入关后,清皇室招待外国使臣,也会以上乘奶茶作为餐前皇帝御赐的礼节。
随着入关后对汉族文化的深入吸纳,皇室除了保留奶茶之外,开始学习饮用不加奶的清茶。各宫按月领取一定数量的茶。遇年节时,大臣与后妃们常以得到皇帝赏赐上乘佳茗为荣。清帝王很快便意识到,茶,不仅仅是饮品,从茶到茶之器具,必须提升到茶文化活动的高度。
清乾隆 宜兴窑御制诗梅树纹描金茶叶罐(一对)
故宫博物馆藏
清宫中拥有全国名茶多达70余种,今日可从文物中略见不同的茶叶被妥善保存在锡制或陶瓷制的茶叶罐中。以器物论,金、玉、瓷各式茶壶、茶盏、茶叶罐、成套茶具、紫砂壶、碗,以及皇帝野外试茗的小竹茶炉,盛放各式茶器的茶籯异彩纷呈。
清朝对日常饮茶与茶文化的重视,客观上促进了贡茶原产地的经济发展与制茶技术的进步。这些茶叶从初春陆续进呈皇宫,收于茶库,经人悉心分配装在不同的茶叶罐内,再送进后宫与内府,直到最后齿颊留香。
人参茶膏 故宫博物院藏
这一过程,茶库、茶房、茶叶罐罐们、不仅是储茶、制茶的空间与容器,更是承载了千年茶文化的宝库。
清朝统治者极爱茶饮,内务府设御茶房,由一名管理事务大臣主管。另设尚茶正、尚茶副各一,尚茶十一,同时皇后,皇太后,皇子、皇孙、以及他们的正宫,亦有茶房。 仅此常例一年御用茶即达五千多斤…… 而清代贡茶中最优者,则是洞庭碧螺春,西湖龙井,以及普洱茶。
西湖龙井
乾隆皇帝
西湖龙井是中国最负盛名的茶之一,自乾隆皇帝封胡公庙前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便奠定了龙井茶在中国茶界的至尊地位。关于御茶园龙井的价格,没有可信的记载,因为已是无价之宝。 西湖龙井则是乾隆所爱,他不止为采龙井茶写诗“嫩荚新芽细拨挑,趁忙谷雨临明朝”,更是将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传为一时佳话。
洞庭碧螺春
皇帝:清朝康熙皇帝
碧螺春这个名字是康熙皇帝自己起的,《野史大观》载:洞庭东山碧螺峰,产野茶,土人称曰:吓煞人香。康熙……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岁必采办进奉矣。 虽为野史,清代学者王应奎《柳南随笔》却也支持了这一说法。
洞庭名茶碧螺春,产于苏州太湖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俗称“吓煞人香”,清时康熙帝南巡时被此茶清香惊袭,问得茶名后觉得难登大雅之堂,因茶形卷曲似螺,清新雅致,就取名为碧螺春,并且列为贡茶。康熙在位期间,策划举办了两次国家级的大型茶会——千叟宴,康熙爷给每位赴宴的老臣们都赏赐了贡茶碧螺春,可见其珍贵程度。
易武 中国贡茶第一镇。
皇帝:清朝雍正帝
雍正帝最爱的是普洱茶,普洱茶作为贡茶在清朝达到鼎盛。雍正年间,云南普洱茶正式写入朝廷贡茶案册。雍正十年,鄂尔泰勒令云南各茶山茶园顶级普洱茶由国家统一收购,挑选一流制茶师手工精制,并亲自督办,还在贡茶上印《鄂尔泰》私宝,进贡朝廷,正式列入《贡茶案册》。
藏于北京故宫的普洱金瓜贡茶
鄂尔泰贡茶,不仅深受雍正皇帝的喜爱,“誉满京城”,更被清朝政府作为邦交国礼送给各国皇室,受到国外皇宫贵族们的大加赞赏。末代皇帝溥仪曾回忆:“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宠物,拥有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显贵标志。”
易武 中国贡茶第一镇。
“普洱茶的故乡”、“普洱茶的皇后”、“茶叶历史书”、“古六大茶山之首”、“茶马之源贡茶之乡”、“茶人的归宿”等等。这些都是茶友们对易武茶的定义标签。对于很多茶人说,易武是新茶客的起点,老茶人的终点!
图为易武风采 由双贵摄影师拍摄
易武是傣语地名,意为美女蛇所在之地,位于勐腊县东北部,距景洪仅12km,易武是一座坐落在山脊之上的移民城市,也是云南现存古建筑较多、茶文化积淀较为丰厚的千年茶马古镇。
唐朝时期,易武就在南诏银生节度使的管辖之下,属于产茶的“ 银生城界诸山”的范围,李石的续博物志亦有记载“茶出银生诸山,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时。”
易武种茶、制茶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贡茶第一镇”,是世界顶级普洱茶核心产区,一度成为普洱茶的生产、集散、交流中心,人们开办茶庄商号,创造了同兴号、福元昌、车顺号等数十家老字号古茶庄,时代在变迁,易武种茶、制茶的脚步从未停止,在继承中积极探索发展,形成了最具特色、最具风味的“七村八寨”。
图为车顺号老宅
易武有名的“七村八寨”
七村:麻黑村、高山村、落水洞村、曼秀村、三合社村、易比村、张家湾村;八寨:刮风寨、丁家寨(瑶族)、丁家寨(汉族)、旧庙寨、倮德寨、大寨、曼洒寨、新寨。
易武茶有别于其他茶类的特性,即新茶口感柔而偏薄,但经过后期陈放陈化,茶味会越来越劲。
易武茶,因其表面革质密度大,新茶阶段口感比较柔和。而长期存放的易武茶,只要有足够的时间陈化(有部分属于氧化) ,它原有的强劲内质会慢慢显现,导致后期转化物质易溶于水,口感上变得浓厚。因此人们常说:易武普洱茶越放越好,它的茶味、茶气、茶香会越放越浓。
在自然转换中,年份较久的易武老茶,茶气与韵味更足,即很多内行人所说的“霸道中有温柔”。有人用“丰韵细腻沉稳厚实”、“蜜韵浓郁而持久”来形容其茶汤的品质与饱满程度。
号级茶,印级茶存在的历史,证明了易武茶的越陈越香,是可以肯定的。而现今许多百年的易武茶品,在收藏界享有高度的地位,更是增加了易武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
图为2005年易武车式
“香扬水柔”的著称。“一山一味”一方水土养育一方茶叶,从产区到山头,各个地方与众不同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孕育了各自茶叶的独特韵味,从而造就了易武茶的香扬水柔,刺激性较低,口感香甜,回甘生津明显等品质特点而著称。
2005年刮风寨茶汤
相比老班章的“霸猛强劲”,“香扬水柔”的易武茶无疑更具接受度。无论是刚入门的新茶友,或是饮茶多年的资深茶友,都不会排斥易武的高扬茶香和汤甜水柔。新茶时期就具有极高接受度的易武茶,经过良好仓储转化,香气层次更加丰富,茶汤醇润而不失浑厚气韵,完美诠释了普洱茶“越陈越香”的核心价值。
车秀刮风寨大饼
在易武茶“七村八寨”的划分上,通常说的易武正山,讲的是整个易武镇产区。易武正山的大体方向是香扬水柔,但是它每一座山的韵味是不同的。
从调查研究分析来看,品种是一样,最核心是土壤环境不一样,土壤有砖红壤土、黄壤土、还有紫色土,即易武人说的五色土。我们又分析了易武茶土壤里面的营养成分,包括氮、磷、钾的含量,有机质的含量,和其他产区的不一样。还有滋味、香气,以及整个后韵,都会有很大的不同
易武街
正因为不同村寨的易武茶都能呈现不同的风味品质,且都是高品质好茶,所以才能在市场上得到广大茶友的高度认可
我认为这个特色越多,说明茶的魅力越丰富,这是好事情,也是易武茶的一大特色。正因为易武茶的多样性和差异化,才更加彰显易武正山贡茶的特色,也凸显了易武品牌的含金量。
几经沉浮,易武历经了十年余的复兴时光,这十年余的易武茶山,得到进一步的探索和开发,曾经散落在易武茫茫大山中的古老茶园,再度光芒闪烁,知名小产区浮出于世,但复兴贡茶荣光之路依旧漫长。
普洱茶膏
普洱茶膏是清朝普洱茶八色贡品之一,小小一颗满满精华,古时期的“灵丹妙药”,承载着普洱茶所有的药用价值。
茶膏是将云南大叶种茶叶经过加工与发酵后,通过特殊的方式将茶叶中的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将获得的茶汁进行再加工,还原成更高一级的固态速溶茶。可以简单理解为一种速溶茶,而这种速溶茶却并不简单。
茶膏并非现代产物,而是有了上千年的历史。早在唐代便有了雏形,后于宋朝有所成就,而到了清朝便有了体系化的生产工艺。
茶膏是茶的精华,素有“茶中黄金”之称。茶圣陆羽的《茶经》中,以“采、蒸、捣、拍、焙、穿、封”七道工序,描绘出了当时的茶膏基本制作工序。
相较于民间来说,茶膏生产工艺之复杂,清代主要采用压榨膏法,要经过186道工序,72天的周期才能制作完成,因此茶膏一直作为皇家御用品。
作为一款古老的“养生御品”,茶膏不仅只是保留了茶的香味与滋味,同时还具备了一定的药用价值。在清代《本草纲目拾遗》,就有关于茶膏的药用价值记载,可以清热生津,醒酒怡神,对于口腔溃烂、口臭、咽喉疼痛的症状,也有一定的疗效。
时至今日,茶膏工艺更达到了新的高度,运用现代物理技术,对原茶芳香物质进行固化,最大限度保留原茶滋味,不仅口感顺滑酣畅,更保留了原茶中有益物质,茶多酚更比原茶高达数倍。
如今现代科技已经证明茶叶不是治百病的“良药”,但普洱茶的功用确实很多。
茶膏源于普洱茶,所以其也含有“茶多酚”、“类黄酮”、“茶碱”、“纤维素酶”、“果胶酶”等有益于人身体物质。现代普洱茶膏最突出的三个功效是解酒护肝,消食解腻,养胃解毒。
曼松贡茶
“无味之味 乃至味 ”。曾经的曼松贡茶味道,如今已是无数人的心头好。我们说,喝茶不识曼松味,喝遍千山也枉然,归根到底其实就三个字,高级感。
曼松茶的魅力,在其既有女子的曼妙温婉:香浓却淡雅,苦涩不显却回甘甜柔。还有着男子的大气格局:茶气十足且体感强烈,只要喝一点点,身体就会发热,是其它茶山远远比不上的。这种刚柔并济,香高味甜,让人全身通透的感觉,便是曼松的高级感,真无愧为“皇家的味道”。
都说云南普洱茶是大叶种茶,但其中同属于大叶种的,也有形状长得较小的,这在理论上也归属于大叶种,只不过外形偏小而已。这些大叶种中的中小叶种,在香气和滋味上都具有非常迷人的特点,嫩香高甜,颇具一番风味。
在古六大茶山中,易武少有小叶种。而倚邦、革登、莽枝则小叶种较多。小叶种比较集中的地方有:倚邦、那卡、困鹿山、景迈大平展、冰岛老寨…
倚邦古茶山是云南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之一,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最北部,南连蛮砖茶山,西接革登茶山,东临易武茶山。
倚邦古茶山面积约197公顷,海拔在1400~1500米之间。茶树以小叶种和小乔木为主,树高在3~7米之间,树龄在300~500年之间。倚邦是古茶山中小叶种普洱茶数量较多,且茶叶品质较为出众的的茶区,身为贡茶的曼松茶也是小叶种茶,就位于倚邦象明乡内。
很神奇的是,小叶种集中的地方,大多是贡茶之地。倚邦贡给清皇帝,冰岛贡给土司。「猫耳朵」,可以理解为迷你版小叶种。但凡有小叶种茶出现的地方,一般都会有「猫耳朵」,只是产量稀少,就像采摘龙井茶一般,非常耗工时。
可以长成猫耳朵的茶树,在倚邦小叶种中属于叶片相对更小的,当地人亦称之为“细叶种“、“细叶茶”。猫耳朵茶口感滋味与其它的倚邦小叶种茶相似。其本特征是:香甜好,苦涩不显,茶气、耐泡度明显不如大叶种。
倚邦是茶马古道的起始站,雍正时期被选为贡茶,后因社会动荡,多数古茶树毁于一旦,故倚邦古树茶异常珍稀。倚邦普洱茶的香气独树一帜,茶汤细腻丝滑质感饱满,口腔活润舒适,难怪能成为被茶友竞相追捧的茶。
在普洱茶的世界里,倚邦茶区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倚邦老街,被称作“龙的脊背”。古六大茶山之首,平均海拔1400米。但处于它尾部的大黑山,却有1800米-2000米那么高,所以被称为“竖起来的龙尾”。这是一座神秘的山峰,它不仅是倚邦的最高峰(能看到整个倚邦街),也是茶叶生长的绝佳环境。
曼松茶山是极富盛名的普洱贡茶产地,它以独特的滋味和茶气在众多普洱茶中独树一帜,令人神往。
曼松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从那时起就作为贡茶,被地方官员敬献给朝廷。所以,曼松是真正的普洱茶贡茶的源头。
茶山满山遍野的白花
曼松茶山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象明彝族乡 ,共有3片古茶园,其中曼松王子山是核心产区。这里山峦林涧,生态环境极佳,几乎未被打搅。
平均
海拔约1300米,海拔较高,平均气温较低,茶叶生长缓慢,利于茶叶香气前体物和水解酶类的积累。
[ 独一无二的品质 ]
曼松茶属于大叶种茶区种植的中小叶种茶,质地厚实,味道鲜美,呈现出独特的茶性。
曼松山中的杂石经过长年累月风化,形成特有的紫红色风化页岩。这种紫红土壤遇水成泥,遇风成石,透气性好,土壤富含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锌),为曼松茶树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和内含物质,使曼松茶具有独特的甘甜品质。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肥沃透气的天赐土壤,塑造了曼松古树茶独特的韵味,也促使曼松古树茶成为古代天子“独宠上百年”的传奇贡茶。
[ 无味之味 乃至味 ]
曾经的贡茶味道,如今已是无数人的心头好。我们说,喝茶不识曼松味,喝遍千山也枉然,归根到底其实就三个字,高级感。
走遍山水万千,醉在倚邦茶香。倚邦是茶马古道的起始站雍正时期被选为贡茶,后因社会动荡,多数古茶树毁于一旦,故倚邦古树茶异常珍稀,值得一提的是,曼松贡茶位于倚邦,年产仅数十斤。倚邦普洱茶的香气独树一帜,茶汤细腻丝滑质感饱满,口腔活润舒适,难怪能成为被茶友竞相追捧的茶。
曼松贡茶,皇家味道。我们喝曼松王子山贡茶,也能隐隐感觉它的那份贵气。那么,曼松到底高级在哪里呢?
作为皇家贡茶,曼松的品质早就被历史证明了。
曼松可以说就是普洱茶贡茶的源头,普洱茶从曼松开始,被不断运往京城,“普洱茶味最酽,京师尤重之”。
曼松作为贡茶,肯定离不开它的甜感。如果进贡的是老班章、老曼峨这样苦底重的茶,地方官员可能早被免职了。在糖缺乏的古代,上至皇宫,下至老百姓,对甜的追求都是深刻的。
曼松贡茶就提供了这样的甜。而曼松的高级感,还在在于它整体的滋味和口感。茶汤入口,汤含香。汤感非常细腻、顺滑,满口清甜。曼松刚入口很轻柔,但越喝越有劲。
曼松是典型的“淡而不薄,淡而不寡”,入口很清淡,但是我们能明显感觉茶丰富的内含物质,在口腔里是饱满的,充实的。
曼松的茶气在慢慢喝的过程会体现出来,让人猝不及防。体感明显,身体会发热,我们形容的就是“很有劲”。所以曼松的高级感,就在于它丰富的层次感。普洱茶需要有“玩味”,而曼松就是非常值得玩味。
前几年第一次去曼松的时候,一到村口,看到的都是满山橡胶林,茶虽然很好喝,第一眼看到山场的感觉不是太好。
一了解才知道原来的曼松也都是茂密的大森林,是零几年的时候勐腊县发展种植业,国有林租地化村集体的土地租赁给了别人,开荒种植了很多橡胶树,橡胶树倒是一直也没有投产,后来又在胶林里种了茶树。
早些年因为不让砍树,胶林和茶林就混生在一起。这两年,曼松茶名气越来越大,政府也参与把橡胶树都清除了,生态也在慢慢恢复,比起第一次去感觉好了很多。
泽青茶道创始人: 有趣的故事,有趣的茶,还有一群灵魂有茶气的人。分享有关茶和茶文化的故事。传播茶香健康生活、茶道文化、茶知识,茶文章、茶美学、茶社交等生活方式,为您带来一场愉悦的茶文化体验。 生活是需要自己创造的,创意源自于对生活的热情。
来源:草根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