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的“个人英雄主义”能走多远?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9 04:26 3

摘要:董明珠近日宣称“自己退休了,格力就没了”,这番言论看似彰显个人功绩,实则暴露了其对企业发展规律的认知局限。

董明珠近日宣称“自己退休了,格力就没了”,这番言论看似彰显个人功绩,实则暴露了其对企业发展规律的认知局限。

在当代商业文明中,企业若将命运系于一人之身,非但不是荣耀,反而是治理结构缺陷的明证。

董明珠的“英雄主义”叙事,本质上是将企业现代化进程倒退回“家长制”模式,与市场经济的理性逻辑背道而驰。

董明珠对格力影响力的确不可否认。

她曾带领格力从年营收不足2000万的小厂跃升为空调巨头,2024年净利润逆势增长10.91%至321.85亿元。

但是这种将企业成就完全归功于个人的逻辑,掩盖了团队协作与制度建设的价值。

正如乔布斯去世后苹果市值翻倍、华为轮值CEO制度下持续突破所示,真正伟大的企业从不依赖“救世主”,而是依靠成熟的治理体系和人才梯队。

反观格力,近两年高管黄辉、望靖东接连离职,“铁三角”分崩离析,恰恰印证了个人集权对组织韧性的破坏。

董明珠对格力的掌控,并未带来真正的创新突破。

2024年格力空调业务占比仍高达78.54%,而智能装备收入暴跌36.68%,新能源业务增长不足1%。

对比美的集团消费电器占比38%、小米生态链全面开花的格局,格力“只有空调”的窘境,恰恰反映了领导者在多元化战略上的保守与路径依赖。

当董明珠在直播间高喊“格力造车”时,银隆的失败和钛电池市场的迟缓进展,早已揭示个人意志无法替代系统性创新。

董明珠宣称“股民不会让我退”,其底气源自6.6%的高股息率。

但这种以短期分红取悦股东的策略,正在透支企业未来。

2024年格力研发投入占比仅3.48%,低于华为14%的投入水平,更遑论其在芯片、工业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实质性突破。

当美的市值超格力50%、小米营收突破3000亿时,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投票,证明“董明珠依赖症”已成为格力价值的天花板。

真正的企业家精神,应如任正非所言“让制度而非个人成为企业灵魂”。

董明珠一面学习华为“狼性文化”,一面又将个人权威凌驾于制度之上,甚至因司机聚餐而连坐开除管理层,这种“人治”模式与现代化管理南辕北辙。

反观海尔张瑞敏激流勇退、推动“人单合一”改革,才是对企业永续发展的真正负责。

历史早已证明,没有哪个企业能靠个人英雄主义永葆青春。

董明珠的豪言,恰似晚清重臣自称“朝廷不可一日无我”,本质是对现代企业制度的误解。

格力若想成为百年企业,需要的不是“永不退休”的掌门人,而是能让6万员工、190国市场自主运转的制度生命力。

毕竟,真正伟大的企业,从不需要“救世主”的承诺,因为它本身就是一部精密运转的机器。

来源:沐南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