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五晚上十点,"方便语音吗?"接通电话才得知,这个曾就职于微软中国的80后硕士,竟然在家待业满一年了。更让我震惊的是,她说的三件事正在颠覆我们对职场的认知。
上周五晚上十点,"方便语音吗?"接通电话才得知,这个曾就职于微软中国的80后硕士,竟然在家待业满一年了。更让我震惊的是,她说的三件事正在颠覆我们对职场的认知。
"我现在连面试邀约都收不到",张莉苦笑着展示求职软件。她的遭遇绝非个例,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3年35岁以上求职者平均简历查看率不足23%。更夸张的是某国企招聘直接注明"1990年后出生",把85前全部挡在门外。
笔者走访发现,这种现象正从互联网向全行业蔓延。教培机构招聘课程顾问要求"30岁以下",就连房产中介都偏爱95后——因为年轻人更能熬夜陪客户看房。
某上市公司HR私下透露,裁掉1个40岁老员工=节省2.5个应届生工资。这还不算完,年轻人不需要婚假产假,能接受996,简直就是"人形永动机"。美团骑手注册数据更直观:2023年新增骑手中,35岁以上占比从19%飙升至37%。
这种代际更替正在制造诡异场景:00后给70后领导发工资——我认识的前银行行长,现在给做直播的95后当财务顾问。
张莉现在上午做线上会计,下午帮人做PPT,晚上还要准备自媒体账号。这不是特例,统计局公布的2亿灵活就业人群里,70%都是被动选择。更扎心的是,连开网约车都要排队——北京某租赁公司透露,现在申请专车要等3个月。
但这场生存游戏里藏着危险信号:某三甲医院统计,40-50岁患者中,突发心脑血管疾病比例同比上升40%。医生直言:"都是拿命换钱"。
这场中年危机背后,是正在坍塌的职场金字塔。企业用"狼性文化"包装年龄歧视,社会却要求中年人保持"佛系心态"。更值得警惕的是,当90后也开始遭遇35岁门槛,我们是否正在制造更大的社会危机?
笔者建议:与其鼓吹"灵活就业是福报",不如推动企业建立工龄工资制度,或参考新加坡的"职业中期补贴"。毕竟,谁家没有40岁的父亲母亲?今天我们默许淘汰中年人,明天就可能成为被淘汰的对象。
来源:老杨侃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