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我们来交流下“年度图书”的话题,现在自媒体比较多,各种媒体都在评选,年度图书往往淹没在各种榜单中,今年我发现好多榜单遗漏了一本好书,有点可惜,这期直播我就跟大家聊一下许倬云先生的《经纬华夏》。
94岁高龄的许倬云先生花了8年的时间思索、架构、口述、写作在2023年出版的《经纬华夏》。
这是石破天惊的一本书,竟然被我们所有的年度图书的大小榜单忽略了。我在这个地方要打抱不平、仗义执言。
这个时候许倬云迎来了他的学生王小波的命运。王小波当年出版《黄金时代》也是被整个文坛忽略了。——胡赳赳
为什么推荐这本书?为什么这本书是我心目当中的年度图书?我总结这本书有几个特点。
书名:《经纬华夏》
作者:许倬云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23年8月
今天我们来交流下“年度图书”的话题,现在自媒体比较多,各种媒体都在评选,年度图书往往淹没在各种榜单中,今年我发现好多榜单遗漏了一本好书,有点可惜,这期直播我就跟大家聊一下许倬云先生的《经纬华夏》。
这本书是2023年9月份出版的,年度图书严格意义上来讲应该是今年出版的书,而不是今年阅读的书。这本书叫《经纬华夏》,有些朋友也念成“华夏经纬”,这是今年不容错过的书,我与好朋友和师长们聊得热度最高的就是这本书。
为什么推荐这本书?为什么这本书是我心目当中的年度图书?我总结这本书有几个特点。
01 本书特点
◎ 抽筋去骨,直见脉络
我们读历史最困难的就是把书由厚读薄,中国历史上下至少有3700年,在这个庞大的历史累积面前,如何把书由厚读薄?如何贯通式地理解中国的大历史?
一般人很难做到,所以读《经纬华夏》的时候就有一种快感,感觉有一个作者把中国历史的筋脉拎出来给你看。这有点像书法当中的瘦金体,把骨肉都去掉,留下的是中锋运行的经脉。
这本书就是抽筋剥皮,把中国历史讲清楚了。对于历史书来说这本书很薄,就330页左右。
◎ 九旬老翁,历史大家,口述之作
这是一位老先生90多岁高龄产出的一本书,严格意义来讲是通过口述的一本书,这位老先生就是中国当代硕果仅存的历史大家——许倬云先生。
大家一定要关注,你能看出九十高龄的老先生对历史的关怀、对历史的记忆力的高超和贯通之气,的确让人惊叹。
大家都知道许先生的身体状况,几乎只有一只手能动,很难坚持其他运动,脊柱僵硬,神经也不灵敏,日常工作和生活状态就是对着鼠标,他相当于历史学界的霍金,在身体受限的情况下做出了如此大的贡献和如此杰出的对于人类的思考。
◎二重证据法
历史学家通常都从书本、材料、文献上找结论、逻辑和推导方式,许先生则运用了学界关于中国考古最新的结论。福柯有一本书《知识考古学》,许先生也运用了知识考古的方式,而且把中国考古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运用到了历史学讲述当中。
我们可以称之为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第一我们要有纸上的证据,第二我们要有地下的证据,二者结合参照我们才能推断、侦探历史逻辑上的可能性。这个二重证据法在断代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许先生这本书也运用了二重证据法,把考古最新研究的成果和历史学的大视野结合起来。
比如中原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但中原文明和草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我们是否要以中原文明作为中心论?还是要以中原文明和草原文明的互相交流作为中心论?
这样的一种历史学的视野就有一种开拓性,打破了中原文化中心论,这是许先生的贡献,他的著作的出现盖棺定论了我们应该持有中原和草原互动的二元论,这才是中国历史观念上的突破。
02 许先生的贡献
◎对中国考古界的支持与响应
关于何为最早的中国?何为中国的起源?他也在有效的支持、响应中国几代考古学家努力的证明。
从以前张光直的《中国青铜时代》,到苏秉琦的《满天星斗》,再到许宏的《何为最早的中国》,以及关于夏都是否存在这样的脉络,许先生有力的支持了中国历代考古学家对于中国历史的版图、早期中国的发生学。
他以历史学家的态度给出了有力的回应,远在大洋彼岸的老先生在关注中国考古界的一举一动,这对于中国学界来说是鼓舞人心的。
◎对三星堆做出了科学性解释
如果你对三星堆感兴趣,你会发现他对于三星堆中累积式的研究,比如三星堆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象牙?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江文化有什么诡异的联系?三星堆三期、四期文化应该处于夏商周的哪一个时期?
许先生提出了一个有力的论断,三星堆古代方国的争夺当中,战胜国会把战败国的文化、祭祀、宗庙、仪式进行销毁。正是这样一种灭射,导致了金沙堆的出土和未出土累积层当中出现了层层叠叠的局面。
大家如果对三星堆感兴趣,可以看看许先生对三星堆做出了科学性的解释,一言九鼎、盖棺定论,你们以后写文章也可以引用许先生的研究结论,权威性和准确度和别的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我强烈推荐本书,这是我个人和身边一些学界的朋友心中的年度图书。余世存老师最近的公号上就写了一篇关于这本书的推荐。
◎头脑活跃,论述敏感
还有一位许先生,他是中国考古学界的扛把子,中国社科院考古学最值得信任的人,许宏先生,他之前写过一本书出版后又被收回封杀了。
学界每往前推进一步都是对旧有观念和束缚的抗争,这种旧有观念有可能来自意识形态、陈旧的材料。所以当某个旧有的观念植入大脑之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我儿子6岁的时候,他奶奶端着一碗粥满屋子追着他喂饭吃。他就生气了,又不好直说,就说了这样一句话:“都什么年代了,你还跟我来这一套。”我觉得这句话特别有意思,最近经常引用。
在学界旧有的观念是非常严重的,严重到你被输入的意识形态和观念在你吃第一口奶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如果你不对学界最新的论文保持一种研究,你的思维就会被固化,难以升级。
我们作为青年文化研究者,看到许倬云先生在94岁高龄仍然保持一种头脑的活跃和论述上的敏感,深感敬佩,甚至感叹他在写了《万古江河》之后还花了七八年的时间构架这本《经纬华夏》,这两本书实在是可以称之为他自己历史著作当中的“双子星”。
03 《万古江河》《经纬华夏》交相辉映
《万古江河》是本畅销书,有一年清华大学的学生在被录取的时候除了收到录取通知书,还同时收到的一本书就是《万古江河》。但许先生对《万古江河》后面又有一个深刻的反思,他认为《万古江河》只是从中国内部视角出发考虑中国大历史的问题。
就比如我们参观故宫,《万古江河》相当于每个房子里面内部框架里有的东西,《经纬华夏》引用了一种外部视角,故宫处在北京的什么位置,故宫的四个门跟其他道路的互动关系是什么,从有机的联系告诉大家要进入故宫有几个通路。所以这是《经纬华夏》带给我们的一种对大历史不同的叙述模式。
《经纬华夏》和《万古江河》的关联度是通过一块大陆和外部世界发生的有机联系来探讨中国的存在,《万古江河》是从内部探讨,《经纬华夏》是从外部探讨。要两本书对比阅读去看中国在内外部发生的问题、对立冲突和交流。
04
“三区理论”
《经纬华夏》这本书对中国大历史引入了三期分区的说法,中国的历史分三个区间,这个分界不是历史的分界,是一个边缘学科,历史地理的分界,这就是许先生有纵横开阖、大力金刚掌、横扫千军之势。
◎第一区间是黄河流域
黄河是几字形,从陕西、宁夏、甘肃一直延伸到华北、河北、山东,养育了我们的中原文明,主要特点就是吃小麦。
小麦是从中东传入的,所以“麦”这个字从文字学意义上来讲和“来”是同源字,首先小麦是外来的,是从一带一路、中东、西亚传递过来的物种,所以在2000多年以前,全球化的通路是存在的。
“来”这个字就是小麦麦穗的形状,后来引申为外来,就把“来”这个字拿过去了,又造了一个字代替,就是来下面加了“栽种在这里,止于此”的脚印,这就是麦的来历。所以这一区与全球化的沟通是非常大的。
再往前延伸到3000年以前,青铜器和制造青铜器的技术也是外来的,从西亚伊斯坦布尔、土耳其这条丝绸之路的中转站传递过来的。许倬云先生的老师傅斯年在研究这种早期全球化的时候有一本很重要的著作《夷夏东西说》,这里面还提到了牛、羊、马是外来的,这就是早期全球化的结果。
假如我们现在闭关锁国意味着我们要重新回到原始人的状态。凡是关起门来自说自话的历史全是黑暗时期,最后导致的就是战争动乱。因为资源太有限了,只能窝里斗,等待大家的就是悲惨的命运。所以大家要警醒,全球化不是一个现代性的结果,全球化促使了现代性的发生。
这是许先生所讲的第一区文明的产生,是中国中原的北方族群和外来文明反复的叠加,和东亚、草原文明的交流,这种全球化的交流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我们的北方文明引入了佛教,也是从西边、北边来的,通过丝绸之路,首先从尼泊尔传到甘肃武威,又从武威传到洛阳、西安,再传到敦煌,这是一种回环往复的传递,西方思想一直影响我们。
西方思想最大的一次影响也是全球化的结果,共产党、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是从德国来的,我们受的是欧洲的空想家们、德国的卡尔·马克思的影响,影响到俄国的十月革命,继而影响到中国。
我们一直是全球化的一份子,所以大家一定要对全球化始终保持一种高度的信念和敬意,世界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村落,我们是整个地球的村民。
如果不跟地球这个身体发生联络,我们就是地球的肿瘤,凡是拒绝全球化的人就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肿瘤,如果想避免就要和地球这个生态发生联系,文明就是我们的血液和营养。
我在这里再次强调大视野、全球化的重要性,而许先生在这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用一种全球化的大历史在看待中国,这也是他对《万古江河》的反思,《经纬华夏》有了全球化的视野,是有机的整体。
◎第二区间是长江流域
长江流域也就是南方文化,以长江流域、汉江流域代表的众多的湖泊、山脉,北方一发生战乱就躲在南方的山脉之间,西起秦岭,东到淮水,这样的南北分界线以南就是第二分区。
代表就是吃稻米,这种鱼米之乡,受南方流域灌溉产生的族群,也是一个大繁荣,许先生称之为“吴头楚尾”,这是南方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楚辞》的故乡,如果说《诗经》是中原文明,北方文化,《楚辞》就是南方文化。
“吴头楚尾”这样的一个长江流域文化起的是缓冲作用,北方一打仗,这帮大豪门氏族就往南方躲,它发生的最鼎盛的时期就是秦汉相争,朝秦暮楚,打败秦始皇之后,刘邦和项羽两个南方人在打,打到最后建立大汉王朝,“汉”就是汉江文化。
这个时候南方文化的影响就很大了,诗词歌赋的“赋”就是从楚辞来的,汉代风俗习惯生活礼仪有很多南方的痕迹,东汉刘秀本身是南阳人,大氏族、豪门和政治集团几乎全是南方人,南阳文化在当时影响整个中原地区。
而洛阳、开封、西安所处的位置也是在南北交集的位置,尤其是洛阳更是如此,曹植诗歌《洛神赋》中的诡秘色彩,《河图洛书》当中的传说,实际上已经和南方文化对于巫术、后来产生道教的崇拜和中原地区对于儒家的崇拜形成一种对冲的关系。
◎第三区是珠江流域
珠江三角洲、岭南文化,从广东广西到海南,客家南渡,从唐宋以后战乱连天,人们继续往南方跑,寻求一种远离痛苦、远离战乱、休养生息、岁月静好的日子。
三区文化都有出海口,有全球化的交通路径。第一区的交通路径在环渤海口、天津、大连、青岛港口。鸦片战争、北洋军阀都是通过入海口带给我们冲击。我们最早全球化的脚步也是靠这些入海口。长江流域入海口有上海,也是不得了。南方人海口就更多了,有福建、宁波、杭州、泉州、广州还有后来发展到深圳,是更大的一个港口。
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全球化脚步中,中国的经济得到提升,如果把这些港口封闭掉意味着什么?所有的外资都要退出,也就是说我们本来是插座,与全球的电网都通上电了,后来感觉他们在赚我们的钱,他们拿大头我们拿小头就心里不平衡,但是如果把这个插头拔了就意味着没有电了,获取不到营养了,我们可以谈判,但不能拔掉插头。
一气之下拔插头意味着权力的傲慢和任性,大清帝国就是这样灭亡的。这一点如果我们不保证清醒的认识,历史就被篡改得面目全非了。
读历史最重要的就是学会全球化、拥抱全球化,这是《经纬华夏》当中告诉我们的最重要的结论。
我们想穿越黄仁宇所说的“历史的三峡”,唯一的方式就是把长江、黄河融入大海,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工厂,最大的消费市场,不融入世界的大海将去向何方?如果按暂停键,后果就是消费乏力,印再多钱也花不出去。
所以我们要读历史,即便痛苦也要清醒地知道我们的痛苦来源自于哪里,而不是作为一个糊涂的痛苦之人,这就是读历史书的价值。
05 高地文明对低地文明降维式打击
中原地区发生战争往往是从高地向低地打,很难从低地向高地,也就是从南方向北方打基本都是失败的,比如太平天国起义、北伐。
但往往由北方向南方打经常是成功的,比如夏商周、周灭商、汤武革命,战国七雄时候秦在最西边,牧羊放马,也是慢慢从西向东打,最后吞并六国,统一中原。日本人侵略中国也是先从高地东北到华北一马平川,然后到南方。
这些都是高地文明对低地文明降维式的打击,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讲是有道理的。在这我推荐一本书《写给孩子的中国战争史》,让孩子们有点血性。
罗永浩讲过他小时候经常被人欺负,终于有一天鼓足勇气跟对方干了一架,当然被揍得鼻青脸肿,但这次以后人家就对他客客气气,他由此想明白了一个问题:“你要让恶人知道作恶的成本是高的,假如你让一个人作恶的成本很低他会一直欺负你。”
所以我们的身上要保有中华民族的血性,不能成为特别乖、特别规矩的人,即便你自己也付出了流血和牺牲,也要让作恶的人知道他需要付出的成本和代价。
如果作恶没有风险,所有人都回去作恶,这在西方心理学称之为“破窗效应”,就是一个人的车窗被砸了,没有制度管理和修补,这个街区所有的车都会被人砸掉,这就是作恶的成本和风险极低。
这意味着我们要敢于挑战作恶的人,让他意识到风险很大,我们也可以用消极的方式发出积极的信号,比如现在年轻人的“躺平”,是在给社会管理者发出信号。
答疑
◎《经纬华夏》适合什么人群看?
可以自问对中国历史了解多少,大脑当中就会出现很多像素,有些清楚有些模糊,而《经纬华夏》是一本贯通的书,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所收获。
◎《经纬华夏》作者是谁?
94岁高龄的许倬云先生花了8年的时间思索、架构、口述、写作在2023年出版的《经纬华夏》,这是石破天惊的一本书,竟然被我们所有的年度图书的大小榜单忽略了,我在这个地方要打抱不平、仗义执言。这个时候许倬云迎来了他的学生王小波的命运。王小波当年出版《黄金时代》也是被整个文坛忽略了。
书名:《经纬华夏》
作者:许倬云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23年8月
相关阅读
天道如何,吞恨者多 | 余世存杂记054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 余世存杂记053
《经纬华夏》出版手记 | 冯俊文:向时光深处的故人旧事,挥手依依惜别
精彩往期
天道如何,吞恨者多 | 余世存杂记054人物| 苏东坡 | 鲁迅 | 许医农 | 李政道 |
| 叶嘉莹 | 张思之 | 李泽厚 |
对谈| 人物 | 南方周末 | 南方人物周刊 |
| 十点读书 | 风尚志 | 东方甄选 |
| 俞敏洪 | 王石、赵健 | 许倬云、许宏 |
| 钱文忠 | 庭山 | 新周刊 |
杂记| 夫妻 | 绝不宽恕 | 躺平 | 诺奖 | 股市 |
| 利己主义 | 偶像 | 掼蛋 | 长寿 | 读书者 | 寂寞 |
书法| 于意云书法展 | 大寒集 | 立春集 |
生活| 护心 | 书房 | 母亲 | 性别 | 饮食 | 司机 |
作品| 打开金刚经的世界 | 大时间:重新发现易经 | 中国人的家风 |
荐书| 山居杂忆 | 格局 | 盲山 | 长江小史 | 闻道 | 风雨飘摇 |
来源:余世存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