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按照《乌合之众》那本书里面说的,其实是“主流”音乐影响了大众的音乐审美!因为群众是容易被引导的,只要你有足够吸引的地方,例如这些年所谓的流行音乐,都是截取音乐的高光部分加上精彩的画面,形成了经典的BGM形成了流量效应,然后有人看到了流量价值,根本不会看审美
是主流音乐影响了大众的音乐审美,还是大众审美选择出了主流音乐?
如果按照《乌合之众》那本书里面说的,其实是“主流”音乐影响了大众的音乐审美!因为群众是容易被引导的,只要你有足够吸引的地方,例如这些年所谓的流行音乐,都是截取音乐的高光部分加上精彩的画面,形成了经典的BGM形成了流量效应,然后有人看到了流量价值,根本不会看审美价值,认为能火就会跟风!例如2025年大家用《搀扶》这首歌作为跳舞的BGM,但又多少人听过完整的音乐呢?听过完整的音乐会觉得怎么样,有借鉴小李飞刀主题曲的味道,裁缝歌曲?等等言论就出来了!
可以说算法时代的音乐"肢解学"正在重塑审美阈值,短视频平台通过15秒高潮截取、洗脑旋律循环、视觉符号捆绑形成的"听觉快餐",已构建出工业化审美模版。数据显示,2025年Top100热歌中78%的传播量集中在副歌片段,完整版收听率不足12%。这种"碎片化投喂"机制正在培养听众的瞬时快感依赖症,正如神经学研究指出,多巴胺刺激周期从传统音乐专辑的30分钟缩短至7秒间隔。
但有一些歌曲火热,给你留下了好几处高光时刻,例如:刀郎的《罗刹海市》,有好几处歌词都非常火热,你不得不听完整了,也就带动了整首歌的火热。盘点下网友经常会用的几句歌词(按歌词顺序):
1、她两耳傍肩三孔鼻,未曾开言先转腚;
2、每一日蹲窝里把蛋来卧,老粉嘴多半辈儿以为自己是只鸡,那马户不知道他是一头驴,那又鸟不知道他是一只鸡;
3、勾栏从来扮高雅,自古公公好威名;
4、它红描翅那个黑画皮绿绣鸡冠金镶蹄,可是那从来煤蛋儿生来就黑,不管你咋样洗呀那也是个脏东西;
5、岂有画堂登猪狗,哪来鞋拔作如意。
刀郎《罗刹海市》现象证明,当作品同时具备多重解码可能时,能突破算法茧房实现全曲传播。该曲目既被解读为娱乐圈批判(转腚梗)、阶层讽刺(马户驴隐喻),又衍生出历史典故考证热潮(蒲松龄原著对比)。这种"洋葱式文本结构"使歌曲在不同圈层中持续产生新话题,其QQ音乐完整版收听留存率高达63%,远超行业均值。
当然三名说的是人为制造的“主流”,只能说是流行,也只能说是爆款。
但大众选择出来的“主流音乐”,一定是经得起时间推敲的!是百听不厌的!例如最近在网上流行一句话,听周杰伦的歌曲,真的可以疗愈!例如《青花瓷》健脾、《稻香》安眠、《本草纲目》提神。有一些歌曲很经典了,还能在每个阶段都能挖掘出不一样的魅力,这也许是主流音乐该有的样子!而这样的魅力可能是百搭,可能是听起来让人舒适,可能是有长期的共鸣。
周杰伦作品的"功能性标签"(青花瓷健脾)本质是Z世代创造的亚文化符号系统。当《本草纲目》成为健身神曲、《爱在西元前》变身历史教材BGM,经典作品在元宇宙、AI翻唱、跨媒介叙事中不断重生。这种"文化寄生"现象使20年前的旋律持续获得当代性,网易云数据显示其经典曲库日均播放量仍保持3.2亿次,证明真正的主流音乐应是时空折叠器。
这恰似音乐进化史的微观镜像——资本巨轮与艺术灯塔始终在博弈中寻找平衡,而大众既是浪潮的制造者,亦是弄潮儿。或许未来主流音乐的终极形态,将是能够同时在15秒内点燃多巴胺、在15分钟内构建精神宇宙的"量子化作品"。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欢迎关注我“曲事”和我一起交流!
来源: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