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部门要把天气常常告诉老百姓 | 人民气象事业创建80周年印记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0 11:41 2

摘要:值此人民气象事业创建80周年之际,中国气象报开设《印记》栏目,报道80年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带您重温80年点滴,凝聚加快推动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

1945年至2025年,人民气象事业走过80年光辉历程。

80年来,乘着时代的春风,一代代气象工作者把握时代脉搏,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气象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和巨大进步。

值此人民气象事业创建80周年之际,中国气象报开设《印记》栏目,报道80年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带您重温80年点滴,凝聚加快推动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

1956年6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电波里,第一次传出面向大众的天气预报。自此,天气预报不再是加密电文,而是可听可用的民生讯息。

回望来时,1949年12月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气象局(简称“军委气象局”),身负国防重任。彼时全国解放战争尚未结束,国民党残余势力在沿海骚扰不断,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与军事行动密切相关的气象情报、预报和气候资料,全部作为国家机密加密传送,对外发布需层层审批。那时的公众气象服务,仅聚焦于重大灾害性天气警报,明天是晴是雨,寻常百姓几乎无从知晓。

而转机从沿海悄然萌发——

1951年6月,为守护近海渔业安全,华东沿海建起渔业气象站和天气警报所,利用广播与信号球传递台风警报。1952年,上海气象台首次公开发布沿海大风预报,外滩气象站也开始每日两次用中英文拍发海洋气象预报、悬挂大风信号……

上海外滩气象站每天两次用中英文给海岸电台拍发海洋气象预报、悬挂大风信号

上海气象台与华东人民广播电台联合推出的台风报告节目,成为百姓心中的“安全指南”。每到播出时刻,机关办公室、学校教室、弄堂茶馆,处处都是凝神倾听的人群,甚至有人抄录消息制成小报……气象信息就这样在街巷间流动起来。这些早期的尝试,让气象服务开始渗透进公众生活之中。

尽管沿海地区的公众气象服务探索已逐步展开,但真正促使其发生重大转向的,是1953年的倒春寒。当时,北方大地麦苗严重受冻,农业生产遭受重创。

毛泽东主席对此极为挂怀,郑重指示,气象部门要把天气常常告诉老百姓。

同年8月1日,气象局工作人员脱下军装。军委气象局从军队建制转为政府建制,更名为中央气象局,服务重心也逐渐向民生倾斜。次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加强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和防御工作的相关指示。虽受限于技术与传播手段,但气象服务迈向大众的脚步已然坚定,一份份文件、一次次调整,都在为未来的全面转型积蓄力量。

变革的号角正式吹响。1956年4月14日,中央气象局下发关于取消气象情报加密的通知,时任局长涂长望亲自把关,要求统一公开广播使用电码。

暮色降临时,一家人围坐在收音机前听 “天儿”,商量着明天的庄稼要趁早翻土,菜园得加盖草帘,孩子上学得备把伞……自1956年6月起,中央气象台逐步通过广播、报纸,将天气预报送到千家万户,让军事密电里的抽象数据,化作与老百姓衣食住行紧密相连的“冷暖阴晴”,沉淀为那个时代里最温情的记忆。

1956年7月1日首次刊登天气预报的《人民日报》

从加密电波到百姓耳边的家常话,气象服务的蜕变,正是气象部门将 “为人民服务” 落到实处的生动注脚。此后岁月里,这份为民谋利的初心,始终指引着中国气象事业不断前行。

1986年10月1日电视节目《天气预报》片头

编辑:张林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